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世影像”、媒介网络与热...则——埃尔塞瑟论电影和能量_汤雪灏.pdf
下载文档

ID:212045

大小:1.86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在世 影像 媒介 网络 埃尔塞瑟论 电影 能量 汤雪灏
学术论坛59在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J.Muybridge)的摄影实验中,连续摄影技术捕捉了动物连续活动的姿态,由此我们仿若看到了一段骏马奔腾的运动(Motion)画面奔马凌空而起,四肢离地。通过模拟运动,影像改变了事物的性质,托马斯埃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认为这涉及一个信息处理的问题:经由连续性场景的建构,观众接收到了一种视觉信息,它赋予人脑关于此时此地的体验,“通过在运动中模拟未来,就是 看到 现在”1。在此意义上,运动推动了信息的传递与转化。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尔司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指出,运动的重要性源于它是改变物质事物相互联系的唯一方式。这提供了一种认识论框架:运动是能量发生改变的普遍状态,而能量通往何处往往决定了世界的样貌,即信息流。埃尔塞瑟提出了一种从能量角度看待运动影像的假设,他在 电影、运动、能量和熵(Cinema,Motion,Energy and Entropy,2016)一文中明确表示,他所关心的是运动影像的固有能量,以及它们如何转换或传输这种能量。即运动影像通过信息的表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能量运作的规律,或者说,运动影像本身就处在能量的媒介网络之中。因此,埃尔塞瑟将能量意义上影像称为“在世影像”(Living Pictures),旨在强调(运动)影像之于“活着的”(Living)和“生命”(Life)的含义。在怀特海看来,只有将生命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当作“真正实在”事物结构中的根本要素,宇宙才能因这种相互联系而形成。以这种哲学观为基汤雪灏,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讲师。摘 要:埃尔塞瑟提出了一种从能量角度看待电影的运动考古学假设,他所关心的是运动影像的固有能量,以及它们如何转换或传输这种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电影提供了乐观的前景,影像的运动预设了能量的能动性,因此能量能够跨越有机生命与无机生命之间深邃的沟渠,构成类似于当代自然的等价物。然而,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能量转换的理想效果,在电影中表现为熵对影像秩序(叙事、隐喻等)的破坏。本质上,这是一场人类精神力量与能量存在的多种形式之间的角力,在这样一种视角下,能量确保了电影的历史。关键词:熵 能量 电影 埃尔塞瑟 热力学法则“在世影像”、媒介网络与热力学法则埃尔塞瑟论电影和能量 汤雪灏 “在世影像”、媒介网络与热力学法则电影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内文.indd 592023/2/28 上午11:23学术论坛2023 年第 2 期 总第 194 期60础,埃尔塞瑟提出了一个令人颇为震惊的观点,即电影必然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执行着某种“功”,借此,原本属于自然界的力量/能量,能够转化为一种社会力量/能量。简言之,“物理定律是命运的法则”2。电影作为一门关于运动的艺术,天然就是以能量体系为支撑的,它在运动中迸发出能量的火花。由此,本文尝试对埃尔塞瑟关于电影和能量的相关论述进行考察与辨析,并从他的观点出发,思考电影在热力学定律下如何改变能量的分配,在转换的过程中电影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将物质能量引入精神领域进而诠释自身作为“在世影像”这一存在等问题。一、媒介网络:技术、电影与物理学电影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诞生,技术性与工业化是电影宿命的题中之意。工业社会的繁荣依赖于地球数亿年形成的化石能源储备,人类发明了一系列现代技术,加速了能源的开采、使用与转化,人类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迎来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电影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本身就处在地球能量流动的版图之中,以工业革命为背景,埃尔塞瑟认为电影“位于两种成功利用热能并将其转化为动力的装置之间:蒸汽机和内燃机”3。