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民事行政检察对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监督的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2105958

大小:30.15KB

页数:2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民事 行政 检察 执行 人员 渎职 犯罪 监督 思考
关于民事行政检察对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监督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对发生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局部,由一审法院执行。由于执行工作量大、任务重,全国各级法院为此设立了执行局,执行队伍不断壮大,由于少数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不严、违法犯罪现象,不仅不利于执行工作的开展,也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规定:“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笔者就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理论与实践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执行人员渎职犯罪要件的构成 犯罪构成是刑事法律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为成立犯罪所必须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它解决犯罪的形成及法定条件问题,它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四个有机组成局部。渎职罪并非新罪,刑法对其犯罪构成作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而对于执行人员渎职犯罪这个新罪名的犯罪构成也应该在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且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执行人员渎职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职责活动,这里的正常职责活动是国家为实现审判机关职能,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权利而赋予执行人员从事执行活动的职权,是职责与权限的结合。如果只重权不重责,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责任的漠视和怠于履行,从而为司法腐败找到借口,成为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一大诱因。 2、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它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等,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危害行为必须与其职责有直接联系,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具体表达为:(1)消极执行。如以种种借口拒不采取执行措施,久拖不执,甚至长期暂缓执行;有的甚至将诉讼保全的财产擅自解冻解封,有的给被执行人通风报信,为其对抗执行出谋划策;有的对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线索不查不找,漫不经心;有的搞地方保护主义,受托执行按兵不动,或者动辄中止执行。(2)违法执行。有的逾期受理执行;有的执行不公,不按程序执行,或者不按公平原那么分配执行财产;或者对被执行财产估价过高或过低,损害债权人或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重复查封、冻结,挪用执行款项等。(3)阻碍执行。地区法院之间搞地方保护,下级对抗上级,拒不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协调和指导。(4)盲目执行。主要是对错案的执行上,如案件中有的错定合同性质,有的错定合同效力,有的错定合同责任,有确实定债务数额有误,有的将刑事诈骗案件当作经济纠纷案件来审理,有的以裁定代替调解书、判决书。错误案件盲目执行必然是错上加错,引发事端,激化矛盾。其危害结果是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特大损失。 3、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执行工作应由执行员进行,执行员应由审判员担任,助理执行员由助理审判员担任。实践中大量的案件由不具备相应的资格的执行人员、临时人员来执行,由于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不高,工作经验缺乏,工作方式粗暴,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只要身体好,敢打敢冲就可〞的错误思想,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出现以上列举的四种违法违纪,甚至犯罪的情况。202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讨论了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可见这些人员的犯罪应按渎职罪论处。 4、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成心和过失及犯罪目的和动机。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成心和过失。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中,作为的犯罪一般是成心犯,不作为的犯罪有的属于成心犯,有的属于过失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然,界定该罪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要掌握从严,否那么不利于执行队伍的思想稳定,不利于执行工作的开展。 二、执行人员渎职犯罪行为的监督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特别是其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理应对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进行监督,但是渎职侵权检察部门作为专事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及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渎职侵权犯罪行为的部门,对司法机关中的执行队伍的监督却显力度不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缺乏相应的立法。渎职侵权检察部门职责主要是对刑法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侵权犯罪,如对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活动的监督,及对司法工作人员如公安、监狱、法院审判人员枉法裁判、包庇犯罪的渎职问题的监督。而对执行人员的监督却仍是空白。(2)执行人员犯罪的隐蔽性强。执行工作主要是针对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及刑事判决中的财产局部等法律文件,较少涉及刑事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涉及民事方面的问题,被执行人对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状告无门或不知去那里申诉,造成其犯罪行为难以被发现,或虽被发现却被轻描淡写的批评、警告等内部行政处分一笔带过。(3)取证难。正是由于执行人员的犯罪隐蔽性和行政的过多干预,造成对执行人员的犯罪取证难度加大。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活动的监督却有渎职侵权检察部门所不具有的优势。