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诗经小雅采薇
2023
诗经
小雅
意象
解读
天道酬勤
诗经小雅采薇中“薇〞的意象解读
摘 要:为了能够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落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综合多方面文献,考证分析得出“薇〞从采摘到使用都凝聚着我国古代饮食、祭祀、农业开展等诸多历史文化,同时也对加深诗歌情感的理解起到了辅助性作用。
关键词:采薇;采摘;饮食;祭祀;思乡
作者简介:毕娇娇〔1990-〕,女,汉族,陕西米脂人,硕士研究生,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语文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古及近代汉语、大学语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教学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3〕-23-0-03
采薇中的“薇〞在教材中解释为:“野菜名。〞①为此,学界多将“薇〞的存在与边疆战士联系起来,认为“薇〞是战士的“救荒野菜〞,甚至不惜大量时间去培植薇草[1]。显然,就文本而研究文本,势必会有主观臆测的色彩[2],且在教学中并不会帮助学生体味诗歌情感。为此,在这里我们将综合不同文献,重建植物“薇〞的文化语境,并分析“薇〞的文化意义。
一、“薇〞与饮食文化
说文解字:“菜也,似藿。〞说文解字注:“菜也,见毛传。似藿,谓似豆叶也。陆玑诗疏曰:‘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项安世曰:‘薇,今之野豌豆也,蜀人谓之大巢菜。按今四川人掐豌豆媆梢食之,谓之豌豆颠颠。古之采于山者,野生者也。释草云:‘垂水。薇之俗名耳,不当以生于水边释之。〞“薇〞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到三国时期为了祭祀而生官方培植。
仪礼·公食大夫礼:“铏芼、牛藿、羊苦、豕薇,皆有滑②。〞郑玄注:“藿,豆叶也。〞胡培翚正义:“此食礼用大牢,牛羊豕具,故别言之,牛那么用藿,羊那么用苦,豕那么用薇也。〞仪礼·士虞礼:“铏芼,用苦假设薇,有滑。夏用葵,冬用荁,有柶。〞仪礼·特牲馈食礼:“铏芼用苦假设薇,皆有滑。夏葵冬荁。〞“薇〞是祭祀牺牲中的佐料。
屈原楚辞·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索隐:“薇,蕨也。〞张衡南都赋:“其香草那么有薜荔蕙假设,薇芜荪苌。〞晋书·嵇康传:“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神养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孟郊长安羁旅:“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苏轼自普照游二庵:“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采薇〞象征隐逸者。
综之,“薇〞是一种常见可食野菜,非水边生,似藿,似豌豆,又称野豌豆;三国时期专门在官园中种植以供宗庙祭祀之用;古有四川人豌豆颠颠之食俗③;到后来,“采薇〞也是隐逸者的象征。
二、“薇〞与祭祀文化
在诗经中,直接言及采菜祭祀的诗歌有两首: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毛诗序:“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那么不失职矣。〞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毛诗序:“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那么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即薇、蘩、蘋等草确实用于祭祀活动中以作使牺牲柔滑的佐料。
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描写了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个以巫为职业的舞女。诗经·小雅·楚茨:“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描写了妇女在祭祀祖先的情景。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讲了一个男子对采葛、采萧、采艾女子的爱慕,毛诗传:“萧所以供祭祀〞。诗经·召南·采蘋又毛诗传:“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可见,诗经时代的女性需要参与祭祀活动。
又周易·第五十四卦:“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明·来知徳周易集注〔卷十一〕:“凡夫妇祭祀,承筐而采蘋蘩者,女之事也;刲羊而实鼎俎者,男之事也。今上与三皆阴爻,不成夫妇,那么不能供祭祀矣;无攸利者,人伦以废,后嗣以絶,有何攸利?〞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礼记·祭统曰:“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内外之官也;官备那么具备。〞周礼·天官·九嫔:“凡祭祀,赞玉齍,赞后荐彻豆笾。〞周礼·天官·冢宰:“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宫而濯摡,为齍盛。及祭之日,莅陈女宫之具,凡内羞之和物。〞春秋公羊传·哀公六年:“诸大夫皆在朝,陈乞曰:‘常之母,有鱼菽之祭,愿诸大夫之化〔过〕我也。诸大夫皆曰:‘诺。于是皆之陈乞之家,坐。〞可见,为使男女和谐,子嗣延绵,社稷永驻,女性参与祭祀,并与男性分工明确。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诗经时代,祭祀在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女性在祭祀活动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参与祭祀活动[3]足以说明,在农耕经济正式到来之前,擅于采摘的女性通过参与祭祀以祈人类自身的增殖繁衍和庄稼农作物的豐收[4]等活动,来彰显自己重要的社会地位。
