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贵州清水江文书
贵州
清水
文书
语词
考释
杨小平
第 38 卷第 1 期学报No.1 Vol.38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Jan.,2023DOI:10.16069/ki.511610/g4.2023.01.005贵州清水江文书俗语词考释九则杨小平,李好(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摘要:贵州清水江文书保存了明末清初以来清水江各族人民在林农业生产上的交易转让契约,对研究当地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书中俗语词颇多,其中“青红钱”“干帮差钱”“载粮”“税照”“壋壋田”“答”“内翁外垮”“脱房”“一扫尽卖”九个俗语词较为费解,文章结合文献资料与历史语境进行了考释。关键词:清水江文书;俗语词;考释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3)01002707收稿日期:20220417基金项目:2020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写本之俗语词研究”(20BYY176);西华师范大学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中心项目“黄山书社 南部档案之数字化”(DAWXC2205)作者简介:杨小平(1972),男,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俗语言、训诂、敦煌文献;李好(2001),女,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贵州清水江文书作为遗散于民间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真实记载了明清以来贵州东南部的民间买卖、典当、借贷等信息,大量保存了土地转让、房屋租赁等交易契约。文书的整理与录入不仅可以研究清水江流域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演变状况,还可以通过对契约内容的考证来发掘当地的民俗历史文化。但是契约中的部分俗语词较为晦涩难懂,影响对契约内容的准确理解,不利于对文书的综合系统考证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拟对文书中的“青红钱”“干帮差钱”“载粮”“税照”“壋壋田”“答”“内翁外垮”“脱房”“一扫尽卖”九个俗语词进行考释,并结合上下文意,在数字化贵州清水江文书和清代南部档案文书的基础上,举传世文献为证,加深对所释词语的理解,以期为辞书的编纂提供参考,望方家指正。一、青红钱刘致善卖山场契:“凭中出卖与堂弟致伊名下,得受价钱青红钱壹拾贰千陆百文正,其钱领清无欠。”(贵州清水江文书CG813,咸丰十年(1860)四月初二日)按:“青红钱”一词费解,汉语大词典辞源 近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录。“青”,说文青部:“青,东方色也。”1 101“红”,说文糸部 :“红,帛赤白色。”1 275我们先将“青红钱”当作取异合同的缩略短语来进行考释。“青钱”,外台秘要方卷七:“取苦酒五合,烧青钱二文,令赤。”2 732旧唐书食货志上 :“百姓乃以上青钱充恶钱纳之,其小恶者或沉之于江湖,以免罪戾。”3 2193青钱即青铜钱,指用青铜铸造而成的钱币。“红钱”,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四:“查边远各省风气迥72殊,新疆习用红钱,甘肃习用制钱,奉天则习用银毫。”4 904清代乾隆时期为管理控制新疆地区而对其钱币的形制作出规定,由此产生红钱。红钱以紫铜或红铜为原料,因其呈红色而得名。但新疆红钱流通范围小,铸造量少,很难通过商贸流入清水江。由此可推知,“青红钱”并非指青钱与新疆红钱,而应该作为一个偏正结构来考释。实际上在乾隆以前已经出现过“红钱”,清国史食货志 :“一青钱,现铸大制钱是也;一广钱又曰红钱,康熙小制钱是也;一黑钱,前代古钱是也。”5 9944清代贵州制钱除了使用黄铜外,也使用过赤铜即红铜。初期,清代贵州制钱大部分采用滇铜铸黄钱,乾隆六年加锡改铸青钱,乾隆二十年停买滇铜,由威宁供应所需赤铜。6 16综上可知,“青红钱”应是指铸造青钱时加入了红铜成分的钱币。“青红钱”在 贵州清水江文书中又称“清红价钱”或“青红价钱”。