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形势下地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策.docx
下载文档

ID:2098305

大小:26.04KB

页数:1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形势下 地方 规范性 文件 备案 审查 工作 对策
新形势下地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策 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国家建立了针对各类标准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通过这项制度设计,赋予了各级人大常委会一项重要监督职权,对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防止权力滥用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专章规定了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为地方开展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提供了法律依据。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监督法有关要求,着手开展这项工作并取得显著工作成效,备案审查机构设置逐步完善,人员配备逐步到位,审查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备案审查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水平逐步提升,较好的发挥了制度价值。但囿于监督法的规定仍然比较宏观,围绕审查主体、审查标准、审查范围、审查程序等制度要素,出现了理论探讨各执一词、地方实操不尽相同的现象,阻滞了其维护法制统一制度价值的最终实现。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备案审查工作又作为立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和延伸被赋予更多使命,重要性愈加凸显。近两三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明显加大了备案审查工作力度,对地方推进这项工作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都感觉到,这项工作任务重了,要求高了,难度大了。在严峻挑战面前,相关理论思辨、实践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制度框架下,地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面临的三大问题 (一)对标准性文件的外延理解不一 什么是标准性文件。法律对其含义和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监督法规定,作为审查对象的标准性文件包括三类,一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二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三是最高法、最高检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其中,第一类标准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由立法法规定,第三类标准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审查对象的,主要是第二类(下文对标准性文件讨论以此类为主)。 如何认定第二类具体包括哪些类型的文件。有的地方对此作扩大性理解,将下一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对本级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问题的解释、本级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外的其他标准性文件、法院检察院制定的执行两高司法解释的标准性文件等也纳入。有的地方与监督法规定范围一致,但对“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具体范围作缩小解释,在主体上限制于以本级政府名义发布,在内容上仅针对以“命令、决定〞的公文格式发布的标准性文件。理论界多从制度设计初衷和行政法学理来看待此问题,根据文件的制定主体、构成要件、制定程序甄别。就制定主体而言,由地方人大常委会法定监督对象所制定的文件应当列为审查范围。就构成要件而言,不应限于形式要件,而更要以实质要件为评判标准。即但凡涉及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的,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要列入审查范围,都应该理解为“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包括公告、通告、通知、批复、意见甚至于会议纪要、抄告单等等。但实务中,由于这种界定下的标准性文件量实在过于巨大、内容也很庞杂,有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底气〞缺乏,往往不倾向于做如此宽泛的理解。此外,对于党政联合发文是否应该纳入地方人大的备案审查范围,由于涉及到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问题,必要性和可行性都仍然在探讨中。 (二)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标准把握不同 根据监督法规定,备案审查标准有合法性、合理性两个层次,其中,合法性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是否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二是,是否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根据该法规定,把“有其他不适当情形的〞作为应予以撤销的兜底条款,通常被理解为是审查的合理性标准。 如何理解“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与上位法的规定直接抵触的情况比较好理解,但很多情况下,标准性文件不是直接与上位法规定内容抵触,而是背离上位法的立法目的、根本原那么,那么甄别难度就比较大,能否准确定性,依赖于审查者的专业素养、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判断。合法性标准尚且如此,要对所谓的“其他不适当情形〞做出准确判断,困难更是不言自明,把握不好就可能在审查中出现“同案不同判〞。因此,理论界、实务界都认为,应该对审查尺度进行统一,制定具体、细化的技术性标准,增强可操作性。 (三)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程序设置各异 程序法理论认为,制度的实体价值唯有透过合理的程序设计方得彰显。能否实现制度设计的目标,其实施方式、实施步骤至关重要,对于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来说,尤为如此。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根本上可以分为备案、审查、纠正三个阶段。具体地说,其程序建构至少必须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审查机制的启动,这涉及主、被动审查的模式选择这一核心问题;二是,具体文件的审查,这涉及到机构分工、审查方法、审查期限等问题;三是,问题文件的纠正,这涉及到方式选择、后果承担、救济途径等问题。从监督法的规定看,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总体把握,即审查程序参照立法法相关规定,二是对模式选择、后果承担等做了一些规定。对照立法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备案审查的两种模式(修改后的立法法明确审查机构可以进行主动审查)、审查分工、结果处理、审查公开等做了大致安排,但具体审查程序那么主要表达在委员长会议于2022年通过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中。目前,多数省市在制定具体程序性标准过程中,都对立法法、监督法的规定进行了假设干细化和补充,但从内容和效果看,程序要求宽严不一,审查效果也千差万别。 