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中小企业
管理模式
及其
体制
创新
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
:一定规模的集中劳动产生对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出现。对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传统的管理特点是所有者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同一是中小企业维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不能完全照搬现代企业制度,而是在保持原有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对企业的具体管理方式进行改造,使企业管理符合现代社会潮流。
中小企业以其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具体管理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在改变中小企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对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有着不同的看法。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最正确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两权别离管理模式的形成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效劳等经济活动,以盈利为目的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从事生产,获得所需的生产要素,企业要与供给商发生经济往来;为了销售产品,企业必须与销售商和消费者发生关系;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还必须协调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生产协作。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时指出:但凡直接生产过程不是表现为许多分散和互不依赖的单个劳动过程,而是需要分工协作,那么,为了协调劳动的各个环节,使企业有效运转,对劳动过程的管理和指挥就会成为生产过程所必须的条件。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企业管理作为分工协作共同劳动的集合,与生产力的开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上下有密切关系,同时,它又是在特定的社会和具体的国情下进行。因此,不同企业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其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组织就会存在较大区别。
较为复杂的企业组织始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采取纵向和横向扩大规模,实际是为了把以前由几个独立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交易内部化。但获得“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相应管理层级制时才能实现〞。因为,只有通过企业不同部门经理的共同协作,才能在企业内执行先前由价格和市场机制所执行的功能��内化外部交易。钱德勒通过分析美国企业开展的历史,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本钱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在现代工商企业产生之前,企业规模小,大局部是单功能工厂制企业,其经营结构和管理方式非常简单,不需中间支薪经理阶层,企业的管理组织较为简单。只是当企业开展到一定规模,出现多单位经营,即在总公司之下,设立了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者附属机构进行独立经营的时候,才需在企业中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组织机构。
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目的是要更好地控制、协调企业日益扩大的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组织是为管理企业效劳,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已经扩大了的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其获利的能力。企业管理组织的设立和有关经理人员的聘任,围绕企业的经济效益,效劳于投资者的资本保值增殖这一最终目的。通过制度和组织对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是保证实现投资者目的的有效措施。通过制度和组织标准,约束管理者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现代资本主义通过数百年的摸索,才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然而,当我们在分析西方现代企业制度时,往往无视对产生这一制度的根底和前提的分析,以致于在借鉴采用这一制度过程中,保存了现代企业的外壳,却没有现代企业的内容,实际效果并不佳。
西方国家企业的产权历来就十清楚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明晰产权,而是要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进一步扩大资本的控制范围,增强资本的增殖能力。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和聘用适当的经理,通过经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才有能力“内化〞外部交易费用。然而,要到达这样的目的,却要经过多方的努力和不懈的摸索。
根据钱德勒的研究,1840年以前,西方国家的企业,几乎所有的高层经理都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不是合伙人就是主要股东。因为企业规模小,各种经济活动的数量并不大,企业的生产管理较为简单,根本都由所有者亲自处理,没有必要实行所有权与管理权明确分开的现代工商企业管理模式。
所有权与管理权明确分开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在铁路和电报为大量生产和分配提供了物质条件后,随着现代大企业的出现才得以产生和开展。所有权和管理权别离的企业要获得成功,在完善的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框架内,主要取决于管理者能否象所有者那样关心企业的开展。这要求企业的经理人员不仅需要特殊的技能和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把管理工作视为他们的终生事业,追求在管理阶层中逐级提升。把管理工作视为终生事业使经理人员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能够保持根本一致,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涉及到经理的切身利益。共同的利益,使得企业的利益摩擦相对较少,也容易协调。再者,由于经理人员的职业化,他们对企业形成一种无形的依赖关系,不管他们效劳于哪一家企业,其工作能力和业绩都会对他们个人的开展产生影响。而且,经理市场对经理人员形成的压力,也会增加经理努力工作的自觉性。反之,如果经理阶层不把管理工作视为其终生职业,并为今后的升迁而努力,那么其短期经济行为就不可防止,经理人员侵犯所有者利益的事件必将时常发生。为了防止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企业建立过程中,确立了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别离的制度,同时也相应地建立起对经理管理人员的监督控制机制,如果没有监督控制机制的保证,西方现代企业制度良好的运行就没有保证。
