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杜甫
简介
关于杜甫的简介
篇一:初中文学常识: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杜甫祖籍湖北襄阳,其祖迁居河南巩义。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滋味合称“文章四友〞,善五律,被认为是唐代五律的奠基人。杜甫也曾赞扬祖父“吾祖诗冠古〞。杜甫的父亲没有什么诗名,只做过奉先县(今陕西蒲城)的小县令,但父亲却是杜甫的经济来源,因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家就安在奉先县。可见杜甫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知识分子小官僚家庭,因而他深受儒家思想的陶冶。
从诗歌创作角度,杜甫应该算是中唐诗人,其主要成确实是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现实。但实际他一生只活了59岁,而安史之乱迸发时,他已经44岁了。因而他一生绝大局部时间(四分之三)是在盛唐度过的,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他的一生经历了如此几个时期:
一、读书和遨游时期(30岁之前):放纵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望岳房兵曹胡马诗
这段时期他生活在盛唐,生活无忧,内心也充满自信。盛唐是一个出狂人的时代,而杜甫又与李白、高适、岑参如此的大狂人交往,身上自然也沾染了一些狂气。他本人就曾在壮游一诗中写道“放纵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一阶段他曾遨游吴越(江浙)、齐赵(山东、河北)。因而这时的杜甫内心充满了盛唐的激情和浪漫,充满了蓬勃的朝气。看到一匹骏马,他立即就想到去驰骋,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旷,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教材上要学习的望岳确实是他24岁时游泰山时所写的。
二、困居长安时期(30至44岁):代表作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科考失败:当时唐玄宗下诏征集天下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时机到了,快乐地去考进士。结果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到达权倾朝野的目的,不但让考官出了一些莫明其妙的,而且竟然告诉玄宗无人中举。就如此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理想破灭了。
2、父亲病故:杜甫失去了生活经济来源。
3、坎坷求仕:“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四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四处求官,结果没有人理他,他曾给唐玄宗上了三篇大礼赋,唐玄宗特别喜爱,但只给了他个小官,俸禄低得根本不够养家糊口。
4、儿子饿死:44岁那年,杜甫回家探亲,一进家门,哭声一片,原来本人不到两岁的小儿子饿死了。杜甫依照本人十余年困居长安的生活经历和这次回家探亲一路上的见闻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确实是这首中的名句。杜甫已敏锐地认识到国爱的危机迫在眉睫了。果然,就在这一年安史之乱迸发了。
三、为官弃官时期(44至48岁):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1、战乱被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逃离长安,投靠肃宗,任左拾遗。
3、弃官逃难
四、西南漂泊时期(48岁以后)
1、辗转入川:“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同谷七歌弃管后携家人逃难,经秦州、同谷(甘肃)辗转到了四川
2、草堂春秋:“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杜甫到了四川成都后,在朋友严武的赞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过上了一段比拟安定的生活,严武是他生活的唯一依托了。但生活仍然是艰辛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迫歌)
3、再度漂泊:765年,严武病逝,失去了唯一依托的杜甫只得携家再度漂泊,离开成都,而此刻北方仍旧兵荒马乱,所有亲人都联络不上,两年后经三峡流落到荆(湖北)湘(湖南)一带。
4、客死异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770年,诗人59岁了,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贫病交加。他漂泊的生活是在船上度过的,以船为家,在湖南的湘江上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一位在中国诗坛上阻碍最深远的诗人就如此凄凉地陨落了,甚至没有人给他送丧和默哀。但是他却被后世无限的景仰。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浓重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被公认为“中国唯一阻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篇二:杜甫介绍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平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心: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青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想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谢,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饱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青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遭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意味。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本人充满浪漫情调的青青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合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兴盛的顶峰跌落下来,堕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波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特别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来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赏析:“岐王宅里平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尽管是在追想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思念。这两句下语大概特别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妙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如此的艺术明星,是“平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包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谢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好似是即景书事,又好似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描述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明“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
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特别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伤。如此“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关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关于后世擅长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慨,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特别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合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想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宏大灾难和心灵创伤。能够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好似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能够想象出极宽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说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儿,绝句如此短小的体裁能够具有特别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到达举重假设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地。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特别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锋利的比照,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篇三:杜甫生平简介
(一)读书和遨游时期(三十五岁往常747年)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沉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时机再见面了。作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747-756年)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四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判时政、挖苦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到达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755-758年)。 安史之乱迸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单独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音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皇帝行所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方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758-770)。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饿,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拟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剑南节度使)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