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浅谈满清服饰文化.docx
下载文档

ID:2106397

大小:23.94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满清 服饰文化
浅谈满清服饰文化 :服饰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纵观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服饰,表现着不同的风格,不管服饰的外表有着怎样的变化,它的内涵与各朝代的深厚文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清王朝的服饰最具代表性,表达了封建王朝服饰的特点,满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共同影响了清代的服饰风格。 关键词:满族 清王朝 服饰 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 在各朝代的服饰中,衣服除了固有的御寒、审美等功能外,同时也是封建社会里权力与地位的显现,其中最有特点的就属清王朝服饰了,它彰显了封建王朝服饰的特点,满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共同影响了清代的服饰风格。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他们是女真族的后裔,在风俗、生活方式、服饰等方面延续了女真族的习惯。他们生活在中国东北寒冷的地方,以狩猎为生。所以他们的服饰表达了很多生活方式上的特点。满清服饰文化的特点和风格,受到当时政治制度、经济形势以及文化背景很深的影响,满汉民族的融合,汉文化的渗透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满清服饰文化的特点。 一 满清服饰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分析 1 袍服 满族是女真后裔,因女真族常年居住在寒冷的东北地区,所以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服装要采取袍服的样式。旗袍意为“旗女之袍〞。准确的说旗袍是一种“衣皆连裳〞的服装(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衣裤分开)有着明显的区别。 男女的旗袍样式各不相同,男性的旗袍是圆领、窄袖、捻襟、左衽、四面开禊、带扣袢的,四面开禊是为了骑马射箭的方便。满族妇女的旗袍根本与男子相同,但在装饰上比较讲究,在领口、袖口和衣襟处镶嵌几道花绦或彩色的牙子。妇女旗袍比男子袍服形体要娇小许多。 在清朝,很多汉人也纷纷效仿满族穿旗袍,旗袍的样式多并且讲究装饰。当时的旗袍式样有圆领、窄袖,衣襟有掩,腋部稍有收缩,下摆宽大,整件旗袍从上到下除了领口、袖口镶边以外其它地方均是由整块衣料裁剪而成。旗袍的衣料可以是绸缎或布等,配上适当的装饰图案和纹样。例如,绸缎旗袍雍容华贵,上面多施彩绣,有彩蝶、彩云、牡丹花等,在胸背两肩和膝盖部往往也绣有看似相称的戏舞格式纹样;青布旗袍素雅大方,一般也在领口和袖口处镶不同颜色的宽布条作装饰,并有手制的各式盘扣与旗袍相配,多姿多彩。满清女子穿着线条简练、优美的旗袍给人大方、婀娜多姿的感觉。清末,旗袍稍有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变得宽敞了。以平直的线条见多,领、袖及衣襟等部位镶以宽阔的布边,并配上了元宝式的高领。 2 箭袖、箭衣 箭袖通常叫马蹄袖,在满语中为“哇哈〞,是满族袍褂中很有特点的一种衣袖。它是在旗袍狭窄的袖口上接一个半月形的袖头,形如马蹄遮住手面,所以又称马蹄袖。表现特征为窄而小的袖身,斜面的袖端头,长而呈现弧形的袖口面,在寒冷的冬天打猎时放下袖子,盖住手背,既不影响射箭又可以保暖。此特点更满足于满族人游牧的生活习惯以及寒冷的气候条件。但从满族进入中原后,生活不再靠打猎为生,箭袖渐渐失去了自身本来的实用意义,满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箭袖便成为了一种装饰。在清朝建立后,行礼时,规定要先把“箭袖〞的袖头放下来,然后再跪拜行礼。 箭衣为附有马蹄袖的一类外衣,适用于狩猎、打战,更适宜冬天里骑射用。无论在握缰奔驰,还是拉弓射箭时,马蹄袖在手背上都能起到对手背的保护作用。 3 发式 满族的发式与汉族的发式具有很大区别。满族人的发式是沿袭女真族的习俗,便于骑射、狩猎生活所需,男子的习惯为“半剃半留,辫发垂肩,系以色丝〞,而汉族男子那么保持头型完整。满族妇女编发髻,已婚女子的发式和名称很多,如辫发盘顶的“大盘头〞;形成两角的“架子头〞;还有把梳好的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股,左右一边以股在头顶上梳成一个横式的发髻,再把后面多余的头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偏髻,形成左右横宽一尺,高约八寸的“两把头〞,也称“如意头〞,这是满族妇女最典型的发式。 