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中的“五脏-经脉相关”理论研究_马晶晶.pdf
下载文档

ID:210311

大小:1.8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内经 中的 五脏 经脉 相关 理论研究 马晶晶
,():,(),:杨宇峰,刘军彤 基于代谢组学的代谢综合征痰湿证生物标志物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任 爽,刘妍彤,张 杰 痰湿现代医学本质述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季可非,张 瑜,张文婷 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糖皮质激素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进展 医药导报,():陈震霖,张 硕,张景明,等 论中医整体观的基本特性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收稿日期:;修订日期: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优秀人才(中医基础类)研修项目()作者简介:马晶晶(),女(汉族),辽宁盘锦人,辽宁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工作通讯作者简介:谷 峰(),男(汉族),辽宁铁岭人,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工作内经中的“五脏 经脉相关”理论研究马晶晶,任 路,尚德阳,郑洪新,谷 峰(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摘要:“经脉 脏腑相关”是中医针灸的主要理论体系,且相对于经脉与六腑的联系,经脉与五脏的联系更加紧密。现代研究多为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通过针刺经脉治疗五脏疾病从而证实经脉与五脏的相关性,关于其理论研究尚缺乏,为探究其五脏与经脉相关的理论依据,笔者将内经中有关经文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结合早期经脉文献以及相关文献研究者的论述,发现内经中五脏与经脉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三部九候脉诊法呈现了阴经穴位(脉口)可以诊察五脏疾病、原穴可以诊断与治疗五脏疾病、五脏与其相应经脉病候相关。关键词:内经;五脏 经脉相关;三部九候;原穴;病候 标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经脉 脏腑相关”是中医针灸的主要理论体系,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来的躯体内脏相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反映于体表相应经脉或穴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刺激体表一定的经脉或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这一理论广受中西医学者的关注,也一直是针刺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研究多为实验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究经脉 脏腑相关的具体机制,如汇聚性躯体 内脏觉脊髓神经元 传导束的发现为经脉 脏腑相关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中医研究多集中于古代文献研究,相对于经脉与六腑的联系,经脉与五脏的联系更加紧密,现通读内经全文,试从以下 个方面去探讨五脏与经脉的相关性。三部九候脉诊法为“五脏 经脉相关”的桥梁三部九候脉诊法是一种古老的脉诊法,属于全身遍诊法,在内经中也是占有专篇来详细系统论述的脉法,包括该脉诊法的诊脉部位、各部位的诊脉内容、此脉诊法的诊断方法以及临床应用,该脉诊法不仅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有专篇论述,还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宝命全形论素问调经论素问离合真邪论等篇。又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说明在内经时期三部九候脉诊法可以用于诊五神脏,现将与五神脏相关内容做以论述。关于三部九候脉诊法的诊脉部位及诊脉内容,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人以候心”。关于诊脉的具体部位,王冰注云:“手太阴脉,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手少阴脉,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足厥阴脉,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太冲;足少阴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足太阴脉,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即经渠候肺;神门候心;太冲候肝;太溪候肾;冲阳候脾胃(特殊之处在于早期经脉文献中足太阴与胃关系密切,所以常出现以胃的冲阳穴候足太阴脾的情况),说明阴经上的穴位(脉口)可以诊察五脏疾病,即三部九候脉诊法体现了经脉与五脏的相关性。关于诊脉方法,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即正常人脉象应为九候相应,无论是脉形、脉速,还是诊脉处皮肤寒热都应该一致,个“独”字说明三部九候脉诊法的“诊独”特征,即九候之中独与其他脉诊处不同的脉象当为病脉,所对应的脏为病脏。原穴是“五脏 经脉相关”的重要枢纽 原原穴穴位位置置 五脏原穴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心也,其原出于大陵。肝也,其原出于太冲。脾也,其原出于太白。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即肺、心、肝、脾、肾之原分别为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值得注意的是,本篇心的原穴为大陵穴,实为心包经穴位,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主的地位,灵枢邪客云:“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所以以大陵穴作为心的原穴。在难经时期则逐渐认识到心的外在肢节以及经络也会受邪,故难经在内经心的原穴为大陵穴的基础上补充“少阴之原出于兑骨”,又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提出:“神门者,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阴脉之所注也,为俞”,考其位置与兑骨同,自此心的原穴定为神门穴。原原穴穴的的作作用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该条经文明确指出原穴可以诊断与治疗五脏疾病。诊诊断断五五脏脏疾疾病病 原穴可以通过望诊、按诊、脉诊等三个方面去诊断五脏疾病。如杜婷曾提到:“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按压原穴会出现敏感点、压痛点、阳性反应物(如结节、条索等)”,时珍国医国药 年第 卷第 期黄玉建提到:“原穴用于诊断疾病,可以通过望诊与按诊。望诊主要望原穴处的皮肤色泽变化和皮肤形态变化,如:太渊穴处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可以辨为肺热咳嗽;按诊主要测知原穴处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如:局部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为急性或炎性病变,出现条索、结节状物等一般多属慢性病”。