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思想
碰撞
启迪
智慧
火花
思想的碰撞启迪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启迪智慧的火花 摘 要:为适应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科学高效的精品数学课堂,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准有效地集体备课势在必行。通过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进行评课分析,以展现集体备课的“魅力”。关键词: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集体备课;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人们发现有效地集体备课可以打破以往教师之间互相封闭、缺乏交流的状态,充分发挥集体与团队的作用,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下面通过分析对 A 和 B 两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交流研讨情况,以展现这种集体备课的成果。一、内容呈现,再现课堂 二、研讨剖析,整合优化(一)A 教师执教片段分析 当 A 教师提问“有没有其他办法解此方程”时,有学生回答“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6”教师追问“为什么可以乘以 6”,学生回答“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2”,教师进行引导并和学生共同表述“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不为 0 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师此时强调去分母的关键,并留下板书:方程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研讨指出,“方程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叙述不准确应该表述为“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同”字不能少。关于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研讨时,老师们提出质疑: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说成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2,是否合适?研讨指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准确的说应为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变形的依据可以表述为等式的基本性质 2。研讨同时指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强调,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这个数是可以为 0 的,同时乘以 0 等式仍然成立,虽然解方程时为了实现步骤可逆不能乘以 0,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区分,不要误导学生错误地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二)B 教师执教片段分析 研讨指出,以上分组讨论活动不够充分。研讨指出,分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要充分酝酿讨论问题,精心组建讨论小组,并对小组活动进行跟踪指导,否则就起不到分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应该起到的作用。(三)A 和 B 教师共性分析 有老师认为上午问题难度较大,不宜作为本节新课的内容。那么上述方程在本节课是否需要涉及呢?如果涉及那么如何讲解呢?研讨指出,是否设计这样的问题,需要综合学情,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主要的解题思路应该将其“化归”到本节课教学重点上,应采用 B 教师的处理方式,但是 A 教师的方式也要适当引导,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A 和 B 两位教师教学中都特别注重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步骤的强化。研讨指出,教师在强调一般步骤的同时,也要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明确,对于不同形式的方程,求解时不一定每一个步骤都要用到,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的顺序进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三、提炼总结,反思教学 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本节课是一节代数课,明线是“去分母”,暗线是“转化”。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讲究算理的分析和算法的选择,而且要注意“化归思想”的渗透。本节课只有第一步去分母是新的,是唯一重点。因此,本节课教师应该围绕为什么用这一招,怎样用这一招,用这一招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三个方面展开教学。突出主体,精讲精练。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从学生中选取素材。例如,在本节课复习引入时,完成可以交给学生而不是强制性的讲解。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一方面要注意严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详略得当。例如,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没有必要解每一道题时都把步骤强调一遍。内容互补,形式多样。教师的板书一方面要突出教学重点,要有指导性和示范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板书内容和课件内容的互补性,必要时要针对学情做好两手准备。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性,不仅可以采用师评价生,生评价生,也可以尝试让生評价师,使得学生获得别样的体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严谨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困惑,采用这种先安排教师执教,再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点与难点进行交流、探讨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能够更快、更准的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参与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学之路永远在路上,希望这种有效地、精准的集体备课方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参考文献 1马文兵.如何让集体备课的效益最大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69.2周惠勇.例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备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37-38.3张红基.关于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J.学周刊,2018(26):65-66.4郑贵成,程先国.学本视野下的备课与上课的现状审视J.课程教学研究,2018(08):48-54.作者简介 孙陈威(1987),男,安徽五河县人,蚌埠高新实验学校教师,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