满清妇女的发式与其他朝代相比具有很明显的不同。贵族和宫嫔头戴皂板,皂板又叫“头板〞,是满族妇女发式中的一种头饰。其形状像一个厚大的“T〞字,上面缠黑缎、绒或纱。使用起来有点复杂,先将头顶上的头发梳成一个圆髻,脑后的头发梳成一个燕尾式,再将头板扣在头顶的发髻上,并用多余的头发缠绕使头板固定下来。在头板这种固定装饰的上面,一般会在正中央戴上一朵称为“头正〞或“端正花〞的彩色大绢花,并加其它饰物,有时两侧还各缀一长穗(亦有在右侧缀一穗的)。 4 佩饰 满族人喜欢佩饰。其中荷包、香囊等是最常见的饰物。荷包的用途很多,除了平常挂戴外,年轻人通常还在母亲大寿、孩子满月、过礼、迎亲等仪式上采用它作为信物。常用的材料为绸、缎、布、草等,用绳子沿着口穿起来以便能调整松紧,两边附带飘带,底下附有坠,材料外表常采用绣花、纳纱等手工艺装饰。图案多为龙凤、八宝、人物、花鸟等。形状常有圆形、长圆形、葫芦形、桃形等。 香囊起源于满族的前身女真族,用于打猎和战争时携带食物和军用物品。女真人出猎或打仗时用来装食物、军用品的。清初满族开始进攻中原时,香囊主要功能在于保存食物,以作为打战行军时补充能量。并且也经常有一些小刀、火镰、火石等生活必需品放在其中。后来建立清朝后,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荷包,用途也变成装金、银、钱币、烟叶或槟榔等。满族人都有佩戴荷包的习俗,但是根据男女老幼戴法也有区别。男的一半挂于两侧,女的那么佩戴在衣服的大襟上。并且逢年过节,一般年长的还有向晚辈赠送香囊来表示对子女等晚辈的关心。另外,还也经常用于定情之物,一般为女方送给男方。 5 满族服饰纹样、装饰 龙与凤的图案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具有深远的意义。衣服上不能随便绣龙与凤的图案,只有皇帝与皇后的衣服上才可以绣上龙凤图案,否那么将视为犯上。 清代服饰非常繁琐,其形成的独有风格与它的精美服饰图案不无关系,特别是旗袍和袄袍,很讲究领口、前襟、下摆和袖口的镶花条或是花边彩牙子这种装饰,以多为美,越多越值得考究。有的甚至多达十八道,就城里称之为“十八镶〞,由于装饰太多,导致几乎看不清它原来的质地。有些是细得不能再细的花蕊、草根等植物局部。满清皇室的服饰极度追求繁复、精致规矩、细腻、精巧。 在纹饰上方面讲究“润色章身,即取其文〞,融入了汉族传统的“十二章〞和补服纹饰到清朝官服当中。十二章包括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每一章节的含义是: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能兴雷雨;龙取其变化无常无方;华取文章;雉取耿介,藻取有纹;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养;黼取能断;黻取善恶相背。 6 鞋 清代汉族妇女有缠足的习俗,但满族妇女不缠足,她们的足称为“天足〞,穿的是旗鞋,旗鞋是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在鞋底正中有一个木制的高底,外裹白布,一般为7cm,有的可以到达13cm,鞋帮上多绣有花草飞鸟等图案,鞋底上也常绣花作为装饰。 二 满清服饰的内在含义 1 与清朝的等级制度 服装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除了避寒外,在统治阶级看来还有一些其它用途。服装在整个封建社会被严格地规定了等级制度,这种做法是历代统治者阶级维护专制统治长久的一种手段。 满族在进入中原,统治全国建立清王朝之后,对服饰上作了许多严格的界定,划分了服装的等级,并对衣规服制制定了一些法律条文,用来维护长久的统治。顺治九年公布了服色肩舆永例,条例中统一规定了人们日常服装的样式、面料、颜色、纹样等,严禁公、侯、伯及一、二、三、四品等官员穿五爪及三爪蟒缎、圆补子、黄色、秋香色、玄色、狐皮等。只有经过赏赐方可着此服。没有官职的宗族以及五、六、七品官不得穿蟒缎、貂皮、妆缎、狐肷、猞猁狲、豹皮;禁止穿缎靴;在靴上杜绝镶绿皮及云头金线。僧道的衣服只能用绸、绢、纺丝、素纱、棉花;奴仆、戏子、皂隶禁止戴貂帽,禁止穿色缎、绫,其它与民众相同。除了服式、色彩、面料、纹样等形式上的差异以代表不同上下贵贱之外,也对袍叉的多少有明确规定。 很早以前龙就为皇帝的专用物,龙凤一般不分开,通常是相提并论的,都象征着祥瑞。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二者代表着皇上与皇后的尊称,像皇帝坐的车称为“龙车〞,皇后坐的车称为“凤辇〞,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后穿的衣服为“凤衣〞等。 满清的一般官员上朝时穿的衣服叫补服(即官员的朝服)。