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修改2.docx
下载文档

ID:2098332

大小:15.70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夜雨寄北 2023 译本 夜雨 诗歌 翻译 意境 体现 修改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表达 :将古诗译成英文的过程也就是重构诗歌意境的过程,在翻译时,译者发挥着极大的主体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进行深入分析,以探求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在复原意境方面译者主体性的表达。 关键词:夜雨寄北;翻译;意境 引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最为精髓的局部,中国古典诗歌通过凝练精简的语言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出非常丰富的内涵。在欣赏古典诗歌时,要特别注重它的意境,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与意义最为集中的表达。所谓意境,就是指在诗歌等艺术创作中,为了表达主体的思想感情而塑造或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学者陈植锷曾经说过,通过诗歌中每个独立的词语而表达出来的意境,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组成局部。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诗歌意境的重构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个过程包含了意义的传递、语言形式的转换以及文化的传播,而译者在这个过程中那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主体性作用。译者能否准确解读、理解与把握原诗的意境,决定了翻译后的诗歌能否完全表达出原诗所包含的意境与内涵。本文将通过对李商隐的诗歌夜雨寄北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地位的作用。 1、 原诗的创作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是我国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于公元813年生于怀州河内,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县,猝于公元856年,短短46年的人生历程铸就了他非凡的一生,李商隐与同时期的杜牧被后人称为“小李杜〞。而与李杜中的两位前辈相比,他的诗风更接近于杜甫,王安石曾留文,“义山学老杜而得其深邃,纵观唐人,惟一人耳〞。青年时期的李商隐,文学才能已经开始暂露头角。一次偶然的时机,十七岁的他入了当时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法眼,令狐楚将李商隐留在身边并教他学写奏折。二十五岁时,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帮助下考取功名,进士及第。后被泾源节度使王茂元收入帐下,并将女儿王氏许配给他,李商隐很早就喜欢这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的女子,也对王茂元十分感谢,但是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由于党争影响,李商隐一生都没有飞黄腾达,只做过一些县尉或校尉之类的小官,甚至寄身于一些大幕僚府中度日,长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 李商隐一生坎坷,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仕途艰难,另外他的感情经历也是充满苦恼,他一生邂逅过许多女子,但是都没能修成正果,最后大局部以痛苦结局。最后虽然娶了自己喜欢的王氏,但是幸福并没有伴随李商隐很长时间,王氏在他三十八岁时,也就是婚后十三年就早早离开了人世。妻子的去世几乎将李商隐击倒,从此李商隐孤独地度过了剩下的八年人生而没有再娶。 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在蜀中时所作,但是学术界对这首诗争议颇多,许多人认为此诗是为思念友人而作,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思念妻子而发。这首诗在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为夜雨寄内,在古诗,已婚男子将妻子称为“内人〞,而在后来流传中,这首诗被题作夜雨寄北,古人也用“北〞来表达对远方的友人或者妻子,曾有人考证过这首诗是在王氏去世后所作,应该理解为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但是我们从内容分析,觉得是写给妻子的更恰当些。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思念逝去的亡妻更为贴切。 2、 此诗意境在不同译本中的表达 美国诗人怀特宾纳〔1881-1968〕对中国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非常钟情于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他与江亢虎一起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中就有对这首诗的译文。通过对译文的解读,我们发现,经常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意境词语如“巴山〞、“秋雨〞等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译文是有很大差异的。巴山是当时的蜀中,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的一处地方,当时诗人暂住巴山而作此诗,怀特宾纳将“巴山〞译作“your mountains〞意思是诗中所表达的对方在“巴山〞,所以本来是巴山的“夜雨〞也就成了诗中主人公所在地的“雨〞。这两个最能表达这首诗意境的词语在译文中没有得到充分表达。这个问题我们要放到整个译本的环境中去看,整本译稿都是由江亢虎先用“Bynner〞来解释诗歌的含义,然后再将Bynner译作英文,然后再由两人共同敲定。这样,怀特宾纳就无法从原诗中体会含义,而是依靠来源于Bynner的含义,原诗中所包含的意境和内涵就在不同译者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下出现了偏差。其实,宾纳用“brimming〞来表达原诗中雨水“涨〞的意义还是比拟到位的,根本表达出了秋池水满的那种意境。宾纳曾在希腊与希伯来文化的影响下专门在中国做过学术研究,他十分钟情于专研中国文学,自己也是一个意境派诗人,翻译时更推崇散体意译,也就是注重翻译原诗的意境与含义,而不刻意追求原诗的格律。宾纳用“hearing your voiceagain〞来翻译原诗中所表达的对相聚的期望而作的“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散体意译形式的最正确表达,通过一个简单的意境来想象来表达诗人未来相逢时“共剪西窗烛〞的温馨画面。