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积极
心理学
视域
高校
贫困生
脱贫
工作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贫困生脱贫工作
: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局部学生因此成了经济和精神的“双困生〞。文章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措施,不失为解决目前贫困生资助工作存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生;资助
一、贫困生脱贫工作现状
〔一〕贫困生释义及来源
所谓贫困生,这里所指的是国家招收的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其根本生活费用难以到达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无力支付学杂费用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正常生活和学习得不到经济保障的大学生。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费逐年提高以及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加上高校教育政府资金投入缺乏,大学贫困生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徐州工程学院作为一座地处苏北的高校,大多数贫困生来源于经济略显落后的苏北地区,来源于城市失业、下岗职工家庭,他们常常靠举债借款以艰难维持学业,月生活费大多在200-300元。这些贫困生在面临经济压力的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目前经济形势之下,还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心理压力,他们已经成为高校一个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1.自卑自闭。自卑心理是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认的情绪感受,是一个人对自己不满、否认的情感体验。由于贫困生与普通大学生在经济根底、特长、见识甚至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容易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在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他们离群索居,脱离集体,压抑自信心和荣誉感,心理上自我封闭,行动上孤立,成为同学中离群索居的“边缘人〞,不利于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敏感多疑。一些贫困生过度自卑,为了自我保护,便用自尊心较强来掩饰内心的自卑。这类贫困生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时常从别人的言行中判断别人是否“看不起〞自己。对于涉及自己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响,而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总是处于“多心〞的状态,内心重重设防,以防别人伤害自己。
3.焦虑心理。家庭经济贫困导致生活费用长期没有保障,常常使贫困生处于困境中。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机,他们认为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摆脱贫困状态。但由于出身贫困家庭,根底学习阶段相比普通学生而言,无论是家庭提供的学习条件〔请家教、多样化的校外培训等〕,还是学习的心理环境〔较早分担家庭负担〕都较差。致使他们进入高校发现自己不仅一无特长,而且学习方法也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虽然多数贫困生理论科目学习成绩尚好,但像计算机、英语听力、口语等实践性科目不如其他同学,加之就业压力,他们较早地担忧毕业后的出路,焦虑情绪越创造显。
4.虚荣心理。人的自卑感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自卑心理滋生虚荣心理。有些贫困生尽管生活拮据,但仍然与其他同学攀比,想尽方法美化自己,到达与其他同学一样的生活水准。但同时又深知这样铺张浪费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往往私底下因自己的行为而懊恼,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结果使自己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一般“扶贫〞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般对贫困生的扶贫集中表现在:第一,发放国家助学金。这一工作的前提是新生入学后先进行贫困生摸底,在摸底根底上让家庭贫困同学申报,根据学校规定以及名额的分配最终认定贫困生,一旦通过高校认定,贫困生便可以每年领取一定的国家助学金。第二,二级学院补贴。一般来说,二级学院对于贫困生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学校,也想方设法地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采用的方法,一是利用节日节点发放补助金或衣物,二是登门拜访贫困生家庭,给予相应帮助。第三,贫困生捐赠。这类资助通常用来应对贫困生出现紧急事件之时,在学校或同学自发组织下,号召师生捐款捐物,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第四,设立勤工助学岗。高校根据各自具体情况,设立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一方面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长期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也使贫困生劳有所得,照顾到贫困生的同学,也锻炼了其实践能力。
以上资助措施,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直接提供金钱;提供衣物;提供劳动岗位。但就本人从事学生工作以来,发现这类资助手段和措施实施前提是:把贫困生单独隔离出来,给予各类优惠或优待,认为贫困生是有问题的,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是为了“消除〞这种问题而采取相应措施的,虽然这种问题是“经济〞层面的,但一旦将贫困生单独剥离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所看待就带来了以下问题:
1.贫困生在认知上将自己和普通同学别离,一顶“贫困生〞的帽子无形中给贫困生的大学生活打上了烙印,致使他们有意无意地与普通学生进行比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2.导致局部贫困生产生“等、要、靠〞心理。由于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是无偿的、并不需要提供劳动,也不需要归还。很多贫困生“天经地义〞地领取这类补助,长久下去,便滋生了等国家资助,要学校补助、靠他人帮助的心理,放弃自己努力。
3.由于国家和学校在多方面照顾贫困生,引来普通学生的艳羡,加之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复杂性,不可否认地存在家庭经济情况尚可的学生也混入贫困生行列,享受贫困生待遇,催生了学生的投机心理,这不仅是对贫困生的伤害,同时也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开展。
在这种现状下,西方新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对资助育人工作不失为一种有效地解决方法。
二、积极心理学对贫困生“双重脱贫〞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拟完善和有效地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这一思潮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转向于对人类积竭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技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理念。“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等消极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是一种消极的教育理念。
