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联网
时代
可视化
保护
传承
研究
122023年第2期 新西部Culture&Travel丨文化旅游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资助成果(项目编号:KBYJ2020B007)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及数字平台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创新模式,逐渐打破产业界限和行业壁垒,成为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并逐渐深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模式。人们几千年固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习惯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更。在此时代特征下,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藏族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唐卡也应顺势而为,革新保护传承模式。唐卡可视化保护的意义唐卡可视化是在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下,利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历史、人文、形态、特征、推理、修复、演绎等各类信息的采集、挖掘、整理和可视化呈现的动态过程。1唐卡可视化对唐卡在“互联网+”时代的革新保护传承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信息内容系统化唐卡发展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是处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如寺庙、藏民族聚集地等地以口传心记及行为方式来记录与传播,传播速度和空间都比较小,在传承人断层的窘境下,唐卡很多珍贵技艺面临消亡的危险。二是通过深入调研得知:我国藏民族分布广泛,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美国、欧洲、澳洲、印度、加拿大、不丹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各地区、各部门对唐卡保护措施具有较高的自发性和分散性,资料的搜集、整理及保护也存在不完整、零碎的情况。因此,在新形势下,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唐卡现有资料进行科学挖掘、分析整理及可视化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是符合当代“互联网+”时代背景特征及唐卡保护需要的。这样不仅能够综合、全面、系统地整理唐卡现有资料信息,同时依托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支离破碎的信息进行科学化、艺术性的加工和处理,运用故事性、直观性、趣味性的可视化方式呈现唐卡数字化信息,实现人们情感的共鸣,并引导人们更加深度解读唐“互联网+”时代唐卡可视化保护传承研究 邱意之借助“互联网+”现代数字技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多源数据资源整合、多样化可视化呈现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解决唐卡视觉可视化保护传承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形成可面向全国各非遗保护基地信息可视化革新保护传承模式,以延续唐卡旺盛的生命力。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12新西部 2023年第2期卡背后的故事深层次内涵等。(二)视觉呈现丰富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现代技术、使非遗数据得到完整、系统的整理,形成数据档案化、可视化、网络化等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而唐卡资源信息数据系统丰富的视觉化有利于达到世界范围内唐卡资源共享以及便捷检索和访问的目的。国外对此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美国“美国记忆”工程,建立全国性虚拟图书馆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因特网提供免费、公开获取的书面与口头文字、音频记录、静态和动态影响、印刷品、地图、乐谱等记载美国印象(American Experience)的各种资源。她是美国历史和创造性的数字记录并成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资源为公众服务”。2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也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化,形成了非遗众多数字化数据库,如贵重图书图像数据库,该库基于DUBLIN CORE格式建立,视觉图像表现丰富,囊括了包括小图标、中分辨率和高分辨率图片,图片质量优良,配合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为大众提供了便捷、丰富的视觉阅读模式。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国内学者主张利用可视化技术,将静态、固化的非遗档案所蕴含的非遗文化生动地、鲜活地展示出来,以便更好地为公众服务。3唐卡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等各种方式,对其资源采集整合,形成丰富数字可视化呈现,更多更好地展示我国丰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唐卡保护工作的全面宣传和普及。(三)传播形式多元化传统的唐卡由于主要集中在藏民族地区,以寺庙、家庭作坊等方式传承,其传播形式受到时间、空间、场所、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呈区域性单一渠道传播现状。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发展新形态,唐卡与互联网数字技术有机结合,为唐卡准备了可持续性传播的新的生态环境。微博、博客、直播平台、短视频以及应用程序(APP)等新媒体的迅速蓬勃兴起,极大变革了唐卡展示、传播途径,为唐卡的多元化传播、展示范围辐射化准备了良好的场域条件。互联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唐卡非遗传承提供全新的传播、展示模式,突破时空、地域等束缚,迅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扩大社会公众关注度,使地域性的唐卡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不仅有利于唐卡本身的保护传承,也有利于藏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展示和宣传,推动城市特色化建设。唐卡可视化保护策略研究唐卡的可视化保护是在唐卡全面信息现代技术采集的基础上,运用视觉逻辑语言分析和视觉传达的方式,同时利用现代图形图像技术与方法,建立心理模型或心理图像,通过视觉可视化主题信息精准呈现、版面元素的空间布局、优化的图形符号设计、恰当的色彩及文字运用等,将复杂、抽象、枯燥的数据信息转变成更为人性化的图表形式。唐卡的信息可视化保护包括创建丰富化数据采集途径、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以及建立多元化可视渠道三方面的内容。(一)创建丰富化数据采集途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3因此,要实现唐卡数据的可视化保护传承,创建丰富化数据采集途径是必要的。结合实地调研,笔者建议唐卡数据采集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田野数据采集。