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刘家义讲话范文汇编(8篇3.0万字).doc
下载文档

ID:2118080

大小:81.50KB

页数:50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1. 刘家义 讲话 范文 汇编 3.0
大笔如椽范文 目录 1.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2.改才有出路,闯才有活路 -15- 3.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18- 4.以坚决到位的环保督察整改倒逼高质量发展 -24- 5.政策"好戏连台"落实"春风化雨" -40- 6.改才有出路,闯才有活路 -45- 7.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48- 8.创富新时代创领新动能 -57-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年前的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深刻阐明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文化方针;今年6月视察山东时,再次对我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为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固民族精神之“根”。一个没有独立民族精神的国家,在世界上是立不住、行不远的。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凝聚、感召和支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文化危机,日本法西斯妄图毁掉中国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危难之际挺起了民族精神的脊梁,与“殖民文化”“奴化文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山东根据地,《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广为传唱,就是党领导抗日文化运动的生动例证。古人说,“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共历史被颠覆、意识形态阵地失守。事实证明,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就是文化走向自信的伟大历程。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守护好民族精神之“根”,在世界文明激荡碰撞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放射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有一个发生在山东广饶县刘集村的真实故事:一本中译首版《共产党宣言》,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被党员群众珍藏至今。封面上的马克思被老百姓称为“大胡子”,他们说“听‘大胡子’的话,有田种、有饭吃”。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信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因为中华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厚土壤。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古圣先贤向往的“大同”社会,就有相通相契之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度结合,这一过程不断催生理论和实践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着中华文化立场,传承着中华文化精髓,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涵养核心价值之“源”。当前,社会道德领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令人忧虑。医治社会道德“病灶”的“良方”在哪里?中华传统文化富含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能为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提供丰厚资源。像山东古时候“管鲍之交”“鸡黍之约”的故事,就是友爱诚信的典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和培育传统美德的“种子”,播撒于人们的心田,就能够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共筑伟大复兴之“梦”。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给养库”、社会和谐的“融合剂”、生态文明的“制导仪”,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持久影响力。当今世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越来越为世人瞩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这种信心和能力,必然包含文化自信和文化实力,因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二、坚定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讲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有位哲学家说过,“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是什么造就了中华文化这种生命特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艰难困苦、玉汝与成,久经劫难而从未断绝。因为中华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而且显示出非凡的吸纳包容品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从内心深处强烈认同民族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历时维度看,这里是中华文化长河的溥博渊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发源于此。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圣贤诸子辈出;书圣、算圣、医圣、农圣、工圣,名家智者云集。齐鲁文化如百脉泉水,涌流不竭。从形态维度看,这里是中华文化版图的巍然高地。儒家文化、墨家文化、齐文化、工匠文化、兵家文化交相辉映;董仲舒、王羲之、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呈现出绚烂夺目的文化图景。从内涵维度看,这里是中华文化家园的心灵原乡。在这里可以领略春秋大义、感知家国情怀;能够追寻尊贤尚功的传统、体悟除旧布新的精神。从齐鲁文化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看,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例如: “天人合一”“大道之行”的哲学理念。儒家思想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看成统一的生命体,主张把亲亲之爱推及人类之爱,进而旁通万物之爱。这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如出一脉。管子提倡的“禁发必有时”“网罟必有正”,同样也是主张尊重自然。这种“天人一体”的哲学思维、系统观念、整体思想,对解决今天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像生态环境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为政以德”“仁民爱物”的治政思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抱负。战国时期,梁惠王欲兴征伐,孟子对他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夫谁与王敌”。意思是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这都是“德治”的文化渊源。今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当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干部政德,真正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齐鲁文化的各个思想流派,都有着治世安邦的强烈责任意识。正如司马迁对“六家”的评价,“此务为治者也”。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品格,孕育了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情怀;滋养出舍生取义的仁者境界,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积淀了“知行合一”“明理致用”“笃行践履”的务实精神,成为一代代志士仁人的人生追求。 “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周虽旧邦,其命惟新”。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学派,都具有锐意进取、变革图强的精神。墨子就是极富创造精神的“科学家”,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关于“力”的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也正经历新变局,唯有求“新”求“变”,才能与时偕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秉承这些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我们才能勇立时代潮头、谱写未来新篇。 “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谐观念。战国时代,齐国兴办稷下学宫,各种思想学派兼容并立、相互吸收,成就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奇观。“和而不同”的理念,用于人际交往、行为处世,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用于国际关系、民族交往,就是天下为公、四海一家的治理观念。我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时代演绎。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诚意正心”“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人格等。这些优秀文化价值,历经岁月沧桑更加醇厚凝重,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化自强的优势所在,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所在。 三、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特别要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在“两创”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坚守文化本根,反对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刻意宣扬传统文化“负面论”“阻碍论”,鼓吹“西方中心论”,公然诋毁英烈、抹黑党史国史等,其本质在于缺乏文化自知和文化自觉,危害则是消解中华文化凝聚力,侵蚀中华文明根脉。文化传统就像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旦丢失,我们就成了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儿”。当今世界,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化纷扰,我们只有守住本根,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同志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句话至今仍有深刻现实意义。 坚持推陈出新,警惕复古主义。我们尊重传统,不是食古不化、照搬照用,更不是泥古复古、作茧自缚。复古主义者主张,全面恢复传统、反对现代,一切墨守古人规矩,甚至把传统中的糟粕奉为圭臬。像迷信风水、求占问卜,像让孩子一味死背古书、不接受现代国民教育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任何形式的复古,都是开历史倒车,“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复古主义并非真正的尊重传统,恰恰是对传统的戕害,必须坚决反对。 坚信文化理想,抵制功利主义。现实生活中,有的文化创作,一味追求市场回报,甚至制造“精神垃圾”;有的举办天价“国学班”“风水班”,昧心聚财敛财。浮躁的文化功利主义,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和辜负,背后的实质是文化良知的迷失。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要尊重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绝不能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不能失去文化理想,丢掉品味、格调和责任。 坚定开放包容,避免封闭主义。在中华文明史上,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的故事史不绝书。汉唐的兼收并蓄,创造了文化的大汉雄风、盛唐气象;而明清的闭关锁国,则导致了民族的精神委顿、百年屈辱。要特别警惕封闭的文化心态,一种是文化“自大症”,唯我独尊、盲目排外;另一种是文化“自卑症”,精神虚弱、妄自菲薄,害怕在文化交流碰撞中丧失自我。历史证明,开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文化繁荣的动力。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已远不是“鲁滨逊漂流记”那个时代,谁都不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文化繁荣兴盛之道。 坚持与时俱进,防止停滞主义。失去了自己“传统”的文化空有其名,没有时代性的“传统”则意味着失传;只有“传统”与“时代”创造性结合,才能造就最有生命力的文化。那种抱有盲目的文化优越性,认为文化已“登峰造极”“无法超越”等观点,都是僵化的、静止的、有害的。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来说,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锻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文化;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培育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优秀文化与时俱进的升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