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2098921

大小:24.97KB

页数:1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公共 文化 服务 供给 模式 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效劳供给模式研究 一、农村公共文化效劳以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为主 与西方社会“自然生长〞的文化生产与分配体系不同,我国公共文化效劳建设无法绕过建国以来形成的庞大的文化事业体系而“另起炉灶〞。因此,我国公共文化效劳的供给模式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建国以来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即文化供给国有化。在这种文化管理体制的影响下,政府几乎包揽了资金支持、人员配备、根底设施建设及文化产品供给在内的所有事务。建国初期,我国文化管理以“五五戏改〞为标志,通过“改人、改制、改戏〞的方针对民间艺术团体进行改制和收编,完成了新中国文化行业的国有化改革。国家文化体制的定型,不仅摒弃了旧戏班中“养女制〞、“徒弟制〞等一些不合理制度,而且在再造人民群众的伦理道德观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不可否认的是,国有化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与当时方案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开展。在这种体制引导下,我国的文艺创作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的深度都有所突破,将中国的文化开展推向了一个高潮。但受文化生产力的影响,文化艺术作品的社会总量供给缺乏,无法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家文化供给呈现出相对低水平和低层次的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党的工作中心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根本经济制度得到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底性作用逐步凸显,为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开展提供了理论根底。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的经济属性得到进一步激发。自此,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由公益性文化事业供给一家独大进入到公益性与经营性文化供给并存状态,在文化领域开始了公共性的文化事业与市场性的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文化建设和开展时期。鉴于我国区域间和城乡间经济开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受资本逐利性的影响,人民群众享受文化产品不平衡的状态进一步显现,文化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具体到农村而言,文化事业的供给“难以到位〞,而文化产业的供给又“到不了位〞,造成了农村文化供给的真空状态。“公共文化效劳〞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开展的新认识。公共文化效劳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应有之义〞,更是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保障。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公共文化效劳开始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效劳购置模式〞转变。公共文化效劳供给模式的创新,拓宽了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路径,提升了公共文化效劳效能,对促进公共文化效劳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村作为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洼地,虽然有政策引导但难以形成吸引市场主体的环境。因此,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效劳供给模式现阶段仍以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为主,政府主导下“效劳购置模式〞的触角难以延伸下去。 二、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效劳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民根本文化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公共文化效劳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在农村,公共文化效劳难以形成吸引市场资源的有利条件,致使供给主体相对单一。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单一供给模式的弊端越发凸显,其突出表现便是供给缺乏与无效供给并存。供给缺乏主要表达为农村人均公共文化资源占有量小、针对性强的公共文化资源缺乏。据统计,2023年我国文化事业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2%,人均文化事业费用仅为61.57元,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用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就2023年而言,我国人均公共图书藏书量为0.7册,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2023平方米,其水平远低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建议性标准。针对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更是缺乏,以“文化下乡〞为例,虽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但2023年人均“文化下乡〞活动次数仅为1.27次。[1]供给无效主要表达在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低,这种现象在基层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不可否认,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效劳的供给具有一定的政策倾向性,如村级文化站的建设、农家书屋的投入等。但政府单一模式下的公共文化效劳供给与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契合度不高,导致资源浪费率高,供给的无效性进一步凸显。以农家书屋为例,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国家20232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此工程有一定成效,不过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据人民网报道,现今的农家书屋生存状况堪忧,大多数大门紧闭无人问津。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内部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公共文化效劳体系不断完善。在农村公共文化效劳的供给中,虽形成了以文化部为主、部门间协调共抓的管理体系,但覆盖部门过多,包括中宣部、新闻出版总局、文化部等20多个部门,多部门介入导致工作协调机制难以顺利运转,容易出现混乱情况。一方面,多部门管理造成资源浪费。公共文化效劳体系虽庞大,但覆盖内容有限,很多部门在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并未纳入到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当中,缺乏统一安排,容易造成公共文化设施闲置和浪费的情况出现。就农村互联网建设而言,早在2023年农业部就制定了“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开展规划,而商务部也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多部门指挥、多部门投入、多部门管理的体制导致现阶段农村互联网工程建设仍然没有大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多部门管理容易导致效劳真空。公共文化效劳内容广泛,但多部门交叉管理的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出现某些方面无人管理的情况。虽然近年来各地陆续开展了以理清部门职能为重点的“三个清单〞工作,但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界定,致使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管理主体职责相对混乱,不时出现无序管理和重复管理的情况,并在某些效劳领域出现管理真空。以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为例,在管辖上呈现出传承中心、文物中心与文体广新局“三龙治水〞的局面,某种程度上造成管理真空,导致农村特色文化遗失和断流。 2.缺乏激发其它主体参与的有效措施。