到藏民族聚集地、唐卡非遗传承地以及当地博物馆和文化馆等诸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这些地方作为唐卡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来源地,具有不可替代性,原始资料的采集不能局限于传统简单的拍照、采访、记录和收藏,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按照藏馆要求详细记录静态图形、动态影像、声音以及文字等形式,采集尽可能做到详尽、全面、科学合理。二是采访唐卡传承人。由于藏民族分布地区广泛,唐卡历史悠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多样的艺术特色。唐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就多达12人,省市级唐卡传承人数量众多,作为唐卡变迁的见证人,传承热贡唐卡展览文化旅游丨Culture&Travel122023年第2期 新西部人口述的独特故事、传说以及回忆等,可以补充和丰富唐卡文化遗产档案。同时也可以以口述史声像的形式在唐卡可视化平台展示呈现。三是搜集前贤对唐卡的理论研究资料等。整理搜集现有的与唐卡相关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学术理论文章及书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为唐卡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不可忽视的理论支持,在搜集学者理论研究过程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同时也需要适当结合不同地区地域特色,综合考量唐卡保护传承的现状、特征等,通过多角度、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力争为唐卡视觉呈现提供科学、客观的理论支持。唐卡数字资料的采集,不管是图形图像、声音、视频还是文本资料都需要按照国家、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标准来进行规范采集,确保能充分展示唐卡的综合价值。同时唐卡的数据采集需要建立持久制,只有随着时间推移坚持长久、持续地收集和整理,才能形成全面、富有规模且具有参考价值的原始记录。并为构建唐卡数字化信息平台夯实基础。(二)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唐卡数字化信息平台,需要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持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依托,运用各种大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分类归纳,对前期整理搜集的丰富资料,做到归类科学合理、条理清晰、搜索便捷,然后用先进的图像扫描设备、录音录像器材、色彩提取仪器、语言翻译工具等现代技术进行资料扫描、修复、建构、仿真等处理,并对图形图像进行整合处理,再利用多媒体集成、VR(虚拟现实)设备和AR(增强现实)设备多角度、全方位对唐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唐卡的创作背景、绘制过程、艺术特色、传承方式等进行数字化还原、复制和真实再现,形成可供人类共享、传播的数字可视化形态,并确保虚拟场景信息的实时转换,获得如实体博物馆般真实立体的参观感受。构建唐卡数字化信息平台,关键在于利用“互联网+”时代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能够达到世界范围内唐卡资源共享以及便捷检索和访问目的的唐卡数据库。目前在省市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已经进行了一部分唐卡数据库的搭建,从建成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国家在2011年印发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了非遗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系列相关标准,但由于我国非遗数量巨大,各地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管理分类标准不一致,导致已建成的各种非遗资源库资源信息利用率低,无法实现全民共享。二是已建成的数据库内容不够丰富、活态传承资源十分有限,展示手段和展示形式都比较单一,视觉呈现多以静态的文本、图片为主,对大众的吸引度有限。三是大多数数据库都是基于政府、非遗机构采取的保护和传承措施,普及性不高,无法适应普通大众的需求,很难调动更多的大众参与到非遗的建设进程中。因此,唐卡数据库的构建应综合保护传承本质需求之上,各省市按照国家非遗数据库建设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统一规范搜集、整理资源,广泛融入大众需求及时代特征,探索大众参与及互动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以此构建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共享的唐卡数据库。唐卡数据库系统框架,笔者认为可以由文本资源库、图像资源库、音视频资源库、口述史资源库、知识资源库以及互动专区六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文本资源库主要由国内外非遗保护单位、机构开展的唐卡重要研究会议资料、保护实践研讨文章以及著名学者唐卡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组成;图像资源库是唐卡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展示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代表性唐卡人物造型图像及唐卡不同题材丰富纹样的高清静态或动态图像,如释迦牟尼佛、千手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强巴佛、药师佛、度母图像、金刚图像、护法诸神图像、以及历史人物传记图像和肖像图像等,宗教题材纹样、自然题材纹样以及几何纹样题材等等,该部分的图像要求制作精美、符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和规范;音视频资源库囊括国内外、各级政府部门、非遗保护机构、单位、个人等保存及拍摄的唐卡珍贵视频、唐卡纪录片、唐卡电影以及唐卡短视频等;口述史资源库则包括了国家级、省市级唐卡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唐卡人物图像故事、唐卡创作趣事、唐卡非遗传承人故事、唐卡传承基地保护措施、唐卡逸闻等等,可以作为唐卡数据库有趣且重要的补充;知识资源库则囊括唐卡相关知识信息,可分为专业性知识和普及性知识,专业性知识面对唐卡专业研究人员群体,主要提供唐卡学术研究进展等信息,普及性知识则面对唐卡爱好者、初学者,帮助深入了解唐卡,提供如唐卡绘画流派、唐卡艺术特色、唐卡绘画故事、绘画题材、唐卡颜料的制作、唐卡构图、唐卡色彩、唐卡绘制流程等相关资源,参观者可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相应资源的下载和学习。互动专区则是为了满足更广泛的人群需求,开发普通大众与唐卡互动的、轻松活泼的板块,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的方式鼓励更多的社会大众参与到唐卡非遗的保护传承中来。如利用“R+”技术重构唐卡的展示空间和传播方式,真实复原、再现唐卡技术、艺术、场景及绘制过程等,通过角色生成、场景搭建、动作绑定人机交互等Culture&Travel丨文化旅游130新西部 2023年第2期技术操作,把枯燥的文字和数据变为生动活泼的环境场景,多视角、全维度地展示精细复杂的非遗技艺,让用户沉浸在现代技术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增强体感交互,实现唐卡虚拟再现、可视化及互动操作,开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全新视觉体验方式及传播领域。唐卡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目的不止于对唐卡资料三维动态的记录、信息采集、数字保存和资源管理,而在于以“互联网+”为支撑,实现唐卡作品、非遗传承人以及唐卡生态传承区数字化信息的全球传播、共享与交互,达到唐卡生态化、数字化传承目的,是一个动态且长期的艰巨任务。(三)建立多元化可视渠道建立多元化的非遗唐卡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