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docx
下载文档

ID:2096808

大小:14.69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夜雨寄北 2023 译本 夜雨 诗歌 翻译 意境 体现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表达 【摘 要】李商隐诗歌在唐诗开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因其特殊的背景及经历,使事用典的精切深晦、多义蕴,颇不易读解,常有桎碍难通之处。5夜雨寄北6一诗,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然不易得其深层意蕴。古诗英译的实质是诗歌意象的重构,在进行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忽略。 【关键词】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歌 李商隐(813-858 年) ,晚唐著名诗人,其诗歌今存约600 首,主要分为政治和咏史 ,抒怀和咏物、应酬和交际以及夫妻感情诗等几大类, 其中感情诗写得最富有特色,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获得了后世的更多关注。可从夜雨寄北的赏析中透视其感情诗“寄托深而措辞婉〞之一斑。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王氏的诗。在诗人笔下爱情诗常呈现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般刻骨铭心的柔情。 这首夜雨寄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 给人留下情深意长的无穷回味。 一、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首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极富表现力地写出了夫妻间一问一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 爱妻你总是询问何日是归期, 实话对你说吧, 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何日能还家。 从审美的观点来看,首句是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在画中,画显诗意,同时又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艺术意境。 诗人以换位的视角,以妻子“盼夫归〞的心理询问,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在我国古诗中往往借伊人之思来表达诗人之恋, 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思亲之情。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真情实感。“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形象、含蓄、委婉、深情。第二句诗人写得是眼前的客观物象,“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池中所积之水。透过景物的实写,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四周一片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诗人远离亲人,独处巴山,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绵绵的秋雨使人心烦,但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诗人的内心情感也自然汹涌难平。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夫妻的恩爱之情。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夫妻恩爱、家庭和谐的美景,一个“共〞字高度概括了夫妻间的亲昵之情,又是一幅诗与景的美图。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可望而不可及的远方。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心中美好的向往, 至于何时夫妻能团圆, 首句早已给出了〞未有期〞的答案。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含蓄而深刻。 二、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 1、诗歌的意象与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个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书面语言,通常隐含着丰富多意的文化和审美意蕴,这一点如果译者仅拘泥于语言字面上的外表忠实是根本无法译出其意义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个广阔的文化研究语境下从事翻译研究,因为翻译至少涉及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翻译在今天的意义上应当既是语言学层面上的意义转述,同时又是文化层面上的文化阐释和再现,而且后者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强调。〞诗歌的意象与文化息息相关,它是由所在的文化决定的。比方,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而本文中也出现了水,但它是以另一种形式“雨〞出现的。还有“秋天〞这个季节,让人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离别与忧愁,难怪中华民族的两个重大节日“重阳节〞和“中秋节〞就在这个季节。 Herbert A. Giles将其译为“How the rain filled the pools on that night when we met!〞可见,“秋天〞在这里已经消失,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氛也随之不见了。散宜生将其译为“In this night of rain pools along Ba Ridge o' erflow.〞可能他也是为了追求音律的完美,成心将其省略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他们不是完美的,但是他们的翻译得到了中外读者的认可,特别是Herbert A. Giles翻译的中国诗,很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因此他们又是成功的。另外,不同文化的人思维习惯也不同。