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三
十九
集体
学习心得
体会
汇编
砥砺时代奋进路 争做“不辍”青年人
高考刚刚落幕,不禁感叹,这一届考生三年求学之路举步维艰,三年高中,理应在学校埋头书本、日夜苦战、专心钻研,却因疫情停课,碎片化学习让本该一鼓作气的高中生涯少了份专注。高考像是青春这本书的第一章,人生故事的情节也在这里翻页。参加考试的都是一群正值青春意气、风华正茂的少年,青春理想、自信向上、拼搏担当镌刻在他们身上,即“不错”,更“不辍”,奋进的当下,正需要他们用青年的臂膀翻开时代的篇章。
翻开青春理想这一章,主题是忠贞不渝。革命年代,我们英雄先烈正是在共产主义灯火的指引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去浇灌那片荒芜大地,以梦为马,探索中国未来。理想信念从不只是停留在口号和理论中,付诸实践才能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中行而不辍、履行致远。“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作为新时代基层青年,我们承载着党和人民殷殷期望,身挑起民族复兴的改革大梁,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基层工作,要将信念当成行动“航标”,在变幻莫测的环境里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永葆为民初心,时刻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浩然正气。
翻开拼搏担当这一章,主题是破晓而生。追逐理想的道路必定千难万险,改革创新的使命注定任重道远,新时代青年要有勇气在时代的惊涛骇浪里闯出一番天地,也要有底气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能够迎难而上。“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青年要利用青春这段时光,努力学习知识,克服本领恐慌,跟上时代“节拍”,在变数不定的发展中,破晓而生,踏浪前行。“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广大青年要将基层这片广阔天地当做自己施展抱负、挥动拳脚的舞台,敢啃“硬骨头”,勇做“带头人”,以拼搏书写青春芳华,以担当谱写命运赞歌。
翻开自信向上这一章,主题是丹心永固。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更是多次强调,要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不断壮大的精神食粮。基层青年要坚定文化自信,涵养自身,面对难题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淡定,也要在基层工作中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不同的文化输入之中能够善于明辨,在火花碰撞的潮流里能够厚植自信,通过文化的普适性来笃定真理唯一性。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广大青年要在航行路上劈波斩浪,坚定心中信仰、笃定文化自信、挑起使命担当,再创新时代更大荣光!
“匠心调制”乡村建设“文化味”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村落成国,符号成诗。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潜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正值乡村建设如火如荼阶段,基层干部在推动乡村建设时,当用心深挖“原料”,辅以“娴熟技艺”,为乡村建设“匠心调制”独特“文化味”。
取一瓢“青山绿水”,文火慢炖方能炖出“地道风情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统筹乡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根本理念。“绿水青山”不仅本身价值不凡,背后的文化符号也值得深挖。在推动乡村建设时,要用活村屋、水库、河流等资源,立足农旅融合,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如村屋、溪流就可仿照“小桥流水人家”“水村山郭酒旗风”来打造成独具一格的民宿、农家乐;借助水库、河流打造垂钓基地、滨江道时“粉饰得当”,也未尝不可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如此望得到绿水青山、闻得到鸟语花香、尝得到雨露星辰、读得出诗情画意,才能散发出“地道风情味”。同时,要注意“文火慢炖”,切忌因贪一时之功、图短期之利而大搞拆建,坚持循序渐进,保留“原味”,方能“炖出”悠长意味。
燃一缕“人文烟火”,低温烟熏方能熏出“醇厚乡愁味”。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使命。乡村“铸魂”最是讲究一个“熏”,以“低温熏制”缓慢积累“点滴之功”,熏陶出来的“乡愁味”才能回味绵长,令人神往。要大力保护传统乡音、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建设村史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墙等,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要注重培育乡土文化传播人才,以院坝会、读书会、宣传会、传统节日活动等为载体,大力宣讲历史名人典故、百年红色党史、本土文化渊源,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引导乡风文明、家风优良、民风淳朴,潜移默化间改善村民精神风貌,使乡村文明气息沁人心脾,真正让乡村成为让人来之不忘、忆之生愁的“世外桃源”。
浇一勺“特色热油”,大火翻炒方能炒出“鲜香创新味”。乡村建设如果停留在同质化,久而久之则会使人“食之生厌”,唯有将村域文化特色在发展中“融会贯通”,才能摩擦出“火花”。乡村建设如同烹饪佳肴,需要一勺“热油”来激发其内在的“鲜香味”。“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传统工艺就是最体现文化智慧和特色的“热油”。要深入挖掘手工、美食等地方文化特色,发掘培养精通刺绣、竹篾编织、木雕刻、美食制作等传统手工艺的“民间匠人”“巧手专家”,大胆地把乡村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按需配比”,“大火翻炒”为特色美食品牌、手工艺品牌,配套相应的产业链,从而打通乡村文化输出“绿色通道”。“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善于借助网红直播、抖音短视频、微博推广等方式宣传推广,让乡村文化产品“香味迸发”,走出家门、村门甚至国门。如此,乡村建设才能激发出诱人“鲜香创新味”。
@党员干部 文化的“前世今生”由你来守护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伴随人类社会演进而不断丰富,是国家和民族存在的证据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始终熔铸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党员干部当做文化“前世今生”的守护者,传承、发扬、创造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中华文化更光辉的未来。
守护文化的“前世”,“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内含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追根溯源和传承发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等,都是我们要坚定守护的“前世”,正是这些辉煌的过去造就了我们的“今生”,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文化得以繁荣兴盛的根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党员干部应当“登高山”“临深溪”,学“先王之遗言”,真正去体悟文化的“前世”,才能知晓我们的来处,知晓是什么造就我们的生活方式、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从而做到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点亮文化的“今生”,“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文化的进步是历史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源自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的传承发展,经过历史的淘漉、人民的选择、实践的检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从“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到“坚定信念、追求理想”,从“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到“根植人民,服务群众”,文化的“前世”与“今生”遥相呼应。党员干部应当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联通、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新创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从而丰富“今生”,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创造文化的“未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文化用前世的温暖呼应今生的明亮,让先人智慧、民族精神、文化自信,不仅鲜活于当下,也盛放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西方传统之外的哲学路径,提供了寻求人类文明更好未来的机会,是普惠人类整体的重要精神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党员干部要自觉坚守文化“本我”、开放面对“他者”,坚信中华文化在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固本开新,向世界、向未来传递中国文化的超越性关怀,传递“中国经验”和“中国价值”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感悟中华文明史背后的“任重”“道远”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继续推动中华文明研究行稳致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华文化浩瀚无穷、中华文明璀璨夺目,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从“中华文明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读懂背后的“任重”“道远”,奋楫争先、笃行实干,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于“中华文明史”中争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成为世界共有的宝贵财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国文明焕发“第二春”,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正在努力探索的方向。“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党员干部要提高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自觉肩负起文化宣传的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助力中华文明复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中华文明史”中勇当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疾风劲草。“没有历史,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未来。”从仰韶文化遗址到良渚古城遗址,从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从一灯如豆到满天星斗,一代代中国考古人面朝黄土、头顶炎阳,始终坚守在发掘工作第一线,在古与今的对话中认识历史、解码文明,详细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印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我们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员干部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先行者、宣传者、贯彻者,必须把文物和文化保护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必胜信心、敢于迎难而上,续写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新篇章。
服务有“度” 党员有“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作为新时代党员,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严峻形势,面对开启新征程的繁重任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为我们干事创业提供了思路,优美的诗词歌赋既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