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_马晓炎.pdf
下载文档

ID:209762

大小:1.79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勿顾后 黑暗 中国 新诗 研究 国际研讨会 马晓炎
南方文坛2023.2Southern Cultural Forum2022年11月6日,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中华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承办。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五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教授主持,中文系系主任杜晓勤教授致开幕词。杜晓勤教授首先介绍了谢冕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认为谢冕先生不仅是“胸怀博大的诗评家、诗史家、诗歌理论家和视野开阔的诗选家”,还是一位坚持将文学评论沿着美文道路向前推进的开拓者,更是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无私贡献的教育家、编辑家和活动家。最后,他祝贺“寻觅美、研究美、弘扬美的唯美主义者”谢冕先生九十寿诞快乐。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教授代表北京大学感谢谢冕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并高度肯定谢冕先生的学术成就,认为先生这种“带着深切的现实关怀”的学术研究所蕴含的“爱国的热忱”“创新的勇气”与“求真的信念”,正是北大精神最好的诠释。二十多年来谢冕先生培养出大批成就斐然的栋梁之材,而一批批热爱文学、立志报国的年轻人也必将沿着谢冕先生的足迹向光明的未来驰骋翱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先生随后发言,他首先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谢冕先生致以诚挚的敬意。李敬泽先生引用但丁的诗句“我们一起攀登,直到我透过一个圆洞,看见一些美丽的东西显现在苍穹,我们于是走出这里,重见满天繁星”来形容谢冕先生的精神境界,并指出谢冕先生是中国诗歌评论界和中国当代文学学科中一位充满创造力的大师。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1980级本科生,他深情追忆了谢冕先生对于一代学子产生的重要影响,并祝愿先生永葆青春与活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先生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向谢冕先生致谢,感谢先生多年以来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帮助与付出。在白烨先生看来,谢冕先生的诗评“敢发人所未发之意,敢道人所未道之言”,堪称“诗体的文,无韵的诗”。作为一位极其富有活力的理论家,谢冕先生时刻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动向,深度介入文学和学术现场,写出著名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创办理论刊物诗探索、主持编纂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文学史著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批评和研究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未能亲临现场,他在视频发言中回顾了“三个崛起”发生的历史语境,并强调了谢冕先生的几个重要贡献:首先,在改革开放之初为鼓励新生事物挺身而出,将一些年轻诗人的创作风格命名为“新诗潮”,并写出著名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其次,以自己鲜明的人格魅力,活跃的创造精神,对建立和团结整个诗坛以及诗歌研究学术共同体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再次,贡献了独特的审美、审智和审善三者相结合的“谢式文体”,其散文与诗歌理论写作均于诗意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思想;最后,孙绍振教授由衷感慨谢冕先生不仅是文学理论家、诗人队伍的带头人,更是把整个诗坛向前推进的“精神领袖”,是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界的一个象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讲习所所长曹文轩从美育角度入手,认为谢冕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批评家、学者,也是“一位对教育之内涵有着深刻感悟的教育家”。谢冕先生主张新诗与传统诗歌“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马晓炎王思远116DOI:10.14065/ki.nfwt.2023.02.030现场的“百年和解”,不但开创了“百年中国文学研究”这一重要的学术范式,也同时坚持了一种与诗歌、与文学有关的美的原则与美的教育。