此外,黄龙祥曾在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指出十二原穴原本也是诊脉部位,在内经中可以找到作为诊脉部位的具体应用实例,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脾土受邪。冲阳绝者,死不治。肺金受邪。太渊绝者,死不治。肾水受邪。太溪绝者,死不治。肝木受邪。太冲绝者,死不治。邪害心火。神门绝者,死不治”,说明原穴也曾作为脉诊部位,用来判断五脏气绝。关于原穴用于诊断脏腑疾病的特异性,卢梦叶曾综合了中西医相关理论总结道:“原穴应用于脏腑诊断的特异性在于原穴的归经特异性、部位特异性、神经节段特异性、功能应用特异性”。治治疗疗五五脏脏疾疾病病 原穴用于治疗五脏疾病,在古代书籍及现代文献都可以找到证据,如对于五脏胀的治疗,针灸甲乙经载有:“心胀者,亦取列缺。肺胀者,亦取太渊。肝胀者,亦取太冲。脾胀者,亦取太白。肾胀者,亦取太溪”,除了心胀取列缺非取原穴外,其他四脏胀都取原穴,说明原穴为五脏病的常用治疗部位。再通过穴位主治看原穴与五脏的关系,如太渊穴与肺的关系,针灸甲乙经云:“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脉经云:“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季夏刺太渊”,针灸大成玉龙歌云:“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都说明太渊穴主治肺脏病候。且顾旭东等人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太渊穴可以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张维波等人临床研究发现哮喘病人,太渊穴的 失衡度显著大于健康人,针刺治疗后可即刻恢复。现代研究亦证实,针刺肺经原穴太渊,可减低呼吸道阻力,提高通气量,能加强肺的换气功能。五脏与其相应经脉病候相关内经对于五脏病候表现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按照五脏的虚实寒热来分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刺热灵枢本神等篇,除此之外,还将疾病按照五脏来分型,如素问咳论素问风论素问痹论素问痿论素问胀论等篇;五脏相应经脉病候主要以灵枢经脉篇的“是动病”“所生病”为主,经过收集整理相关经文,现将五脏病候与其相应经脉病候归纳总结对比,具体内容如下:肝肝与与足足厥厥阴阴肝肝经经病病候候 肝脏常见病候为两胁痛或胠满、少腹痛、眩冒、头痛、前阴症状。肝主疏泄,疏泄气机,肝脏有疾则气机阻滞,局部出现胀满疼痛,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春脉者肝也不及则两胁胠满”、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灵枢胀论云:“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又肝为刚脏,其气主升,所以肝气升发太过,出现眩冒、头痛,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春脉者肝也太过则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气逆则头痛”、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其逆则头痛员员”、素问标本病传论云:“肝病头目眩”。此外,肝脏病候还包括一系列前阴症状,因为肝主筋,前阴为宗筋之所聚,如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素问大奇论云:“肝壅不得小便”、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肝脉微大为阴缩滑甚为(疒贵)疝,微滑为遗溺”,(疒贵)疝一词,黄帝内经大辞典云:“睾丸坠胀之证”,灵枢本神云:“肝悲哀动中则伤魂,当人阴缩而挛筋”。关于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病候,灵枢经脉篇提到“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狐疝一词,黄帝内经大辞典云:“肠管坠入阴囊之病证”,其中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狐疝,遗溺,闭癃等一系列前阴症状和胸满同肝脏病候完全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肝与足厥阴经脉病候,之所以表现为一系列的前阴症状,与厥阴 前阴 筋 肝之间的关系有关,如灵枢经脉云:“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素问热论云:“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将筋、肝、阴器、厥阴紧密联系在一起。脾脾与与足足太太阴阴脾脾经经病病候候 脾脏常见病候为腹胀满,腹痛,肠鸣,飧泄,饮食异常,身重倦怠,四肢不举或不用。因为脾主运化,主升清,脾脏有疾则谷食水湿运化不利,气机阻滞,脾不升清,故腹胀满,腹痛,肠鸣,飧泄,饮食异常。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刺要论云:“脾动则病腹胀,烦不嗜食”、素问气交变大论云:“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肠鸣腹支满”、灵枢五邪云:“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又脾主四肢主肌肉,故脾脏有疾也常引起四肢肌肉失养而出现身重倦怠,四肢不举或不用,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脉者土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素问风论云:“脾风之状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关于足太阴脾经的经脉病候,灵枢经脉篇提到“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身体皆重,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其中腹胀,身体皆重,食不下,溏瘕泄等症状同脾脏症状完全吻合。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脾脏病候外,还有一些胃腑病候,如食则呕,胃脘痛,这是因为在早期胃也曾作为脏,如素问风论中的胃风,素问刺疟中的胃疟,都将胃与其他脏相提并论,在灵枢五邪 中又将脾胃并称,如“邪在脾胃”,表明了胃的重要性,且足太阴经脉也与胃关系密切,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云:“太阴脉:被胃”,素问热论云:“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足太阴脉候脾胃之气,所以足太阴经脉病候仍然包括胃的病候,体现了不同时期经脉脏腑相关的不同特点。心心与与手手少少阴阴心心经经病病候候 心脏常见病候为心痛,心烦,咽喉不适。心痛为心脏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一系列症状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又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热争则卒心痛”、素问咳论云:“心咳之状,咳则心痛”、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心病先心痛”、灵枢五邪云:“邪在心,则病心痛”,都突出了心痛这一症状,与心主血脉有关,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心烦也为心脏常见症状,血不养心或者邪气内扰心神引起,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夏脉者心也,其不及则令人烦心”、素问刺疟云:“心疟者,令人烦心甚”、灵枢五乱云:“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咽喉不适也出现在心的病候中,如素问咳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