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于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
关于
中班
幼儿
攻击性
行为
个案研究
学前教育
专业
题 目关于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目 录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二、研究方法 1
(一)文献研究法 1
(二)经验总结法 1
(三)观察法 2
(四)个案观察法 2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一)国内研究现状 2
(二)国外研究现状 2
四、研究方案 3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 3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3
3、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5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 6
1、家庭方面原因 6
2、社会方面原因 7
3、幼儿园方面 7
4、幼儿自身方面 7
(三)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 8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观察记录 8
(五)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对策 9
1、对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干预 9
2、加强对幼儿交往技能的指导 9
3、创设良好的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于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10
4、帮助幼儿建立自控能力 11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摘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幼儿性格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小的幼儿身上出现的几率更大些。因此, 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 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是当今幼儿教育问题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素和教育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写了关于中班幼儿攻击性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分别写了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四部分重点从家庭、社会、幼儿园以及幼儿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同时针对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希望能对有所需要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行为;行为分析;教育措施
Abstract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moral character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case, the probability of the younger children appear more. Therefore, the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good moral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problem in preschool education nowadays. The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causes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 are briefly analyzed,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two wrote about infant attack of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third part wrote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hildren have aggressive analysis fourth part of the focus from society, family, kindergarten and children themselves four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eople in need.
Keywords: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behavior analysis; educational measures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在的孩子,经常会有攻击性行为出现,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实,这是一种不良适应行为的表现,这种行为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影响慢慢形成的 李昭晖. 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J]. 教书育人. 2012(31)
。通过发展心理学我们可以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是持续稳定的,孩童时期个体攻击的水平和强弱对他成年的攻击性,都会有很强的预测效果,"一般来说,攻击性行为频繁的孩子都会被同年的玩伴抵触,同时也是老师不喜欢的那类学生,要是孩子在童年时期就长时间处在这种消极环境中,那么他们的身心发展就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其实对他们个体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同时也会对孩子社会发展产生影响、阻碍他们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会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带来困难。一旦这种攻击性行为升级,同时发展到青少年时期,那么就有可能引发孩子攻击性人格障碍,在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有困难,不宜跟他人相处等"因此,为保证孩子能健康成长,对他们进行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和预防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是实证研究,其价值表现在它的实践价值上面,研究者通过绘画投射技术对两位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进行了美术治疗,通过这种治疗方法,来探索这种技术对有攻击性行为孩子带来的效果,从而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产生结论,并形成文,可以帮助那些幼儿老师和家长通过孩子的绘画来了解孩子内心的各种不安和恐慌,从而引导孩子解决困扰;可以帮助幼儿老师和家长解答各种因为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疑惑,预防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对于幼教老师对攻击性治疗的实践处理也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搜索和检阅跟课题有关的各种国内外原始文献,熟悉各种学前教育中跟本课题有关的研究项目,明确对本课题有用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经验总结法
经过对孩子玩伴产生冲突的调查研究,根据在这个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观察法
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做个观察表,通过自己的感觉,配合外界的辅助工具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然后获得资料。
(四)个案观察法
在研究对象中明确一个特定对象,然后很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心,最终弄清该对象的特点及形成其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一般的研究者都会有这样的观点,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故意去伤害他人,同时这种行为还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攻击性行为包括三个要素,伤害的意图、行动与社会评价,攻击者一旦产生了伤害他人的主观意图,那就会直接造成被攻击者受伤,或者是让被攻击者产生恐惧,从而达到攻击者伤害他人的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孩子都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里问题的,#孩子的心里问题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攻击性行为就是孩子大多心里问题中极为常见的一个,这在将来是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效应。
我们所知道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指孩子通过身体或言语,对他人频繁的进行攻击#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妨碍孩子的个性和认知发展#要是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了了之,那么这些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就容易误入歧途,产生犯罪行为。
(二)国外研究现状
很多资料对攻击的界定都有不同的说法,追根究底,研究者们对攻击的根本特征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有意伤害性。在这个基础上,Parke 和 Slaby(1983)对攻击做了一个基本定义:“从狭隘的定义上看,攻击就是一种带有目的的伤害或损害他人的行为”。从这个定义可以发现,Parke 和 Slaby 明确了攻击的最根本特征——有意伤害性。截至目前为止,这个定义还是被大家认可的。Brain(1994)对攻击有了一个更形象,更具操作性的界定。他把攻击界定为由很多不同的成分——伤害或破坏性、故意性、呼唤性及憎恶性——构成的范围。总的来说,攻击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伤害)的行为或趋向,他的核心特征是“有意伤害性”,同时,攻击一般来说,还会牵涉到愤恨或者是想要伤害别人的情绪或内心状态。
孩子一般18个月左右就会开始涂鸦,他们会觉得在纸上涂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这时候孩子的创造潜能已经被激发了。画画是孩子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画出来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能够描述他们的各种情感世界,儿童画就是一种儿童内心的写照,取自英国美术评论家哈巴特•李德(Read,1985)的观点:“想要传递思想、观点或者想法,通常我们会通过语言来实现,但是如果要传递感情,那么绘画、色彩和线条就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孩子们画出的一幅幅画,就跟他们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里发展的某个特点,有他们的生活痕迹和在相应的生活环境中留下的痕迹。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和心理医生开始使用绘画投射技术来观察孩子们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问题的特征,来引导孩子从一些由于环境、记忆或情感问题造成的困惑中走出来。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受到了挫折,不去把内心的攻击性宣泄出来,那么这种攻击性能量就会被抑制从而产生压力。换个角度来说,攻击性行为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疏导他们受压抑的心里。然而现在可查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简单而教条的,基本是用制止和避免来解决问题,忽略了这是攻击者宣泄自己心理的一种方式。其次,翻阅很多文献,大多是陈述了各种方法,并没有提到如何在现实教育中来实施这些方法,更没有提到要根据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来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例如通过攻击别人来取乐自己和受到了委屈就对别人进行攻击报复,这两个攻击性行为原因不同,就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四、研究方案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幼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幼童在社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一般表现为幼童想要去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 李兴. 浅析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
,这些行为可以表现为直接的身体进攻(如揍人、踢人、咬人等)、间接的言语攻击(如大声叫唤、给别人起绰号、到处贬低别人、背地里说他人坏话、造谣污蔑他人等),也有侵犯他人财物的行为(如强行抢夺他人财物等等)。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类型
年龄偏小的孩子攻击行为还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归为下面几点来分析:
(1)随着孩子对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会出现孩子攻击对象性别比率年龄的变化。在幼儿园的孩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其攻击同性玩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一般小班孩子攻击同性玩伴和异性玩伴的比例并无差异;到了中班,孩子攻击同性玩伴明显比异性玩伴多;再到大班,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差异了。曾经看过一个国外学者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在孩子5岁之后,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已经到了“建立性阶段”,他们知道自己的性别,也了解他人的性别。随着孩子这方面认知的发展,这个年龄段后,孩子们基本都是寻找同性玩伴,他们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也就是同性玩伴;一般小班的孩子对性别角色的认知还没到这个阶段,他们选择玩伴就不会局限于同性,所以他们攻击性行为对象也就不区分了,同性和异性也就没有明显差异了。
(2)根据孩子攻击行为类型的年龄变化趋势来看,年纪小的孩子一般都是工具性的攻击偏多,敌意性的攻击偏少,随着年龄变化,敌意性的攻击开始多于工具性的攻击。追溯缘由,幼儿园大班孩子敌意性攻击多于工具性攻击,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对大班孩子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控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都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