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政研论文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和误区.docx
下载文档

ID:2084570

大小:11.36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政研 论文 城乡 统筹 发展 中的 问题 误区
政研论文:城乡统筹开展中的问题和误区 统筹城乡开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开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统筹城乡开展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开展,既要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又要把握好方向,防止走形变样。一些地方以统筹城乡为名,统农村的土地资源多,筹农村的公共效劳少;统城市的建设工程多,筹农村的民生工程少。这些做法背离了城乡一体开展的宗旨。从根本上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效劳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开展成果。   一、统筹城乡开展,在政策部署上,要把握好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城乡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问题。城乡统筹首先要在城乡公共效劳均等化上综合运筹。要统筹城乡根底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根底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平安、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村信息网络等根底设施建设。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开展,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根本公共效劳。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开展,做到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大致均等,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全面实行免费的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高中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稳固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和农民个人筹资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效劳网络,向农民提供平安价廉的根本医疗效劳,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全面实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使农民享有公共卫生效劳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扩大扶贫政策覆盖范围,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实现扶贫和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效劳机制,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近年来,无论是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增量,还是增幅,都是较高的。但财政支农资金比重总体上处于波动和下降状态,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不能光看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和增速,还要看比重和口径。2023年至2023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7%、9.3%、8.8%、8.4%、8.7%和9.8%,相对于农村人口规模和农民对公共效劳的庞大需求而言,财政在农村投的钱不算多,公共财政的阳光还没有真正做到普照农村。随着我国财力的增强,要更加自觉、更大幅度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完善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与补贴政策,全面提高财政对农村根底设施和根本公共效劳的保障水平,稳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财政总支出中“三农〞支出的内涵,强化法律约束,建立财政资金“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末将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抓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支农事权,完善转移支付方法,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支农体制。积极利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拓宽“三农〞投入来源渠道。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健全政府农业投资监督机制,发挥资金使用的综合效果。   第二,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城镇化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沉淀在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定居,并使之向市民转变,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我国农民工转移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明显。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他们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针对农民就业和转移政策,实际上过去3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政策基调就是消除离土的限制。因为在改革开放前,农民没有自由转移就业的权利,80年代乡镇企业开展起来了,促进了农民就地转移;90年代的政策基调是消除农民离乡的限制。90年代初农民工规模只有几百万人,1993年才不到2022万人,现在外出就业是1.5亿多人,90年代后政策有了根本性调整,消除了农民流动就业的限制。进入新世纪,我国政策基调正在向消除农民工在城镇定居限制的方向转变。这个方向符合亿万农民工的意愿,符合城镇化开展的客观规律。今年一号文件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要让一局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在城市落户。已经有13个省市区宣布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新的户口制度。但大局部省市区的户口制度改革是形式上的、外表的,没有给农村人口提供与城市人同等的享受公共效劳的权利。户籍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把户籍的登记与公共效劳的提供脱钩。不能只给有了户口的人提供公共效劳,将来的公共效劳提供要与居住直接结合在一起,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享受同等权利和待遇。农民工是最需要改善居住条件的社会群体,目前,大局部农民工集中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租房,居住条件恶劣。形成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供应体系和政策体系,是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要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当然,当前的重点是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做起。农民工真的要成为市民,首选的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他们在大城市打工,但最终希望在当地县城买房定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