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推动公共文化效劳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开展是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重点内容。2023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根本公共文化效劳指导标准(2023-2023),逐步推进根本公共文化效劳的标准化建设,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效劳体系的意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效劳保障法中再次强调要促进公共文化效劳均等化开展,不断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特别指出要将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效劳水平,实现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效劳均等化建设的突破点。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置公共文化效劳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3)37号)中明确要求,省级部门和相关部委要制定中央与地方协同配套、操作性强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置公共文化效劳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标准。几年来,全国范围内虽根本形成了政府购置公共文化效劳的相关机制,但向基层延伸性不够,广阔农村地区享受国家政策红利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效劳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投入公共文化效劳,拓宽公共文化效劳资金来源渠道〞、“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公共文化效劳基金,专门用于公共文化效劳〞,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效劳建设,但地方政府出台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具体措施不够细化,成效也不够明显。总体而言,政府主导下的“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效劳方式向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建设中延伸依然不够,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热情依然不高。 3.供给内容与农村需求契合度低。供给错位是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效劳资源浪费的重要因素。农村与城市公共文化效劳的供给内容受其经济社会开展水平以及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软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如果实行简单的模式移植会造成供给错位。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效劳供给内容与农村文化需求契合度不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文化属于个人开展的需要,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对文化的需求根据收入差异存在一定的差距。几十年的开展实践证明,城乡经济差距已成事实,一味脱离农村开展状况,简单复制城市公共文化效劳建设内容,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就硬件设施条件而言,与中心城市建设不同,农民居住相对分散且交通不如城市便利,城市的公共文化效劳辐射范围和对象相对集中,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远高于农村。假设农村公共文化效劳设施建设只追求“豪华气派〞,那么会出现缺乏人气、利用率低甚至设施闲置的状况。就人口结构而言,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多是以留守老人、儿童为主体的哑铃型结构,某些公共文化效劳产品的供给在农村难以找到市场。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效劳供给模式参照城市进行简单的移植,导致公共文化效劳内容建设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农民对公共文化效劳的需求。总体而言,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在农村公共文化效劳中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开展,拓宽农村公共文化生存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根底,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乡村振兴不仅包括乡村经济的振兴,还包括乡村文化的振兴。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建设过程中出台了如电影下乡、文化站建设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共文化效劳天然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效劳的供给是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开展的重要手段,在此根底上,供给模式创新是公共文化效劳效能提升的关键。总体而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组织为依托、市场资源为补充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效劳供给,促进“乡风文明〞的重点。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是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根本原那么。公共文化效劳的提出是对我国文化开展过程的新认识,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经济不兴旺地区政府文化事业管理的“不到位〞和市场经济主体“到不了位〞的矛盾。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建设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早“占位〞,防止“三俗〞文化“越位〞和“抢位〞。 1.公共文化的内涵决定了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建设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公共文化是文化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2]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正侵蚀着社会肌体,农村公共文化的生存和开展环境同样面临严重滋扰。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的作用,必须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正向文化理念。 2.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开展现状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效劳供给模式。农村经济社会开展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文化资源内向挖掘不够、外向吸引力不强,缺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构建公共文化效劳的环境,利益导向型的社会组织不愿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建设,公益导向型的社会组织又缺乏扎根基层的长效鼓励机制。另外,农村村民文化自治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公共文化效劳的自建、自营和自管方面同样缺乏系统长效监督鼓励机制。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效劳的建设与开展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效劳模式。 3.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开展是政府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要破除城乡之间经济开展的不平衡,更要破除城乡之间文化开展的不平衡。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效劳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表达,更是贯彻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的内在要求。做好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开展需要以公共文化为引领,以标准化促均等化,重塑农村公共文化空间。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效劳健康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市场趋利性因素对农村公共文化影响逐渐扩大,农村已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