首先,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受理民事行政案件的来信、来访申诉,承办本院管辖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可见,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任务决定了它可以通过被执行人对执行不服的来信、来访申诉而迅速了解案情,获得第一手的证据材料,对执行人员的犯罪活动较早掌握,有利于案件的侦破和对犯罪的打击惩罚。其次,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可以和渎检部门联合,由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执行人员渎职案件进行初查,对不构成犯罪的通过检察建议等形式停止执行人员的违法侵权活动;构成犯罪的,初查获得一定的证据之后移交渎检部门立案审查,到达起诉条件的移交公诉部门提起诉讼。这样既有利于发现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又有利于案件的从速从快侦破,维护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合法权利。另外,随着民事行政检察力度的加大,其对法院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和执行人员的执行活动的监督必将成为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监督手段,对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初查也将成为其监督法院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随着立法活动的不断深入,法院强制执行作为法律理论界和司法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及各地人民法院也相继制订了有关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问题的规定、执行工作细那么或执行工作条例等,民事强制执行法的探讨必将为法院执行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法律化打下根底,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问题也将在立法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篇: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 “执行难〞、“执行乱〞一直是困扰民事执行工作的症结。目前,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无疑是促进民事执行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的法律监督必须有一定的范围,而在相关法律还不明确的情况下,监督范围可限定在以下几方面:民事执行严重违反程序的;执行不当,比方严重的低价评估,造成恶劣影响的,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害的;不作为,给国家、社会造成很大损失的;对人身损害赔偿、家庭财产案件的执行,没有很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 目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尚处于探索阶段,结合我国民事执行的司法实践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可遵循如下程序: (一)对民事执行程序中法院作出的错误裁定,检察机关有权进行抗诉监督。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明确规定,检察院对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十四种情形之一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抗诉。这里的判决、裁定不仅包括审判程序中的裁判文书,还应包括执行程序中所作的各种裁定。特别是,这些裁定是一裁终局,不允许当事人上诉或提出复议,一旦发生错误,就会给当事人或案外人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允许检察机关提出抗诉不仅为当事人提供了一条有效救济途径,同时也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立法精神。 (二)对于不能抗诉或不宜抗诉的执行违法行为,检察机关有权通过发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形式要求法院予以纠正。笔者认为应将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作为一种法定监督手段在民事诉讼法中进行规定,明确其使用范围及使用程序,要求法院必须进行回复,如不采纳必须详细说明具体理由,以及没有正当理由拒不采纳和纠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三)对于执行人员在执行中贪污受贿、侵占和挪用执行款物等可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由检察机关直接立案调查。经调查,仅构成一般违纪的,将调查处理情况交由纪检或人事部门处理。 第三篇。试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与预防职务犯罪一九九一年四月九日我国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该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一规定是人民检察院开展民事审判监督重要的法律依据之一;同样于一九九0年十月一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条亦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根据这些规定从一九九一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各检察机关,相继设立了民行检察监督机构,广泛开展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缺乏的;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是对人民检察院开展民事审判监督具体方式方法的规定。即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的判决属于该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用抗诉的方式予以监督。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一条是开展行政诉讼监督的具体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亦相应作出了一系列的配套的、操作性较强的规定,如现行实用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规那么。“规那么〞第二十一条规定了开展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另外一种方式“检察建议〞,即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或其他事项中(如执行等)确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发出“检察意见书〞予以纠正。综上人民检察院开展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主要方式就是“抗诉〞和发“检察意见书〞。 在我国对职务犯罪的认识与惩罚,具有久远的历史。可以主说,有阶级有国家就有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现象存在。而“职务犯罪〞却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是二十世纪中叶,才在我国和世界各国中普遍时兴与适用起来的。对职务犯罪的概念,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称谓与说法,我国法学界对职务犯罪这一概念所做的解释是:国家工作人员和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分的行为。它的根本特征是:犯罪行为必须是与职务相联系的。而且,法律规定这种联系还应是必然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