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docx
下载文档

ID:2097789

大小:41.60KB

页数:3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建设 社会主义 生态 文明 理论 意义 实践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善待地球,科学开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开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开展。西方兴旺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开展,落实科学开展观的重要性。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开展观的根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开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开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开展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新世纪的开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开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开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开展史上是第一次,极大地丰富和开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1 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开展。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开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开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开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开展,延续人类的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二、各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一)1978年以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尽管“大跃进〞和“文革〞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总起来看,环境问题还是局部的,经济开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还不突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就自然环境而言,七十年代初,我国大局部海域环境质量较好。五六十年代进行的大面积农业垦荒并没有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就社会生产而言,我国的生产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比方,五六十年代,森林工业开展缓慢,各种木材和竹材的产量分别为八十年代初期的13%和7%,对当时的森林资源还不会构成很大的影响。用于农业生产的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1957年为0.2公斤,1965年为1.2公斤,仅为1978年5.9公斤的3%和20%,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从资源消费上来看,我国人均消费能源总量(千克标准煤)1965年为264.3,远低于1994年的202329.8,对环境的影响要小于八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余年中,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资源战略,我国经济建设获得较快开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这一时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展成为国家的根本国策和开展战略。以此为标志,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国家开展战略和开展目标的论域,得以全面展开,为下一阶段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和实践2 根底。 (二)1978年到2022年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这一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很严峻。在环境污染上,工业污染排放总绝对排放量还在增加,环境污染的恶化由点向面、由轻到重。人口的过快增长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加剧生态破坏。在生态自然资源方面,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退化;森林、草原和海洋水产品资源退化减少的现象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2023%的平均水平。 (三)2022年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在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的过程中,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经济社会迅速开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因此,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开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即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急剧势头得到控制,局部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但问题依然存在,“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紊乱演变的态势。生态问题呈现有进、有退、更为复杂的局面。自然灾害频发,各项损失巨大,仅202223年初的冰雪灾害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三、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观念,批判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认识,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开展。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通过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环境保护开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开展 通过建立经济社会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开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方案,增强政府在产业开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调能力。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探索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开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和流域开发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作到标准化、制度化。要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通过体制创新与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法律、经济手段配合使用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确保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逐步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和法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及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统计与分析,进行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试点,深入研究和试行可持续开展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平安的环境问题。 (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 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开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运用法律手段标准治理生态环境。贯彻十七大提出的“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开展体制机制〞的根本方略,积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开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在法律制度上,应当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等构成的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标准执法行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4 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克服并纠正环境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打击权法交易、钱法交易行为,维护环境法治的统一和尊严。 (三)改革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改革理顺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保工作的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在政府调控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的环境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危害公众健康和环境平安的各种有效监控体系。在市场引导方面,应当逐步建立有关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培育和标准环境保护根底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研究探索由资源税费、环境税费构成的“绿色税收〞体系和资源、环境使用权的交易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运行机制。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加快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保证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强化中央政府对跨地区综合性环境事务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加快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尽快扭转环境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表达科学开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开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要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逐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干部政绩,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绿色gdp指标体系。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标准更多地突出以人为本为这一核心,更多地强调统筹开展,更多地关注社会效益、长期效益和环境效益,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实践科学开展观,注重从经济指标、社会开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政绩,树立“生态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本〞的价值观和“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开展生产力〞的新理念,树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开展的政绩观,5 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有关约束和鼓励政策,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开展的做法。通过用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评判政绩,正确引导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开展中讲本钱、重质量、求效益,正确处理经济开展的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开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尽可能降低行政本钱、减少施政代价、提高施政绩效。通过正确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在加快开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青山绿水,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着力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公平性问题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开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生态文明社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