西方国家所有者对经理人员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健全的财务制度,建立相对独立于企业代理人的财务人事制度,以保证企业的财务不为企业的代理人所控制。企业形成相对独立的财务制度,并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用以考核和评价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企业内部较为有效的监督机制,大大克服了代理人的时机主义倾向。而且,最容易引起所有者对企业失控的采购和销售,西方也通过企业制度和组织,建立起较为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方法。
企业规模往纵和横的方向扩展,通过外部交易内部化,把原来需要外部采购的原材料改为自己内部生产,或对自己的产品进一步深加工以及组织自己产品的销售。从管理角度看,这种做法的显著特点是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所有者能够通过组织控制企业新增部门与原有部门之间的联系,即所有者可以利用企业规模向前向后的拓展,把原先不确定的外部交易,转变成相对稳定的企业能够控制的内部交易,并把这种内部交易交由经理人员负责管理。这种开展模式,通过逐渐把不易控制的销售和采购向外延伸,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财务制度监督经理人员,另一方面通过两头业务的拓展,实现投资者对企业经理人员的控制。在这种企业治理结构中,经理人员主要只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依靠组织管理企业,使企业的开展依赖于总体经理阶层而不是个别人员。代理人个人对企业的控制也很有限,如果发生分割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也能够及时加以纠正而不致于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的现代企业才逐渐建立起来。
西方现代企业,具有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那么,实行标准化管理,顺利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别离,为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建立体制根底。完善的企业组织,合理的内局部工,理顺了部门相互间的生产协作关系,使企业的管理有体制上的保证,企业管理的好坏靠的是组织而不是靠个别管理人员的个人的能力,突破企业开展过程对个人的依赖,创造了稳定的开展环境。
二、传统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
传统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一,使得所有者能够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所有者可能要请一些管理人员作帮手,但这局部人员根本也是在自己的家人或亲朋好友中挑选,家族管理的色彩十分浓厚;企业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组织;日常管理工作都是在所有者直接的指挥下进行,经理权限十分有限,主要负责管理日常事务;企业也没有形成标准化、标准化的管理程度,企业牢牢控制在所有者手中。
所有者同时就是经营管理者,社会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种体制会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开展,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以大企业为标准,传统企业确实存在管理上的缺陷。但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同,它是小规模生产,管理简单,所有者亲自管理有利于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直接控制,降低产品本钱。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管理者能够产生竞争优势。我认为只要是中小企业,这种管理模式是最正确的,最能发挥企业的生产效率,否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采取这种相同的管理模式。
代理人的代理风险直接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特别是中小企业产品单一,销售渠道有限,生产较多依赖于为数不多的几个固定客户,这局部客户的丧失,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为了企业的安全,所有者不可能让外人直接参与并负责企业的重要事务。保持自己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是最为有效也是最安全的做法。中小企业的所有者管理企业,花费的主要精力不是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而是有关产品的销售和所需各种生产材料的采购。企业日常生产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企业内部,容易实现标准化和标准化管理,可以利用各种指标考核管理人员的实际业绩。所以,但凡生产性的企业,只要所有者能够把生产管理与企业的销售和采购合理分开,并保持自己对销售和采购的有效控制,这类企业在生产管理中使用外来管理人员方面,显得比拟大胆,企业也由于所有者逐步放开对具体生产过程的管理,而有精力加强对产品的销售和采购的控制以及开展战略的制订。
利用管理人员增强企业交易内部化的能力,并逐步通过对企业销售和采购的控制,是中小企业规模扩张的通常做法。把原来采购和销售的工作内部化,由原来的对外业务,变成为企业的内部交易,这样所有者就能够对原先需要亲自控制的管理工作,通过对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交由经理人员负责管理。此时由于企业的外部交易已变成企业的内部交易,投资者就可以利用严格的本钱指标对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并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来监督其生产管理,使企业的所有者有可能聘用经理完成原先需要自己亲自负责的管理工作。在扩大规模的企业中,所有者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其它企业所发生的各种外部交易事务的处理中。
我国在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企业之间的外部交易无规那么可循。企业与企业的交易通常转化成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这样,负责对外交易的个人,一旦长期掌管企业对外业务,与供给商或者客户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私人关系,他就具有控制和要挟企业的能力。由于企业的外部交易变成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往来,必然存在交易过程所有者与经办人员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经办人员徇私舞弊,谋取个人私利的不法行为不可防止。有些经办人员,甚至以这种关系资源,另立山头,抢走所有客户,实行不正当竞争。所以,中小企业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非标准行为,使企业与企业的正常生意往来,演变成带有企业具体经办人私人交易的色彩,企业间的商业联系要随经办人个人关系的好坏为转移,这必然加大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这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所有者事必躬亲的主要原因,也是企业减少经营风险,维持企业生存的关键。
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大量国有中小企业经营不善,是这些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不称职,没有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所致。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随着方案经济的削弱,政府没有及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控制方法,结果,企业的供销系统由政府的方案控制,转变为由企业厂长经理个人掌握。给企业“松绑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