三、起兴手法与祭祀文化
“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它也与我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有关。说文解字:“兴,起也。〞说文解字注:“起也。广韵曰:‘盛也,举也,善也。周礼·六诗曰比曰兴,兴者讬事于物。〞而有学者认为,许慎对“兴〞的解释失去了原意,从古文字“興〔兴〕〞来看,“像两人面对面协力抬物之形〞,“古文字中,凡含‘興之上部形符者,多与食、祭之事有关〞,它在祭祀中不仅是一种集体协力完成的动作行为,并进而表示“祭祀〞,也引申出带有集体施动语义特征的“作〞“起〞等义,如周礼·地官·舞狮吕氏春秋·制乐中的“兴舞〞“兴师〞之类,又由于以协力完成向神灵抬举盛放以进献牺牲的“兴〞器是整个祭祀活动的开始,故而又引申出“开始〞义[5]。论语·阳货篇:“诗,可以兴。〞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 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兴由最初众人合力的宗教文化活动扩展到侧重于说明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发生与发端,更引申到特指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的发端〞[6]。
对于诗经时代的先民来说,崇拜自然的他们,善于用典型的动植物、自然现象在祭祀等社会生活中表达情感,并在祭祀嘏辞、歌谣中形成“兴象〞“意象〞,如传统文学中的“香草美人〞等,反映了人类原始的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
四、诗歌中的“采薇〞意象
小雅·采薇前三章都是以“采薇〞起兴,后又加以“岁亦莫〔暮〕止〞“岁亦阳止〞“岁亦忧止〞,其中,结合夏历可推知,“阳〞在这里指“冬至〞④。因此,“莫〔暮〕〞“阳〞在诗中均有“年末〞义,与“忧〞在情感的表达上互为相通,冬至的到来,新一年的开始,游子与亲人彼此挂念,这种通过“对写法〞⑤来传达出的类似“想得家中夜深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是一种不分时空、不分种族的真挚情感。另外,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更加突出“薇〞是一个在出征、流放等文化语境中用以抒发思念等情感的意象。
诗歌中用“采薇〞来起兴,一是说明“采薇〞在诗经时代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场景,“薇〞的可食、祭祀等功用性,以及诗中表现手法和“岁〞“阳〞“莫〞等词语的使用,在诗中暗示时间的新旧更替、年末的传统祭祀;二是作者在思考战争中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来外显个体生命取“大我〞而舍“小我〞的价值光芒,使情感得以深化和升华。
因此,综合对“薇〞在词典义、文献使用情况、古代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解读,使我们重新认识到“薇〞是具体可食的野菜,是祭祀中的佐料,是以女性为主要劳动力的社会开展中采摘文化的象征,是对相思之情和报国之情的寄托,也同时使我们在教学中真正体会到个体生命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落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在教学中继承与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注释:
①解释来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5页。
②滑,古时指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在这里就用芼、苦、假设、薇等佐料,使菜肴柔滑。
③今天四川亦有吃豌豆颠的习俗。
④笔者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专门对“阳〞指“冬至〞作了详细解释。
⑤“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传统文学中一种写作手法。
参考文献:
[1]张崇琛.“薇〞与诗经中的“采薇诗〞[J].齐鲁学刊,2002〔04〕:62-65.
[2]李春青.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从古今诗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说开去[J].河北学刊,2004〔3〕:107-115.
[3]王政.诗经女子参祭与民间俗信中的女性祭祀禁忌[J].民族文学研究,2023〔4〕:156-163.
[4]彭燕.论诗经祭祀活动中女子的地位和作用[J].杜甫研究学刊,2023〔3〕:110-114.
[5]何长文.诗经“兴〞体的宗教审视[J].文学前沿,2002〔2〕:233-247.
[6]李梅梅.从文化到文学:诗经“兴〞原始义解读[J].鞍山师范学院学報,2022〔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