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世纪以来王懿荣的形象与研究综述_温安俊.pdf
下载文档

ID:210476

大小:2.18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 世纪 以来 王懿荣 形象 研究 综述 温安俊
067066艺术史研究艺术史研究20 世纪以来王懿荣的形象与研究综述文/温安俊摘要:自庚子事变以后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学界对王懿荣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此后在关于甲骨文第一人的学术争辩中,王懿荣才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甲骨学及甲骨学以外的领域对王懿荣目前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由此揭橥他的形象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再到多元化的过程。关键词:王懿荣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正孺,又字廉生、莲生,晚年号养潜居士,别署古砚村人、直庐花衣。因生性耿介,人称“东怪”。山东福山古现村人,原籍云南。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1900),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后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逃遁,王懿荣遂偕夫人和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他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也是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王懿荣泛涉书史,酷嗜金石,撰有 天壤阁杂记汉石存目 南北朝存石目 福山金石志(残稿)古泉精选石渠瓦斋藏瓦 等十余种金石著录。与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翁同龢等官员、金石家与鉴藏家同好相交。自庚子事变以后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学界对他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此后在关于甲骨文第一人的学术争辩中,王懿荣的研究才逐渐兴起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本文试从甲骨学及甲骨学以外的领域对其目前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一、“甲骨学之父”:从一桩公案到另一桩公案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历史形象的形成,与近代以来的两次学术争端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次是 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疑古派与考古派在“古史辨”的争论中,无形地“塑造”了他的形象。第二次是 20 世纪80 年代,在近代学术翻案风的背景下,关于甲骨文发现的争论使王懿荣成为关注的焦点,其历史形象经历了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一)20 世纪初:“古史层累说”与“古史新证”的争辩清末民国初,中国由“天下”变为“国家”,学术、思想上的旧范式出现危机,传统与现代产生纠缠与辩证1。在近现代的史学思潮与流派中,近代意义上的“国学”一词被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识之士纷纷抒发己见,创办刊物、创立组织以保存“国粹”2。正是在古史辨运动中,王懿荣所发现的殷商甲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标志着中国传统学问向近代学术转型。1921 年,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时,提出“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论断。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提出“层累说”,从怀疑古代典籍,到怀疑古代人物,再到怀疑整个古史体系,引发了史学界的地震。3而以王国维、罗振玉为首的“考古派”则不然,罗王之学是要从文献走向文物与之相印证的道路。1916 年,罗振玉在 艺术丛编 序中宣誓艺术与文物严肃的意义,标志着甲骨文在历史研究中地位的确立。4从 1917 年开始,王国维接连发表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等著作,用甲骨文印证了殷商一代历史,开出一条“古史新证”的道路,其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更是将考古发掘纳入到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中,成为“历史”的证据。5到了 1922 年左右,甲骨之学已为中国学界所普遍重视。6在甲骨之学逐渐显现的过程中,王懿荣作为甲骨发现者的形象也得到了树立。刘鹗铁云藏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书中均提到了王懿荣发现甲骨并最先收藏的情况。71924 年京报副刊刊登了马衡(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三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8一文,专门介绍了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过程。