自北京大学建校以来,蔡元培校长便大力倡导美育,强调审美在人才培养中的根本作用,而谢冕先生正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与实践者。曹文轩教授指出,谢冕先生善于将学术理性与艺术感悟融为一体,他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已经定型的历史,更关注正在变形的当下,是一种诗性批评与审美批评,因而也充分体现出一位“学术与人生并重”之人的独到之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奚密教授在视频发言中回忆了在北京大学访学期间与谢冕先生的几件旧事,表示先生是她的诗歌启蒙者与引路人,是一位可爱、可敬的学者。而谢冕先生的学术研究也一直引领着整个当代诗歌评论界,在海内外学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谢冕先生随后向所有参会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追忆了1916年李大钊于新青年上发表的长文青春,文中呼吁的青春中国远景是他毕生的追求与梦想。谢冕先生指出他个人的青春从中年开始,因此格外珍惜这迟到的青春,希望所拥有的日子都充满清和明媚的青春之气,希望自己是永远的“19岁”,愿人们都“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人类友爱,为世界和平,为社会进步,为家人健康幸福”,永远地“青春万岁”!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主题研讨会环节。第一场主题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主持,与会学者就谢冕先生的学术道路及其对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进行了讨论。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路杨为因疫情而不能到场的钱理群教授代读发言稿。发言中,钱理群教授借用朱厚泽的“三宽说”对谢冕先生的“为人之道”进行了高度评价。所谓“三宽说”,即“宽松”“宽容”“宽厚”。在“宽松”方面,谢冕先生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劳与闲的一致,身与心的平衡”;在“宽容”方面,谢冕先生将“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传统落到了实处;而在“宽厚”方面,谢冕先生既有着明确的立场,同时也不惮于承认自己的弱点,敢于自省与反思。为此,钱理群教授不无感佩地说道,“三宽之人”谢冕是一个“多么可爱的老头”!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作为谢冕先生多年的好友,对先生的学术贡献、学术担当与开创精神做了全景式的阐述。在吴思敬教授看来,谢冕先生的名文在新的崛起面前是当代诗歌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经典文献,它既体现了对“人的解放”的信念,同时也是对创作自由的呼唤,谢冕先生的新诗研究为整个中国当代新诗评论语体的建设都提供了革新性的经验,他创办的诗探索杂志也为诗歌评论界与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培养了众多人才。最重要的是,谢冕先生为诗歌评论界树立了一种人格的典范,即“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寻梦者”。沈阳师范大学季红真教授立足于古今诗歌的学术史视野,追索了谢冕先生新诗研究的文化与历史渊源。季红真教授认为,诗歌是民族心灵的历史,谢冕先生以新诗的编年研究记录了民族的百年心灵史,坚守着民族心灵的家园。可以说,谢冕先生的新诗研究贯通了中国诗歌的文脉传统,铺陈开中国文化的整体大格局,继而书写着中国诗歌绵延不绝的文化精神史。因而,季红真教授称谢冕先生为“缪斯女神的信使”他将自己献给诗,“为众多的歌者灵魂造像,自己却隐蔽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从20世纪大历史的角度讨论了谢冕先生这一代学人的时代境遇与历史角色。谢冕先生因其同时是世纪的亲历者、见证人与创伤者,从而成为一个“20世纪之子”。戴锦华教授认为,谢冕先生的可敬之处正在于他以这样一种多重身份和角色的叠印而被时代所烙印,同时又烙印时代;他被时代撰写,同时也撰写时代。因此,谢冕先生不啻“一个微型奇迹”“一处坐标”“一种榜样”。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黄怒波先生放眼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高度评价了谢冕先生及其新诗研究的重要意义。谢冕先生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位重要的旗手,他始终以五四新诗革命的精神态度介入着中国当代诗歌的现场,坚决扬弃僵化的诗歌形式。在黄怒波先生看来,正是由于1980年代初谢冕先生的那句著名口号“接受挑战吧!新诗!”中国当代诗歌才得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进入公众视野,而这又与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遥相呼应。荷兰莱顿大学柯雷教授在视频发言中细数了莱顿大学图书馆中珍藏的谢冕先生著作,以此说明谢冕先生具有的海外影响力。