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docx
下载文档

ID:2100792

大小:23.56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高 地理 新课程 标准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一局部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开展的根底上,树立可持续开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开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开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表达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开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开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开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开展观念的一门根底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根本理念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根底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开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开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开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根底上,逐步学会运用根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开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开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表达地理课程的根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根本内容,表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根底性和时代性。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局部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如以下列图所示:(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局部 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根本知识和根本原理;获得地理根本技能,开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开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 知识与技能 1. 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根底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开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 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 关心我国的根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开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开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开展观念,增强关心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局部 内容标准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局部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到达的根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 地理1 地理2 地理 3 说明:“区域可持续开展〞局部,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局部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选修课程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说明:“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和“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两项,旨在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永无止境,以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选修2 海洋地理 选修3 旅游地理 选修4 城乡规划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 环境保护 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说明:本课程建议使用二次开发的GIS软件(如对国产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简化GIS功能。教学过程中,建议开发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学习软件平台进行辅助教学。 第四局部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表达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到达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开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根本素质。“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根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开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开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案例:充分利用各种素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向学生进行正确人地观的教育,应当依据课程标准,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对人地关系等问题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时,建议注重两个方面的阐释:一方面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外部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另一方面那么还要向学生指出,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例如,在学习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开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兴旺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要用典型事例说明,在特定场合,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如采掘工业的布局,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 2. 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案例: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在学习“旅游与区域开展〞的内容时,可以 “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可参考以下程序: 指导选题。教师概要介绍旅游业的开展可能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说明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 实施研究。教师可提供如下思路: (1)观察记录游客乱扔废弃物的情况;走访园林管理处,获取每日到旅游区旅游的人数; (2)调查旅游区内其他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污染物的成分及危害; (3)利用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归纳旅游区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查阅资料分析其危害。 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撰写调查报告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反思本小组的研究结果,是否需要进一步论证。 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并最后形成一个根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课程根本理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学中这个理念的表达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时机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案例:在学习“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中使用多种学习方式 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