王懿荣之子王崇焕在王文敏公年谱及古董录9中也先后系统介绍了此事。此外,1931 年汐翁所撰龟甲文以刘鹗发现甲骨为基本线索,讲述王懿荣吃药识甲骨的故事,成为后世较为流行之说,10但诸多细节与加拿大明义士甲骨研究讲义及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中的记载大相径庭。11随着甲骨文的价值得到普遍重视,至迟在 20 世纪30 年代,王懿荣作为甲骨文发现和收藏第一人的形象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12,但人们对王懿荣的认知又是极为模糊的,仅停留于甲骨文的“发现者”。(二)20 世纪末:“甲骨第一人”的争议20 世纪 80 年代,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这一学界共识被一些学者质疑,随即引发学术界热议。此时,对他的研究才真正兴起。一方面,在 20 世纪末的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着“折饼子”的现象,几乎近代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及人物都会被“翻案”;13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历史学发生“文化转向”,即从研究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转向研究各种“历史真实”的建构,此思潮也对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4加之甲骨学研究深入发展之后,人们开始对一些重要学者所取得的成就与研究特点进行学术史的评价。15于此背景下,王懿荣作为发现甲骨文第一人的说法在此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争议主要围绕着“王懿荣说”与“孟定生、王襄说”(下称:“孟王之说”)展开,而两说背后的支持者分别为山东学者与天津学者,学术之外也可见两个地方文化势力之间的博弈。诚如李学勤所言,20 世纪末关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若干争议,主要涉及四个问题:一、甲骨文是否由王懿荣首先发现?二、王懿荣怎样发现了甲骨文?三、发现甲骨文是哪一年?四、王懿荣对甲骨文做了什么样的研究?161980 年孟世凯在殷墟甲骨文简述中指出,在王懿荣高价收购甲骨的前一年,古董商即已将甲骨带去天津售与王襄、孟定生。171982 年历史教学 发表的王襄所著 簠室殷契 成为直接的导火索,后续不断有天津学者发文为“孟王之说”申诉。18总结起来,此“新说”的三个主要观点为:一、孟王发现及收藏甲骨文比王懿荣早三个季度;二、王懿荣不可能在甲骨上发现文字;三、孟王收购在先,他们不要了才售与王懿荣。19天津学者同时指出了“王懿荣说”的五个主要疑点20。然此说所持证据皆为王襄自述,此中矛盾、讹误颇多,不足为训。持“王懿荣说”的,则不断将文献与研究推向深处,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细节也不断浮出水面。王宇信关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1984)一文导其先路,从“发现”的定义入手,着重梳理、对比了王襄不同时期的说法,指出其矛盾之处,最终确认甲骨文发现于 1899 年,不应“人为”提前至1898年。21胡厚宣 再论甲骨文发现(1997)就其早年关于两说的观点被后人“矫枉过正”进行发文澄清。22此外,徐义华 也谈甲骨文发现的“旧说”(1997)23等文章则多从两派所持文献找出孟王之说的漏洞所在,并指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条件,然于研究方法和材料上并无创见。值得注意的是,邓实关于甲骨文发现的一段疑案一文从“范估”的角度切入,通过实地考察,三访范氏故地并查阅大量史料,披露了估人范维清的身份及其与王懿荣相识、售卖的过程,为此说提供了新的证据。24后又在甲骨文发现史上的另一桩公案中通过考证,厘清了售卖甲骨给王懿荣的范维清和王襄所说的范寿轩,为同村同族的商贾,并从物价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推断出范寿轩出售给王襄的时间在范维清与王懿荣交易之后。25马如森、马因再论王懿荣是发现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则引用了首见于 1899 年王懿荣生前接见孙秋颿留下的遗言,解决了王懿荣是如何发现甲骨以及怎样考释甲骨文字的细节。26除此两说(王懿荣说、孟王说)外,学界还有刘鹗说、陈介祺说、陈寅生说、“刘王联合发现说”等观点,但诸说在材料和逻辑上皆有失偏颇。27除了从微观层面罗列证据并“站队”之外,朱彦民站在相对公允的角度看待两说之争,其论甲骨文发现之初的甲骨学家王懿荣、孟定生、王襄之交往与关系提出甲骨发现的争端,并非早期甲骨学者的本意,实乃后人争夺名利的表现,并指出双方所引材料的抵牾处,实为消息闭塞所致。28还有学者从宏观层面对此现象与学术史写作提出批评和反思。徐坚发现甲骨:考古学史的视角和写法辨析了甲骨发现的若干误解,并对甲骨学学术史及中国考古学史的写作进行反思:一是矫正了甲骨发现的研究应着眼于认知意义上的发现,而非行为意义上的发现;二是认为应给予边缘化人群足够的关注,肯定了古董商在甲骨文早期流布和收藏中的地位,提出甲骨的收藏存在一个“前甲骨学时代”之说。29此说为近年来“去精英化”的学术思潮中所产生的全新视角,颇具洞见。李学勤先生认为甲骨发现的问题仍会持续深入地讨论下去。但是无论如何,在两次学术思潮的争论与辩驳中,学界对王懿荣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二、甲骨学之外:逐渐多元化的“王懿荣”正是由于近代学术出现了“觉醒”运动,对一切知识理性之构建保持怀疑,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甲骨发现者的学术之争中,王懿荣成了研究重点。此后,关于王懿荣各方面的研究与日俱增,虽然研究取径与关注重点不同,但是其历史面貌变得愈发清晰。