自唐以后,钱币铸造时币面多用“通宝”加年号、朝代或国名的字样。契约里使用的这批钱币应刻有清代年号或国名,故也称“清钱”。在文书中也有“清红价钱”“青红价钱”的用例。(1)刘汉元复卖田契 :“三面议定,清红价钱拾弍阡文正,其钱亲手领名(明),无欠分文。”(贵州清水江文书CG844,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初五)(2)刘世芝、刘世荣等卖田契 :“三面议定青红价钱壹陌柒拾阡文整,出先年典价钱壹百贰拾千外,补找价钱拾阡(仟)文,共合价钱壹陌柒拾阡(仟)文。”(贵州清水江文书CG819,民国三年(1914)十二月十九日)在清代南部档案文书等其他传世文献中暂未找到“青红钱”的例证。二、干帮差钱(1)吴选宪当田契 :“自当之后,任从黎姓下田耕种,吴姓不得异言,每年干帮差钱乙百廾文正,收差无字。”(贵州清水江文书CG873,民国四年(1915)六月初六日)(2)刘子元、刘培元、刘贞元典基园屋场契 :“每年干邦差钱三十二文,收差无字,恐口无凭,立典契为拠(据)。”(贵州清水江文书CG841,光绪七年(1881)十二月十八日)(3)刘玉银当田契 :“每年干邦差分一百二十文,收差无 字,恐 口 无 凭,立 当 字 为 拠(据)。”(贵州清水江文书CG8419,民国十七年(1928)十二月初六日)按:“干帮差钱”为方言词,颇为费解,汉语大词典 辞源 近代汉语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均未收录。例中的“干帮差钱”“干邦差钱”和“干邦差分”三者意思相同。“帮”与“邦”音同形近,会出现误写现象。1977 年 12月试行的 第二次简化方案(草案)曾把“帮”简化为“邦”,现此草案已被废止,但“帮”“邦”混用的现象如今仍然存在。将此词拆开理解:“干”在西南官话中有“净的,没有附加的”之义,在文书中“干”可理解为“光是、只是、仅仅”;“帮”在西南官话中有“贴”的意思,如西南方言中“帮贴”义为“贴补”,(乾隆)贵州通志卷三十六:“除官给价外,粮户等私自帮贴每至二三钱之多。”7 2756在赣语和闽语中也有此义;“差”在汉语大字典中有“欠”的意思,如“差账”在西南官话中义为“欠账”,(乾隆)毕节县志卷三:“北底本学田,原系荒田,并无差粮。”8 221综上推知“干帮差钱”在文书中可理解为“仅贴补欠钱”。贵州清水江文书中还有类似的方言词,如“干帮差粮谷”“干帮粮”“干帮谷”,可理解为“仅贴补欠粮、欠谷”“仅贴补粮食”“仅贴补谷物”。(1)刘德刚当田契 :“钱主下田耕种,业主不得异言,每年干帮差粮谷伍老升,两相情愿,恐口无凭,立此当契为拠(据)。”(贵州清水江文书CG8496,一九五年二月初八日)(2)郭元喜转当田契:“每年干帮粮肆分,郭姓收粮无字,恐口无凭,立转当契为拠(据)。”(贵州清水江文书CG8042,民国十一(1922)年一月十八日)(3)谢文举当水田契 :“叁面议定当价伯82米三斗五升,亲手领明,无欠分文,其干差谷一升,足年秋收完纳不悮。”(贵州清水江文书CG929,民国三十八年(1949)十一月二十四日)除“干帮差钱”“干帮差粮”等词外,文书中还有“干任”的说法,如“干任息钱”“干任利”。“任”有“责任、负担”之义,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一:“现有之兵奋力前进,固属勇于任事。”9 1395文书中的“任”可解释为“担任、承担”。所以“每年干任息钱”“每年干任利”可理解为“每年只承担利(息)钱”。(1)郭尚准借钱字 :“每年干任息钱伍千文,每岁对日交清,不得短少。”(贵州清水江文书CG8033,民国四年(1915)二月二十三日)(2)周金科借钱字:“字(自)借知(之)后,每年干任利孰(熟)米捌斗,大有老斗应足不误,若误字(自)愿分受知(之)业,座落地南木山田壹丘作抵。”(贵州清水江文书CG945,民国三十七年(1948)二月二十日)在清代南部档案文书等其他传世文献中暂未找到“干帮差钱”的例证。三、载粮陈益元父子转当田契:“自转之后任从钱主下田耕种,转主父子不得异言,每年载粮捌分。”(贵州清水江文书CG8020,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初四日)汉语大词典 辞源 近代汉语词典均未“栽粮”一词收录。“载”,本义“乘坐”,引申为“承受、负担”。“载粮”一词与田亩的税收制度有关,应当是“载税粮”或“载钱粮”的简称,可解释为“承受田赋钱粮”。(乾隆)丹棱县志卷三赋役志:“一丁征银同条数,共载粮一千一百九十石六升一合四勺三搂三撮九粒四粟。”10 97“税粮”指征收米、粟等实物的赋税,中原地区为丁税、地税;江南为夏税、秋粮,此制度主要盛行于元明两代。到了清朝,税粮制度依然存在,只是改称为钱粮或田赋。