前者提供了电影装置的基本动力,维持了电影自动机制的运转;后者则实现了能流从机械到精神的转向。二者同为产生巨大能量的机器,采用“其他东西生产运动并在内部回应或广泛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确定它用以连接其他成分的异质性”4,至此技术装置将成为宇宙万物唯一的枢纽。我们将由此展开论述。正如埃尔塞瑟自己指出,将电影内部的“异构系统”之间的交互归结为能量交换可能是有悖直觉的,但这符合他提出的“运动考古学”(Archaeology of Movement)的基本概念电影受到物理模式的支配,它服从于热力学函数的运算规则。在蒸汽机的法则下,电影是工业社会的一种产品,它依靠一种能量做功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从而支撑起图像的运动,形成一系列运动影像产品,埃氏提出,最早的电影正是出现在靠近电机或实现电气化的地方。他认为,摄影技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对运动(Movement,Motion)的分解与组合。正如迈布里奇的运动实验,便是将动物的各个动作重组,利用视觉暂留作用使观者产生运动的幻觉。通过摄影设备的干预,机械能作用于观者的视网膜,观者感受到运动,机械能便实现了自身形式的转化。观众的这种感性反应使埃尔塞瑟相信并大胆假设,热力学第一定律(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即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电影。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发明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有形式的改变而没有本质的变化”5。对电影而言,它将机械能或电能转化为了生理能量与心理能量,其中电影对机械能或电能所做的功等同于被转化后的生理能量与心理能量的总和。在埃尔塞瑟这里,能量是任何质量的公分母,即质量的多种表现形式(电磁、材料、有机、无机、技术等),通过通分运算,能量能够在一定程度内达成自由流动。这对于物质系统来说,无疑是一件益事。卢米埃尔兄弟便利用这种能量运动产生了惊人的电影放映效果,当火车由银幕驶向观众,由于图像的运动,观众竟下意识闪躲,实现了能量的完美转化,于是机械能便成功地激荡起了观众的情绪。这一过程,埃尔塞瑟称之为“活动化”。活动化事物即是将(不连续)事物变异为另一种“聚集状态”,它“赋予它所描绘的世界以意向性和意志力:活动创造了场景和情境”6,因此事物(影像)具备了“能动性”(Agency)。由此,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埃尔塞瑟试图建立一个电影的能量媒介网络。在这个能量网络中,原本静止的画面受力于能量做功开始栩栩如生:银幕上的人物产生行动、景物发生变幻,美轮美奂的动画就这样形成了。电影这样一种伟大的发明,将地球上的某些能量汇聚于一个小小的银幕,却实现了人类心中暗藏的夙愿:临摹/再现现实。事实上,这种能量传递的话语在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的 媒介地质学(A Geology of Media,2015)中也有所体现。在帕里卡媒介地质学的观点中,地球被视为一个跨越有机和非有机领域的动态生命领域,地质学“与支持有机生命的更广泛的地球物理生命世界以及传输、计算和存储的技术世界相连”7。电影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内文.indd 602023/2/28 上午11:23学术论坛61某种意义上,帕里卡的媒介网络为埃尔塞瑟的运动考古学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立论依据,他在访谈中表示,“媒介是一个电磁波的世界,是一个物理数据中心的世界,是一个信号传输和材料制造的世界,也是一个由从矿山到工厂的物流和供应链支撑的世界”8。简言之,媒介技术可以以数据、信号的方式揭开自然的面纱,对于电影而言,光学数据仅仅是自然物质能量的表征,帕里卡进一步指出,“我们与地球的关系是通过可视化、声音化、计算、绘图、预测、模拟等技术和工艺来调节的:正是通过媒介,我们将地球作为认知、实践和情感关系的对象”9。不难发现,埃尔塞瑟对电影与能量关系的探讨,本质上无法脱离媒介地质学的理论资源,尽管帕里卡在 媒介地质学 中仅提及一次埃尔塞瑟,但以能源为中枢,媒介地质学与运动考古学构成了一个以地球为起点的人类世能量传输网,它体现的是人类如何使用媒体技术达成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自然如何实现了现代人的各种愿景,而热力学第一定律便是贯穿其中的不二法则。或者说,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人类跨越了有机生命与无机生命之间深邃的沟渠。