除了发现甲骨文之外,王懿荣作为官员、学者、“爱国主义者”、金石学家、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掮客067066艺术史研究艺术史研究20 世纪以来王懿荣的形象与研究综述文/温安俊摘要:自庚子事变以后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学界对王懿荣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此后在关于甲骨文第一人的学术争辩中,王懿荣才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甲骨学及甲骨学以外的领域对王懿荣目前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由此揭橥他的形象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再到多元化的过程。关键词:王懿荣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正孺,又字廉生、莲生,晚年号养潜居士,别署古砚村人、直庐花衣。因生性耿介,人称“东怪”。山东福山古现村人,原籍云南。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1900),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后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逃遁,王懿荣遂偕夫人和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他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也是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王懿荣泛涉书史,酷嗜金石,撰有 天壤阁杂记汉石存目 南北朝存石目 福山金石志(残稿)古泉精选石渠瓦斋藏瓦 等十余种金石著录。与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翁同龢等官员、金石家与鉴藏家同好相交。自庚子事变以后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学界对他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此后在关于甲骨文第一人的学术争辩中,王懿荣的研究才逐渐兴起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本文试从甲骨学及甲骨学以外的领域对其目前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一、“甲骨学之父”:从一桩公案到另一桩公案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历史形象的形成,与近代以来的两次学术争端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次是 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疑古派与考古派在“古史辨”的争论中,无形地“塑造”了他的形象。第二次是 20 世纪80 年代,在近代学术翻案风的背景下,关于甲骨文发现的争论使王懿荣成为关注的焦点,其历史形象经历了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一)20 世纪初:“古史层累说”与“古史新证”的争辩清末民国初,中国由“天下”变为“国家”,学术、思想上的旧范式出现危机,传统与现代产生纠缠与辩证1。在近现代的史学思潮与流派中,近代意义上的“国学”一词被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识之士纷纷抒发己见,创办刊物、创立组织以保存“国粹”2。正是在古史辨运动中,王懿荣所发现的殷商甲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标志着中国传统学问向近代学术转型。1921 年,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时,提出“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论断。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提出“层累说”,从怀疑古代典籍,到怀疑古代人物,再到怀疑整个古史体系,引发了史学界的地震。3而以王国维、罗振玉为首的“考古派”则不然,罗王之学是要从文献走向文物与之相印证的道路。1916 年,罗振玉在 艺术丛编 序中宣誓艺术与文物严肃的意义,标志着甲骨文在历史研究中地位的确立。4从 1917 年开始,王国维接连发表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等著作,用甲骨文印证了殷商一代历史,开出一条“古史新证”的道路,其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更是将考古发掘纳入到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中,成为“历史”的证据。5到了 1922 年左右,甲骨之学已为中国学界所普遍重视。6在甲骨之学逐渐显现的过程中,王懿荣作为甲骨发现者的形象也得到了树立。刘鹗铁云藏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书中均提到了王懿荣发现甲骨并最先收藏的情况。71924 年京报副刊刊登了马衡(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三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8一文,专门介绍了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过程。王懿荣之子王崇焕在王文敏公年谱及古董录9中也先后系统介绍了此事。此外,1931 年汐翁所撰龟甲文以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