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四:“买田者为田主,买租者为租主,其田原载粮米,租主全不收入户,只将田租之内抽出三分,付与兑米人户。”11 6588鹅湖峰顶志卷五:“且博山禅皆一体,僧同一脉,恳恩一视同仁,于排册外另立一户,照额载粮,输纳条银充库。”12 223在 贵州清水江文书中,“载粮”通常与“税契执照”“老契”等词一起出现。由此也可推知,“载粮”一词与税收制度有关。(1)刘三有卖土字 :“自卖之后,买主耕管,卖主不得异言。此土载粮壹厘,同柱充当税契执照。”(贵州清水江文书CG8424,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十八日)(2)邓长受转当田契“自转典之后,任从徐姓耕种,邓姓不得异言,其有差粮照老契载粮壹分,日后郭姓收赎价到契囘,不与郭姓相干,恐口无凴,立转当契为拠。”(贵州清水江文书CG8044,民国十二年(1923)一月初六日)在其他传世文献中也有“载粮”的用例。(1)赵光颜 为甘愿将田地出卖与戚璇事契约:“赵世义田弍坵亦在张家塆田界内,载粮五合。”(南部档案141,雍正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2)骆文忠奏议奏稿卷七:“系粮户其载粮在册者,又未必尽又盈余,一经书差之手或包揽恐吓或得贿营私,其獘无穷。”13 2705(3)(万历)吉安府志卷十五:“先是知县陈楠于嘉庆四十二年斥俸百金置学田五十亩三分,载粮二石二斗一升六合五勺,移属县丞厅理之。”14 810四、税照(1)邹开贵、邹开健卖田契:“自卖之后,任从买主父子下田耕种,卖主弟兄人等不得异,其业二股载粮贰分,任从邹承朝柱内拨册税照充当,此系二比情愿,并无压逼等情。”(贵州清水江文书CG8421,民国十八年(1929)十月初八日)(2)杨国恩等卖山场土杂木等项契:“其业在粮弍分,在从买主在杨光林柱内拨册税照完纳充当。此系二比情愿,并无压逼等情,其有界92限不清,业主上前理落,乙(一)面承当,不管买主相干。”(贵州清水江文书CG8762,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二十日)按:“税照”一词费解,汉语大词典 辞源 近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录。“照”在 汉语大词典有“通知、凭证”之义。“税照”二字合起来可理解为“与税收相关的某种凭据”,是一种文册名。喻世明言第三十三卷:“钱却有,何以为照。”15 333李文忠公奏稿卷八十:“华商冒领税照之弊,此应议者一也。”16 8063贵州清水江文书中又有“土地管业执照”,其中“执照”指管业人持有的凭证、凭据。综上可推知“税照”应该理解为纳税机关发给纳税人的完税凭证。“完税凭证”俗称为“税票”,“税照”与“税票”同义。我国现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税票出现于北宋初年,当时称为“公引、关引、文引”17 139。“引”也有“证据、凭据”之义。南宋时又称“税钞”,元代改称“契本”。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税票数量增多,名称也增多,此时便出现了“税照”的说法。“税照”在其他传世文献中也有用例。如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八:“第五款:免照、收税照、存票、专照。”18 1799五、壋壋田(1)郭大友当田契 :“又代下边壋壋田壹坵,记谷捌挑,乙(一)共两处田,亲自请凭中人,上门除当与尚开藻父子名下为当。”(贵州清水江文书CG8049,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二月二十八日)(2)郭大友加价卖田契 :“代下边壋壋田乙(一)坵,凭中加到尚开藻父子名下承加青红钱壹佰陆拾陆阡仟文证(整),其钱加日凭中领清,无欠分文。”(贵州清水江文书CG8050,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初六日)按:“壋壋田”为方言词,颇为费解,汉语大词典 辞源 近代汉语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均未收录。“壋”在 汉语大词典中释为“为方便于灌溉而筑的小土堤”19 1224。(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十六:“营缮公廨、学舍、桥梁、堤壋。”20 1146杨文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