二、新形势下,地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中央对于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最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措施来看待,并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法律、规章、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高度明确提出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要求将所有标准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的范围,实现备案审查全覆盖;2023年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法规、规章和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的意见提出“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中央关于加强党领导立法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法规规章和标准性文件都必须予以纠正,推动建立健全法规规章和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立法法修改也进一步健全了相关制度、强化审查刚性并加大审查力度。张德江委员长在第二十二次全国地方立法研讨会上提出要求,希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要充分认识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性,在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上下功夫,切实依法行好权、履好职,不断推进这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根据中央要求和立法法规定,实现备案审查全覆盖、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强化备案审查实效已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地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机构的工作负荷将大大增加,对于专门工作机构尚未建立、尚未开展过实质审查或者仅开展过被动审查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说更是考验重重。 (二)人民群众对于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更高期待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治精神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全民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深入人心,理解法的内容、评判法的价值、甄别法的质量的法治素养也迅速提升。作为最为细化、具体、接地气、高频适用的“法〞,标准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更易受到公众的严格审视。公民审查建议日益增多的现象说明,作为行政权力监督的有效手段,作为纠正问题文件的制度“利器〞, 地方人大常委会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能不能充分发挥制度价值,更好回应广阔人民群众对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提升的关切,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诉求在增加,倒逼审查机构必须提升审查能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必须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意味着法律的制定、修改与废止活动更为频繁,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类标准性文件在新旧法律制度的密集更替中要保持合法性、合理性上的始终“平安〞几不可能,这也必然对审查的政治性、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倒逼审查机构提升审查能力。 三、地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实际开展情况 2022年以来,各省级人大常委会陆续制定了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对备案审查的范围、审查程序、处理结果、反响和公开等进行了规定。目前,绝大多数的省级人大常委会都设立了专门的备案审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开展备案审查工作。但各地的工作开展情况并不平衡,查阅相关公开资料可以发现,有的省份用较大的篇幅和笔墨来对备案审查工作进行年度总结,有的省份那么仅在工作报告中一笔带过。而各市、区级人大常委会的备案审查工作队伍建设和开展实际审查情况,更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同、模式选择不一等原因,呈现出了审查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一)地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建设的三种标准模式(以局部省级人大常委会为例) 1.上海模式。XX省于2023年制定了XX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规定,代表了较早以地方性法规推动地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一种审查模式。在审查范围上,采用“概括加列举〞形式予以界定,即涉及本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并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包括(1)市人民政府规章;(2)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3)本市地方性法规授权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制定的与本市地方性法规相配套的标准性文件;(4)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5)依法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送备案的其他标准性文件。据介绍,虽然做了上述界定,但在一段时间内,市政府在报送“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时仍然主要限于公文种类意义上的决定、命令,与备案审查机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四中全会后,如何落实“依法将市政府发布的所有标准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目前仍在探讨。在审查模式上,上海确立的是主动审查模式,没有规定被动审查。在审查程序上,由常委会办公厅对标准性文件进行接收和登记,由常委会法工委进行形式审查后分送各有关专委会初步审查,而后结合专委会审查意见做出审查结论,并启动纠错程序。 2.吉林模式。XX省于2023年审议通过了地方性法规XX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标准性文件备案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代表了在四中全会后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予以全面标准的一种模式。在审查范围上,不仅包括乡镇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还包括设区的市(州)政府的规章及以市(州)政府名义出台的决定、命令,特别是将县级以上政府办公部门出台的涉及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标准也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在此根底上,还规定了市(州)政府出台的规章等标准性文件不仅要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还要报上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做到“双报双审〞。为了全省统筹开展、加强上下联动,提高审查实效,由省人大常委会统一编印了程序范本XX省人大常委会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标准,采用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流程图示方式,将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报备、审查、移交、处理等全部程序都涵盖其中,环节紧凑、一目了然;列入备案审查工作有关文件格式样本二十四份,包括备案报告、移交处理表、审查承办表、审查意见函、征求意见表、会商协调表、撤销文件建议和议案表、审查要求和审查建议的登记表、承办表和处理结果等,直接运用,便利高效;建立标准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工作制度,涵盖备案的多重联动、移交处理、征求意见、会商协调、信息共享等五局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