依循热力学第一定律,“所有东西将是以某种原材料(有效能量)开始,而最后又将以废物(无效能量)而告终”10。因此,电影装置本质上只是将来自地球内部的源头能源进行形式转换从而获得某种视觉效果,而并不具备生成能量的能力。热力学第一定律所带给电影的唯一福音在于,它确认了运动价值,并提供了一条能量流通的重要路径。里夫金等人提出了一个关于能量流通的重要观点,他们认为不同类型的能量转换依据的是不同类型的能源转换器。某种能源流通活动看似走向了终点,并不意味着能量的耗尽,而是意味着这种流通方式被排除殆尽了,如果此刻改变能量转化的形式,那么能源将会获得另一种转换效果,从而迎来“新生”。在埃尔塞瑟的运动考古学工作中,他追溯了早期电影放映机(Cinematograph、Kinetograph)的发明历史,并发现它们实际上是改造于魔灯、缝纫机乃至机关枪等机械装置,当这些古老的装置对能量的运用已经处于一个临界点时,新的用途再次唤醒了沉睡其中的魔力。因此,人类总是乐此不疲地更替自己的技术工具,以保证能量永远鲜活流动,生生不息。在此意义上,里夫金等人认为,我们的文化起着从环境中摄取能量的工具作用。本质上,这是人类与自然的一场较量,文化即是对能量的再分配。“大自然因此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千变万化的能量蓄水池,等待着它转化为工作”11,在能量守恒的前提下,自然界的能量是一定的,能量被运往何处揭示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在电影艺术中,能量被分配至了运动领域,创造了一种“可视化自然”,或者说自然力量穿戴上了文化的面具,而不再停留在算式、图表中,它通过一种直接的感官刺激让运动影像中内蕴的能量发力。那么,这些能量具体是如何在电影自动机制中运作的呢?首先,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电影放映机能够正常工作依靠的是机械能或电能的发动,这是物理学意义上普遍的能量传递模式,这种传递带来了图像的运动。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外部能量工具的电影自身的物质性也在转化过程发挥了作用。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将摄影机视作一个“无生命的物体”12,它是现实世界的搬运工,我们在银幕上所看见的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复现。在埃尔塞瑟看来,在这一搬运过程中,现实世界本身的能量也被复制进了电影银幕中,如通过移动图像传输的地震、风暴等的场景,这些本属于大自然自身的能量释放,通过电影机器的作用挥发了二次能效,埃氏称之为热动能。帕里卡亦指出,由于地震震颤的吸引力,它们很容易成为电影等媒介的对象,通过电影摄影机、录音机等技术设备,“地震和爆炸变得便携和可重复”13。这或许意味着,电影自动机制产生的能量是双重的。此外,埃尔塞瑟还提及了另外两种能量:技术形式的动能和人体形式的动能,它们产生效用的方式与前一种能量类似,技术形式的动能包括各种破坏性机械,比如撞击、爆破。埃尔塞瑟举例道:“如果没有汽车追逐和撞车,那么好莱坞电影会是什么样?”14人体形式的动能即是在人体机械搏斗中迸发的能量。如此看来,电影装置的物质性似乎具有放大能量的魔法,因为它将自然界中运动所产生的能量保存并无限循环了下来,事实上,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可能被创造,因此这种爆 “在世影像”、媒介网络与热力学法则电影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内文.indd 612023/2/28 上午11:23学术论坛2023 年第 2 期 总第 194 期62炸产生的“二次效果”只是一种心理效应。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热力学定律如何与生理学、心理学相关联,即大自然的能量如何作用于意识。二、能量的心理机制:大自然的力量如何进入意识?早在 1916 年,于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就在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The Photoplay:A Psychological Study)中从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电影观影的基本机制,后来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更是将观影的心理问题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而埃尔塞瑟以能量为线索思考电影,提供了另一种解释观影心理现象的视角,即内燃机法则。他将电影视为一种能源流通场所,在这里,“物理、技术、生理和神经形式的能量发生交换,从而构成了类似于当代 自然(Nature)的等价物”15,他援引怀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