柯雷教授回顾了自己跟117南方文坛2023.2Southern Cultural Forum随谢冕先生学习的日子,他称谢冕先生“特别有勇气”,敢于为心中的理想而发声。如今,“谢冕”已经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名字”,这个名字既是民间与官方诗坛之中的桥梁,更是所有诗歌研究者的精神旗帜。日本九州大学岩佐昌暲教授在视频发言中深情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大学访学的岁月,他尤其提到了参与谢冕先生所主持的“批评家周末”那段美好的时光。在岩佐教授看来,每一次的“批评家周末”都是一场对文学充满激情的讨论,而这其中最有激情的总是谢冕先生。为此,岩佐教授说道:“谢冕老师,您本身不就是一曲优美的诗歌吗?”美国圣母大学贺麦晓教授在视频发言中强调了谢冕先生及其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谢冕先生以强调个人审美与世界主义精神的方式,重新书写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他的学术思想也正在被海外汉学界更加广泛地认识与接受。恰逢感恩节临近,贺麦晓教授要借此机会向谢冕先生表示感谢,感谢先生曾经的教诲之恩。第二场专题研讨会由沈阳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主持,大家围绕谢冕先生的人生哲学与诗歌、散文创作等方面作了讨论。高秀芹博士代读了福建师范大学刘登翰教授的发言稿,刘登翰教授追忆了青年时期与谢冕先生的交往,并高度评价了谢冕先生对于新时期文学的参与和建设,以及谢冕先生对新人新作的发现与呵护。不止于此,刘登翰教授着重指出谢冕先生有着积极且敏锐的艺术感觉,他不仅最先察觉出尚处于半地下状态的新锐诗歌的声音,在历史变革之时最先预感到诗坛之变,更是几乎写遍了中国当代重要诗人的个案,为当代诗歌创作和百年中国新诗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刘登翰教授不禁感叹道:“我们说起诗,就想起谢冕;我们说起谢冕,就想起诗。”线上发言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则从文体入手,提出谢冕先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谢冕文体”,即“以诗为文,以文为诗”。他同时指出北京大学存在一个“一贯低调”的“北大新诗学派”,而谢冕先生便是这一学派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诗人林莽回忆起与谢冕先生相识相知的往事,并代表诗人群体向谢冕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感谢先生在艰难环境中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扛起了闸门。正是谢冕先生在新的崛起面前 这篇宏文的发表,让诸多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备受鼓舞。谢冕先生为人和治学的思想,无不体现着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在林莽先生看来,谢冕先生以“新的崛起”“混乱的美丽”“好诗不在主义”“百年和解”四句话便勾勒出了中国近几十年来诗歌发展的大体面貌。沈阳师范大学贺绍俊教授则从谢冕先生的“快乐哲学”入手,认为谢冕先生以鲁迅为榜样,以韧性的战斗迎接风雨,以快乐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苦恶,捍卫着个体生命的权利和尊严,这种“快乐哲学”就是谢冕先生追求精神自由的最高表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陈福民研究员分析了谢冕先生的散文与他的诗歌研究、快乐哲学和精神自由哲学之间的紧密关联。陈福民研究员归纳道,无论是为人、为学还是为文,谢冕先生都做到了完全一致的、纯粹的“大写”的人。在谢冕先生的散文创作中,他将五四的启蒙主义、人文主义中的“立人”落实到了日常生活、美学态度、生活哲学以及学术态度之中,写出了“一个人的心灵态度”。在这个意义上,谢冕先生的散文创作是对“从立人到立心”的实践,呈现出一个真正践行了五四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大写”的人的自我形象。线上发言的苏州大学王尧教授首先肯定了谢冕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开拓者的地位,继而盛赞其乃是现代文人知识分子的一代典范。王尧教授总结道,谢冕先生这一代学人本身就是革命和现代化碰撞之下的产物,其生命历程中饱含着历史的复杂性、深刻性和矛盾性。在浓烈的生命热情之下,谢冕先生延续了五四新文学与新文化的传统,在学术文章与非学术文章上均能做到文质并重,从而将文学性与学术性熔铸一体。某种程度上来说,谢冕先生的新诗研究与文学研究,为过分理性的学院派批评方式融入了审美的志趣,这正是“作为方法与价值的谢冕”传达出的启示所在。线上发言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着眼于谢冕先生的学术生涯与当代文学学科之间的关系,详尽阐述了谢冕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谢冕先生的众多著名学术成果都发表在中国当代文学这个学科的专业化时代到来之前,并且体现出了鲜明而深刻的时代印迹,这样的学者并不多见,因为这不仅仅需要才情、敏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