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
历程
效果
研究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及效果研究
翻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是中国农业开展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为依据,梳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展阶,总结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阶段性效果,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历程;效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是一个历史性话题,也是一项现实任务,调整合理与否,这是关系到“三农〞事业兴衰的关键所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先后进行了六次调整,因此,我国农业的开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七个时期:
1 农业产业结构混乱阶段: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政府实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和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产量持续走低,农村居民温饱难以解决,更不能满足对城市的供给。1952年粮食收购只增加了11.6%,而销售却增加了44.7%。到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方案只完成了80.1%,而粮食销售同比增加了31.3%,供需缺口达40亿公斤。再加上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生产雪上加霜。在方案经济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农业各部门比例严重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种植业所占比例过大。
1978年,农、林、牧、渔各个部门的产值分别为:80%、3.4%、15.0%、1.6%,种植业所占比重是其他各部门的四倍。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十分不合理,最为突出的是,重视粮食作物生产,而严重无视经济作物生产。全国种植业播种面积中,仅粮食作物所占比重高达80%,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所占比重不达20%。除种植业外,其余三部门内部结构均不合理,其中,全国猪牛羊肉总供给中,猪肉占94.3%,牛羊肉只占5.7%;全国水产品总供给中,天然生产占73.9%,人工养殖占26.1%。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劳动力资源充足,森林、草地、湖海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此时的农业产业结构与这样的国情极度不相符,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劳动力等其他资源的浪费,从而限制了农民增收的范围,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一时期农业开展非常缓慢。
2 增量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78-1984年
针对改革开放前农业产业结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及社会需求多样化的转变,1979年中央指出:“要有方案地逐步改变我国目前农业的结构和人们的食物构成,把只重视粮食种植业、无视经济作物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的状况改变过来。〞同时强调,“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认真抓好棉花、油料、糖料等各项经济作物,抓好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实行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举,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以“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为调整目标。从此,拉开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1978—1984的五年期间,农业生产全面开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9.07%,各部门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57%、13.28%、10.29%、12.24%。以种植业为主的不合理结构开始向各个部门全面开展的合理结构转变,1978年农、林、牧、渔各部门产值比为:80.0%、3.4%、15.0%、1.6%,到1984年调整为:67.92%、5.69%、20.18%、3.83%。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粮食作物占相当大比重的状况得到改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小,但粮食产量却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长5.06%;而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逐年增加(具体情况见表1)。这充分说明农业产业结构的初步调整使得农业各部门比例趋于合理,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总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这一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实施,农民对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自主经营权,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再加上粮食的大量进口,粮食供给量大幅增长,缓解了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
3 非农产业快速开展阶段:1985-1991年
经上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棉生产总量连年增长,再加上大量进口,到1984年,粮棉生产由供不应求状况转变为供过于求的过剩问题开始显现。1985年,国家改粮棉统购为合同定购,意味着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与此同时,连续几年的“卖难〞问题大大打击了农民生产粮棉的积极性,粮棉播种面积也随之减少,粮棉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分别由1984年的40730.5万吨、625.84万吨下滑到1985年的37910.8万吨、414.67万吨。而其他多数经济作物如糖料作物、油料作物、特用作物及肉、蛋、奶、渔等农产品的生产仍处于供不应求状况,结构性过剩成为第二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诱因。
1985年,中央明确指出要“抓紧粮多棉多的有利时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并提出将以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粮棉集中产区的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林业及水产养殖业的开展;大力倡导开展养殖业和其他经济作物,利用行政手段将不适宜种粮食的耕地退耕还林、还牧。諸多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又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这一时期,粮棉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以粮棉为根底的农产品价格仍不断下降。粮棉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动幅度较大,生产徘徊不前;肉类、奶类、禽蛋等畜产品产量逐年大幅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
4 产量、质量、效益相统一阶段:1992-1997年
到1991年,粮棉生产的结构性过剩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农产品价格不断下滑,农业生产效益不断下降,从而导致1991—199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下降,年均下降1094.93千公顷和29.5万吨。但是,粮食持续减产导致1994年粮食结构性短缺,粮价又迅速攀升,导致通货膨胀。
为了增加粮食供给,抑制通货膨胀,1992年,国务院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和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把扩大优质产品的生产放在突出地位,并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抓紧抓好〞。1993年,中央特别指出:“我国农村经济的开展,开始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并要求“要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优化品种结构,使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开展。〞这就标志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单纯注重产量开始转变为质量、产量协调开展和突出农业效益的新阶段。
从1995年以后,农业连年丰收,农副产品供给日益增加,过多农产品的供给迫使农副产品价格全面下降,通货膨胀的状况得到控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由倾向植物性食物转变为更加青睐动物性食物,再加上需求拉动和价格刺激,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畜、牧、渔业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实质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5 基于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98-2003年
1997—1998年,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跌,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增幅逐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是最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诱因。以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解决的关键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追求的目标是增加农产品总量。而这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更为复杂的背景:居民日益变化的消费结构;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中国参加WTO。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农业开展状况作出了“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根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的根本判断。在此根底上,中央将把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的“战略性调整〞作为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
1998—2003年,我国耕地总面积大幅减少,而且缩减的净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也在缩减,截止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15亿亩以下,这是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的占比到达65.2%,蔬菜、瓜类作物的占比高达13.3%;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业的占比分别调整为50.1%、4.2%、32.1%、10.6%。这一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6 基于可持续开展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4-2023年
2004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假设干政策的意见〞,并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开展中关键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为此,“一号文件〞中提出了9个方面、22条具体措施,其中重点指出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开展粮食产业,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这是我国在参加WTO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应对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开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必要举措。
2004—2023年,我国粮棉油糖、果菜茶、水产品、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全面快速开展,品种和品质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更趋合理,集中表达在农民收入、农业产量显著增长。这一时期,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连续四年超过1.1万亿斤;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连续五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农村经济开展保持良好势头。由于这次调整是着眼于长远和未来战略性调整,将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大意义,并对我国“三农〞开展产生深遠影响。
7 农业产业结构主动调整阶段:2023年-至今
2023年,农业部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基于2004—2023年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和农民增收“十一连快〞的良好势头,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起点上的主动作为、主动调优。
最近一轮调整中,明确指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两稳、两增、两提〞。其中,“两稳〞是指稳定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产能,实现粮食根本自给自足、农产品绝对平安放心。“两增〞是指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农业综合素质提升。“两提〞是指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开展能力,使农业生产由增量为主转变为产量、质量、效益协调开展,由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生产真正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式〞生产。
[参考文献]
[1] 熊德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关键、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06).
[2] 傅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路径依赖研究[J].经济问题,2023(01).
[3] 钟怀宇.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及调整方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3(04).
[4] 刘媛媛.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23(05).
[5] 杨立勋,刘媛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