消极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更多的是将贫困生视为经济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看待,这一视角导致在贫困生扶贫工作中较多的采用提供经济援助或捐助的方式开展工作。从近几年的工作来看,这种方式的采取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种帮助可以解一时之困,却无法解决长远问题,二是高调的资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局部贫困生的自尊,加重了他们的消极心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贫困生脱贫工作,不是对贫困生存在的自卑、害怕等不良心理视而不见,而是强调,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贫困生身上积极品质,要从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出发,通过营造积极的资助育人环境,激发贫困生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育人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变自身的经济处境,并在长期的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逐渐从“他助〞到达“自助〞。
积极心理学那么主张从“积极〞入手,以开展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主要目的。针对目前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念,构建大学生资助育人的新模式。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启示
〔一〕知:改善资助育人工作方法,尊重与自重并重
在“知〞这一层面,分为两个方面:
从学校和老师来说,要关爱、尊重贫困生,关爱和尊重是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根底。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在生活、学习和就业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开展工作之时多关注、关心和关爱他们,了解他们面临的压力并提供一定的帮助。有了爱,贫困生时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才能防止无助与孤独。尊重是人际交往开展的前提,只有尊重贫困生,一视同仁,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从贫困生来说,出身不可以选择,经济贫困不可怕,只要发奋图强,总会出人头地。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辅导应关注人的健康、快乐、希望的积极潜力,认为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消极事件,将会阻止绝对化、扩大化、极端化的思维模式,使个体在遇到困境的行为与情绪具有建设性。因此,应引导贫困生学会用积极心态取代消极心态,引导他看到贫困对个人成长具有的积极意义,学习用积极观点来解释当前的物质匮乏,要让他们明白贫困是对他们的考验与鼓励。所以贫困生首先要自尊,切实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接纳自我,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将家庭贫困作为生活的磨难石,认识到其积极价值,才能健康成长。
〔二〕情:培养贫困生感恩情愫,关心与教育相谐
从“情〞的层面来看,一方面需要学校老师加强对贫困生的帮助和积极引导,对贫困生倾注更多热情,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感染贫困生;另一方面也需要贫困生养成“感恩〞意识,对祖国怀有报国热情,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对同学满怀友谊之情。近年来,我们常听到被资助的贫困生群体里传来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更加需要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希望他们将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以积极的姿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爱心〞传递下去。他们只有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回报社会,回报他人,才能在各种助人活动中升华情感、提高素质、体验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心理。
〔三〕意:塑造积极人格,鼓励与毅力适宜
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人格的最正确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不是缺少产生积极情绪的条件,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缺乏一定的物质条件并不可怕,在国家帮扶、学校帮助下大多数贫困生可以安于学校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心理的贫瘠影响深远,须加倍关注。除学校辅以必要的辅导,帮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增进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成就,朋友的关心,成功的喜悦之外,让贫困生意识到这一点,加强自身意志训练,抵抗消极情绪方为治本之道,惟其如此,才能摆脱他们心理的贫困,以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意志面对人生。
〔四〕行:拓展资助范畴,从“助他〞力求“自助〞
高校生活是一个立体空间,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贫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脱贫〞力度。这就需要除了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辅导员外的高校老师、班干部、学生党员多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学生会组织以及学生网络等多种渠道与他们沟通交流,最好深入贫困生群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当然,外部作用着根于内力,贫困生只有实行“心理自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贫困生应该充满自信,放开心胸勇于迎接多方面挑战,尤其是在心理方面的挑战拓宽自己的视野,启迪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广泛的兴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所见、所闻、所思进行深度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自立自强的意识,在适当的时机勇于创新,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在“他助〞的同时寻求“自助〞,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个性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3.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33).
4.张顺能,赵琦.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4).
5.唐之彬.培养高师院校贫困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新西部,2023.
6.高强等.积极心理学的渊源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