这种衣服是在前后胸部心的位置补一块有多处纹式的外褂,再在补子上饰以各种鸟兽的图案作品级的徽识。按清朝会典规定的补服图案和文武官员的品位是:仙鹤为一品文官;锦鸡为二品;孔雀为三品;云雁为四品;白鹇为五品;鹭鸶为六品;紫鸳为七品;鹌鹑为八品;练雀为九品。 清朝的顶戴花翎,即是官员的帽顶,是区分品级等级的明显标志,它们是用不同颜色的宝石及金属镶嵌的。红宝石顶为一品,红珊瑚顶为二品,蓝宝石顶为三品,青金石顶为四品,水晶石顶为五品,砗磲石顶为六品,素金石顶为七品,阴文镂花金顶为八品,阳文镂花金顶为九品。 2 汉文化渗透 缠足文化在康熙时曾明令禁止过,但入关后,满族与汉族混居,生活习俗上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汉族女性有缠足的习俗,她们的“三寸金莲〞走起路来婀娜多姿,深受满族妇女们的青睐。旗鞋,即是满族人在清政府禁止她们缠足的形势下仿效缠足穿的高底花盆底鞋而产生的,穿上此鞋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到后期缠足之风极盛,清政府屡禁不止,许多满族人仿效,出现了满人缠足的现象,这实属汉文化的浸透。这就致使了弓鞋的盛行,常见的样式有以下几种:尖口鞋、睡鞋、莲鞋、网子鞋、踏堂鞋换脚鞋、丧鞋、棉鞋、套鞋、坤鞋、合脸鞋等数百种。要求比较高的在鞋头、鞋里、鞋底和鞋帮上经常绣有形式多样的图案,富家女子也经常在弓鞋跟上配有明珠等饰物。 满族女子和汉族女子在着装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反响了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汉文化与满文化相比较内敛,汉族女子的服装是上袄下裙,而满族女子是旗袍。清王朝时,由于民族的融合,汉文化的渗透,满族服饰也产生了较大的变革。如旗袍变宽并且袖加大,袄褂也加长了很多。之后,汉族的服饰中的桔祥图案和刺绣手艺也经常出现在满族女子的旗袍纹饰上。 从文字记载中可以了解占主流的满族服装,层次上多样、佩饰繁多、穿戴考究、色彩上艳丽丰富,纹样上形式多样。同时再加上脖子佩戴朝珠,头上的花翎,腰间的扇袋、香荷包等身前身后几乎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饰件。 此外,在头饰方面,空前绝后的“大拉翅〞加高了人体。中国历史开展上很多人误以为清代满族妇女比之前朝代的妇女身材要修长,这其实是因为她们梳理了较高的“大拉翅〞发型、还有花盆底旗鞋以及佩戴的服饰所显示的假象。 服饰的开展需要建立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之上,同时还要满足于不同民族的审美需求,满清服饰的开展离不开满族人在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但不同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对本民族文化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从满清的服饰文化特征中也看到了满族与汉族文化中的碰撞与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云英:清代满族服饰,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3]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 [4] 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5]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 上海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7] 江应梁: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8]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 王鸣:从满族风俗看清代民间服饰,装饰,2004年第5期。 [10] 徐清泉:中国服饰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 孟祥义:满族服饰浅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赵震,男,1973—,河北乐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陈宝涛,男,1982—,河北玉田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工业生产制造,工作单位:唐山松下产业机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