中国人在表达感情方面含蓄,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表达感情比拟直接和大胆。比方,李商隐思念自己的亲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念,却用“巴山夜雨涨秋池〞来形容,含蓄至极,因此西方的翻译者就很难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 2、译者主体性在不同译本意象复原中的表达 许渊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在常年的翻译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文首句用了“when〞和“but〞两个词,用来对应原文的“期〞和导入后面的“未有期〞,采用的是许先生常用的意译法,直叙其话,读起来却自有一番原诗中淡淡的无奈。 第二句原诗中的“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在这里译作“western hills〞,作意译。 “秋池〞这个意象在这里译为“pools in western hills〞,意为巴山的水池 ,“夜雨 〞用了 “autumn rain o’erflow〞,原诗中要表达的秋雨萧索, 池水满溢的意象被很好的诠释出来。 译文中的“endless,dreary night of rain〞,对应原诗中的“巴山夜雨〞。 这一句精确捕捉了原诗的意象神韵,描绘出诗人在秋雨淅淅的夜里,怀着愁绪和期盼想象将来会面时的温馨:让我细细告诉你在巴山那样漫长而阴郁的雨夜里我心中的思念。这句译文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意象“愁郁〞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情景仿佛跃然纸上,这几个重要的意象翻译都运用到了许教授“三美论〞中的“意美〞,原诗的意象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复原。 然而原诗中的“夜〞字在译文里没有对应的意象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原诗的整体意境。第三句中的“共剪西窗烛〞译句中用了一个“can〞,巧妙地带出“trim the wicks〞这个意象,这个词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的对应,相比其它的译本,更能表达出诗人心中对将来见面的渴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译文“trim the wicks〞将“共剪烛〞这个意象中所要展现的日后向那人剪烛夜话谈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情形,将来的欢乐更衬托出现在的愁苦。第三句末尾用了“again〞,和后面的“rain〞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 “音美〞;译文共四行,每行 12个音节,押 AABB 韵,做到了“形美〞。 许渊冲教授的译文多采用意译法, 直抒胸臆, 中文和外文的深厚修养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使得他的译作不仅表现了原作的含义,还再现了原作蕴含的丰富意象,译者个人色彩彰显在译文中,真正做到了 “音美、形美、意美。〞 孙大雨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早年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晚年翻译屈原的诗歌和唐诗。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各大学的英文文学教授,译著颇多。 孙大雨先生认为“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要求移植者对于原文和所译文字的造诣都异常高,……务使他能在他那按着原作的再一次创作的成果里充分地表达原作的精神和风貌〞。 孙大雨先生的译文用词精美 ,以诗译诗,然而译文整体风格沉郁, 与原诗简洁明朗的风格有所出入。 首句译文的“home-coming〞和原诗中的“归〞字以及后面的 “not sure〞照应,诗人急迫想回去又不知定期的无奈失望跃然纸上。 孙大雨先生遣词造句严谨,第二句的“night rains〞“autumn pools〞与原诗中的“夜雨〞和“秋池〞两个意象对应翻译工整,这两个自然意象在中英文化中都能激发出孤独惆怅的情感。 孙大雨先生的译文通常在表达感情时比拟审慎,这与他的性格和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译文将“巴山〞译作“Ba mounts〞,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意象缺失, 考虑到读者接受群, 这里用“bashan mounts〞或者“bashan mountains〞应当更容易理解,读起来也更流畅。 再如第三句原诗中的“何当〞和“共〞字在译文里没有直译,导致“west window〞和“clipping the candle wick〞这两个意象失去了原诗特有的情感意象的联系, 译文缺乏原诗所要表达的对未来相见的热切期望之情,不仅流于平淡,还影响了译文整句的意境。 最后一句译文用“mute delight〞〔无言的欣喜〕来结束全诗,用词偏于内敛含蓄,原诗中首尾相应的意象“巴山夜雨〞展示的迥然不同的场景和情绪与诗人表达的矛盾,孤寂,煎熬和期盼之情就不够传神。 孙大雨先生也首创了“以音组代音步〞的诗歌翻译方法,译文中多出现“thee〞“thy〞“thou〞等古英语单词。 他讲究传达原诗的形式与节奏,这些观点也在他众多译作风格中表达出来。 结论 通过对夜雨寄北英译诗中的比拟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原诗中的意象,译者不管是保存、删减、或是替换,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那么,即,要再现原文的精神与内涵,传递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要做好古诗词的翻译,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做好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从而向世人展示我国这一伟大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23:320. [2]徐守勤,徐守平.浪漫中华古诗英译赏析[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3]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李莎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与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J]. 文学理论研究,2023 (11): 8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