但是在翻译时,宾纳参加了一些如“I dream of〞这样在原诗中并没有出现的意境,主观上的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在这里出现了比拟大的偏差,散体意译的这种翻译方式在运用时就容易出现问题。但是散体意译也不是全无是处,宾纳两次用“all night in the rain〞来翻译李商隐在诗中两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就充分表现出了原诗中那种往复回环,曲折委婉的优美意境。而且他在翻译时也不是完全不注重格律。英译本按照“ABCD〞的韵味仍然表现出一定的格律美。 许渊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在常年的翻译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译文首句用了“when〞和“but〞两个词,用来对应原文的“期〞和导入后面的“未有期〞,采用的是许先生常用的意译法,直叙其话,读起来却自有一番原诗中淡淡的无奈。 第二句原诗中的“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在这里译作“western hills〞,作意译。 “秋池〞这个意境在这里译为“pools in westernhills〞,意为巴山的水池 ,“夜雨 〞用了 “autumn rain o’erflow〞,原诗中要表达的秋雨萧索, 池水满溢的意境被很好的诠释出来。 译文中的“endless,dreary night of rain〞,对应原诗中的“巴山夜雨〞。 这一句精确捕捉了原诗的意境神韵,描绘出诗人在秋雨淅淅的夜里,怀着愁绪和期盼想象将来会面时的温馨:让我细细告诉你在巴山那样漫长而阴郁的雨夜里我心中的思念。这句译文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意境“愁郁〞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情景仿佛跃然纸上,这几个重要的意境翻译都运用到了许教授“三美论〞中的“意美〞,原诗的意境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复原。 然而原诗中的“夜〞字在译文里没有对应的意境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原诗的整体意境。第三句中的“共剪西窗烛〞译句中用了一个“can〞,巧妙地带出“trim the wicks〞这个意境,这个词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的对应,相比其它的译本,更能表达出诗人心中对将来见面的渴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译文“trim the wicks〞将“共剪烛〞这个意境中所要展现的日后向那人剪烛夜话谈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情形,将来的欢乐更衬托出现在的愁苦。第三句末尾用了“again〞,和后面的“rain〞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 “音美〞;译文共四行,每行 12个音节,押 AABB 韵,做到了“形美〞。 许渊冲教授的译文多采用意译法, 直抒胸臆, 中文和外文的深厚修养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使得他的译作不仅表现了原作的含义,还再现了原作蕴含的丰富意境,译者个人色彩彰显在译文中,真正做到了 “音美、形美、意美。 〞 刘假设愚先生是美国华裔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的译文在保存了原诗韵味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了形式对等。 第一句“期〞字出现两次,译文中相应有两个“date〞;刘假设愚先生是华裔美国学者,他的翻译手法通常习惯借助西方的理论来分析中国作品,这种方式虽然对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古诗有积极的作用,但其间的弊端也相当明显。 原诗的“巴山〞译作“Pa Mountains〞,这样的译法方便国外读者阅读欣赏,然而原作中由这个地名延伸出的偏僻荒凉的感觉却不能表达出现。“巴山〞这一意境有所缺失。 刘先生的译文多用主动句,例如第二句的“swells〞用得非常贴切,把原诗中“连夜淅淅沥沥的雨水下个不停,〔使〕秋池都涨满了〞的意境形象地描摹出来,“night rain〞、“autumn pond〞这样的译法虽然中规中矩,然而原诗和译文形式对等,译文所表达的意境也与原诗契合。 第三句的“shall〞“when〞将“何当〞这种对未来相见的期望表达了出来,“together〞也译出了“共〞这样温馨的气氛。 从中国传统的阅读体验来讲,李商隐的很多诗作包含了深邃的意趣,但如何理解作品意境与其意趣的关系, 却不能简单沿袭西方诗学模仿与隐喻等分析思路。例如“烛花〞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诗中的传统意境,在原诗要表达的含义里,“烛〞应当是“烛芯〞、“烛花〞,而不是字面上的“蜡烛〞。 译者在这里将“烛〞直译为“candle〞,不够妥当。因此原诗中共剪烛花的情感意境在译文里没能被准确地复原。 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巴山夜雨〞照应,译文里也出现两次“night rain〞。 第四句的“却〞字是全诗的“诗眼〞,用来引出“巴山夜雨〞这个重要意境,起点睛之作用,使全诗充满一种循环往复的咏叹之美。刘假设愚先生的翻译风格是习惯将汉英两种文化考虑在内,兼顾读者的接受心理与审美习惯。 由于刘假设愚先生惯于使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学,“却〞 字在原诗中属于古代理论术语,表示“再次〞的意思,而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根本看不到了,因此在刘先生的译文中没有明显的对应。 译文整体结构特点与原诗贴近,意境和韵味也表达得非常相似。 原诗中的“巴山夜雨时〞可理解为暗含了一种时间上的延续,译文的“the time〞就很好的传达了这一点。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译者个人的文化背景、艺术成就、语言特色、翻译策略等都会对译文的行文构造、遣词造句造成影响,同样也是决定译文意境复原重构的重要因素。 译者只有在谨慎选择原诗,尊重原文,正确理解原文根底上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其主观性和创造性,采取合理有效的翻译手法,使译文摒除不必要的主观附加意境,才能真实复原古诗的意境,这也是译者在译文中实现审美再创造的必然条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不同侧面揭示原文本的丰富内涵,也促使多种高质量译本出现,从而带给读者多重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 李元洛.  怀人念远的盘旋曲——李商隐夜雨寄北[J]. 中华诗词 2023年07期 [2] 胡旭梅.  浅探李商隐的诗歌风格[J]. 文学教育(上) 2023年01期 [3] 牛蕊,陈珊珊.  意象翻译过程中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3(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