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以及决策.docx
下载文档

ID:2096637

大小:20.95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区域 金融 发展 差距 以及 决策
区域金融开展差距以及决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收集零星储蓄然后将其分配到需要这些资金的部门或个人,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效劳、收集和传递信息、转移或分散风险、增加资产流动性,实现资金由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金融活动首先作用于资金流量,进而再作用于资金存量。通过此传递过程,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其传递机制可简述如下: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开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方面,金融对区域经济的主动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差异直接形成了区域金融活动的差异。在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的进程中,金融的增长常常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货币化金融化开展较早的地区,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就能够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从而开展就更快。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金融相对地处于支配性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差异,常常与区域金融开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下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区域金融开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资本积累机制 资本的积累源于储蓄,形成于投资。区域经济开展能否发动足够的储蓄是资本积累的关键。金融体系通过部门扩张降低交易本钱,使其能够发动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提高边际储蓄总量;其次,通过金融创新提供流动性强、平安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改善储蓄结构,提高储蓄倾向,这是另一层次的发动储蓄;最后,金融部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流动性资产持有量,增加生产投资的比例。通过金融功能的发挥,将资金有效转化为投资,这一点对促进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 资金流导向机制 对区域经济增长,除要增加储蓄及投资总量外,还必须保证储蓄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投资结构的协调。投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比投资数量更重要,减少低效率的投资和增加新投资在本质上一样重要。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使资金在整个社会实现重组和分配,同时金融体系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开展潜力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起到以金融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 区域一体化机制 金融开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金融开展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它可以为信用扩张提供完备手段。金融开展促进资本的转移和集中,推动企业集团化、产业区域化开展,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组织演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转型;金融开展还为企业集团提供内部控制手段,推动企业向跨地区向多元化方向开展,企业开展领域的拓宽和活动领域扩大促进区域融合。 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机制 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底。它不仅与科学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有关。金融体系的存在和开展在满足融资能力的同时,通过风险分散管理影响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供给,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我国区域金融的非均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基于市场根底、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地区经济开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开展也存在很大差距。如不采取灵活的区域化金融调控措施消除这种逐渐扩大化的差距,将不利于宏观经济金融的协调开展,也不符合科学开展观的要求。我国区域金融开展的非均衡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开展水平不平衡 据统计,基于不平衡的经济格局,我国目前不同省区货币资金量的分布东、中、西部差异十清楚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5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提供的数据,2022年末,东、中、西部外币存款余额占本外币存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2.2%和1.4%,这突出反映了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程度的差异。2022年金融机构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0%。总体看,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贷比明显高于东部。 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2022年,我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东部地区的投资总量超过了中西部的总和。从1990年到2022年,东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万亿元,占全国比例为61.4%,中部和西局部别占全国比例为22%和16.6%。投资的差距对各地经济金融的非均衡开展将产生非常大的直接影响。 区域金融机构开展不均衡 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相对较为单纯,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民生、光大、华夏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仅在少数中心城市设有分支机构,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与之相比,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明显丰富,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大局部新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东部地区,由此构成东部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区域间金融市场开展不平衡 金融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已经成为兴旺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放货币、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我国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开展差距极为悬殊。就货币市场来看,东部地区开展很快,中西部地区在市场规模、交易工具、市场主体等方面都较落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开展也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2022年末,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约占全国的60%,中西局部别约占20%。东、中、西部地区股票当年筹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26%和13%。从保险业的开展来看,2022年东、中、西部保费收入分别占62%、22%和16%。各地区保险密度总体上呈东、中、西递减之势,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以2490元、1763元和791元的保险密度位列全国前3位。 我国区域金融开展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区域差异 率先改革的东部地区从市场化之初就努力构造金融活动与运行的市场经济根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拥有相当程度的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企业有很强的拓展融资渠道的意识与能力,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资源的本钱消化能力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展水平、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主体对融资本钱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弱,对金融资源潜在的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金融资源只能产生较低的利用效率。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存在风险和收益的梯度差距,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西部市场转移到东部地区。而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场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东部地区的积聚分布,也为金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 一元化和二元化金融政策环境的矛盾 我国金融体制和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制度运行环境二元化的特征。其根本格局是:东部地区的金融开展依靠市场的成分较多,地区制定的开展战略往往是开拓型、创新型和开放型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方案成分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区域政策制订的开展战略往往是平衡型、保守型和封闭型的,其目的在于满足静态的平均化的边际收益。但金融调控那么不是根据区域开展的差异因地制宜,而是更多以区域金融运行一体化为前提,强调金融政策的统一性。这种金融政策造成了事实上的政策不公,等同于对中西部这样不兴旺地区的政策歧视,进而容易诱发地区金融经济利益的摩擦,造成“抽瘦补肥〞局面的出现。 金融市场化差异对微观金融主体的刺激不同 新兴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机构遵循经济理性原那么,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在配置分支机构时过多积聚在东部地区,一方面促使东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被迫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同业竞争机制和行业协作机制,并且较早建立的金融市场又形成了金融资产流动的极化效应,凭借这一效应引致大量区域外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结构单一,大量存在的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对象往往是效益低下的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处于被无视的地位。而且银行无论是在资金方案,还是信贷方向上都受到上级行政的过多干预,很难切实顾及区域经济开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上级行政的宏观调控政策致使其在松与紧的狭小空间内顾此失彼,无法到达应有的经济效果。 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开展的建议 建立统一金融市场构建区域金融体系 针对目前金融市场开展水平的差异,有必要建立标准运行、健康开展、统一开放的区域金融市场,消除货币政策传导在各经济区域的阶段性差异,使利率机制在我国东西部地区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东部相对兴旺地区,对金融效劳的要求比较高,应大力开展现代金融体系。而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开展规模不大的中小金融企业,并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开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同时,要积极努力实现区域金融市场的联合,增加开放性,力争早日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 促进区域金融组织机构开展 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契机,以市场化原那么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改变以行政区划编设机构的做法,根据不同地区业务量的多少、地区的大小来确定机构网点的设置。要集中优势在大中城市和兴旺地区开展壮大势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新兴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大中城市设置分支机构。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相适应的区域性商业银行 中西部落后地区银行机构较少、金融工具单调,应实行有差异的金融机构设置条件,适当降低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开展,提高金融机构密度与金融效率。 加快区域资本市场建设 调整目前的资本市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在稳步开展东部资本市场的同时,立足为中西部建设、开发筹资而积极培育中西部资本市场。为此,注重中西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推动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加快资本经营步伐;推进中西部地区股份制改革进程,以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开展,积极筹建和完善不同层级的区域性、地方性的证券交易中心。在股票和债券发行总量控制的根底上,对发行者在区域分布上适当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扩大中西部地区每年的股票、债券发行量。大力扶持资源型企业上市。积极开展区域性的开发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中外合资基金等。允许商业银行以不超过一定比例的资产入资基金,拓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入渠道,增加基金的资金来源。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 我国政策性银行从设置到贷款投向向中西部地区集中,可考虑成立一家专门为支持中西部欠兴旺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政策性银行——中西部开发银行,在与其他三家政策性银行合理分工的根底上,主要负责西部开发中一些特定工程资金的筹措,增强货币政策在中西部传导的效率。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