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XX县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新编.docx
下载文档

ID:2080500

大小:23.73KB

页数:1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城镇 新农村 建设 调查 思考 新编
XX县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思考 出处:国家统计局 最近,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就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赴XX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XX市在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摸索了一些紧密结合的好路子。实践成果显现,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变化就越大。在调研过程中深深感到,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协调开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紧密结合是社会开展的客观必然 1、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内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内容涵盖了开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气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开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根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开展实现科学合理规划,城乡差异得以缩小;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根底设施,包括清洁平安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医疗卫生体系及农业根底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根底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体系建设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气,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开展环境,社会主义新风气得以形成。 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表达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越高,其城镇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非农人口的比重就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的开展规律:兴旺国家的进程说明,当城镇化率到达20%以后,城镇化进展呈加快趋势,城镇化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当城镇化率超过70%后,其速度又趋减缓,最终稳定在80%至90%之间。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具体实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城镇化过程是农民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村富裕人口转移到城镇,直接减少农民,到达富裕农民的目的。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 二、三产业越兴旺,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开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从XX市实际看,202223年农民人均耕地0.7亩地,农民人均收入3915元,其中非农收入占80%以上,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充裕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因此,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新农村的开展,二者结合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打破,城乡开展必须统筹,实行一体化推进。因此,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紧密结合,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开展战略,犹如一对孪生弟兄,彼此之间没有主从之别,先后之分,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开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 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开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只有与城镇化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科学开展 近几年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不然,科学开展、协调开展、可持续开展都是一句空话。 通过调研剖析XX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典型,我们认为,要真正落实科学开展观,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根底。产业是新农村和城镇化开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根本条件。汉川马口镇1993年镇区20230万以上企业只有上十家,为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开展,马口镇依托352023工厂和当地民间纺织关联企业传统优势,积极开展城镇经济,通过三年努力,马口镇引进企业2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3亿多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到达56家,精纺装机总规模达85万锭,纺织工业产值、年销售收入分别到达37.6亿元和20多亿元。纺织产业迅猛开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城镇常住人口5.33万人、流动人口4万人,城镇化率到达52%,是1993年的2倍,吸纳农民工2.8万人(月均工资1200元,纺织企业年工资开支2亿元),还带动了建筑、运输、餐饮、金融、商贸等产业的开展。全镇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到达4000余家,其中大型超市、酒店、建材门店从业人员7359人。与此同时,城镇根底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也在产业带动下加速开展。2023年以来,全镇用于水、电、路、讯及文体、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总投资达2亿多元,镇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展到6.2平方公里。 XX县区汤池镇积极开展旅游业,引导周边农民围绕旅游业开展配套产业。近两年,农民投资兴建了300多家超市、餐饮、洗车、网吧、建材、 、美容等效劳业,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汤池镇常住人口由近2022人增加到5000多人,新增常住人口中60%是周边农民。去年汤池镇实现税收820万元,同比增加2023倍。 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都离不开产业的拓展、产业的调整、产业的提升、产业的延伸、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对接。离开产业这个二者结合的根底,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都无从谈起。 2、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展,突出超前性,体 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一是突出重点抓好城镇规划。XX县区XX县区规划重点抓详规覆盖率的提高,重新修编以后的XX县区详规率到达93%;XX县区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的原那么,在对县XX县区总体规划重新修编的同时,加强指导宣化、河口、新城、芳畈等重点镇完成了城镇开展规划;XX县区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带动力的要求,整体规划表达出以市区为龙头的“市区―城郊经济圈―中心集镇―小集镇〞的城镇圈放射层特点。二是突出重点搞好产业规划。XX县区对周边2023公里范围内的城关、伍洛等6个乡镇农业产业开展实行统一规划,规划后的产业实行功能互补,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三是突出重点搞好小集镇、中心村规划。农村小集镇和中心村(村庄集并点)是农村的新社区,也是未来城镇化的根底,各地按照表达特色,着眼长远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城乡统筹结合规划。上半年,全市已有200个重点村完成了详细的村庄规划。如XX县区重点村规划纳入全市统一编制,严禁在规划圈外乱搭乱建,农村耕地逐渐向大户集中,农民住宅逐渐向小集镇、中心村附近集中,对根底较差的村规划,由乡镇组织实施;XX县区针对农村有新房、无新村,居住分散的问题,在农村规划中,按推进城镇化要求,以政策、投入、根底设施优先配套建设为导向,引导社会公共资源向小集镇、中心村集中,吸引有建房意愿的农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靠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调查说明,规划管长远,规划是前提。只有规划科学、合理、周密、严谨,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目标才能实现。 3、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上下,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到达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今后要切实利用好“三大〞平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开展,促进农民向居民转化。一是利用好文化中心户创立平台,培养新型农民。XX县区大力开展创立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室160多个;XX县区今年文化中心户到达600多户。通过大力推广文化中心户模式,推动了农民健康活动的开展。二是利用好“十星农户〞创立平台,引领农民文明新风气。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立为载体,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如汉川福星村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对评出的“十星文明户〞实行重奖,农民的公共道德、遵纪守法、公共卫生意识不断提高,该村还组建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出人在福中等40多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和歌曲,每年义务为群众演出上百场,引导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情趣。三是利用好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农民技能。目前XX市外输农村劳动力总规模有20230多万人,年打工净收入达20230多亿元,打工农民已成为市场条件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重要力量,打工经济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各地利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加强了农民技能培训。今年前四个月,全市共培训农民2.7万多人,新增转移劳动力5万多人。 4、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中心村是新农村的未来,是小集镇的表达,是城镇化的根底。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循序渐进,稳步开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集镇,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结合点。一是构建村镇群。对地理位置连接紧密,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中心村镇,在根底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相向开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小城镇板块。对沿汉江、京广线、汉丹线、长荆铁路、316国道、12023国道、京珠高速和汉十高速等交通轴线的小城镇,以水陆大通道为纽带,推动沿线城镇串联式开展,大力开展城镇带。XX县区规划重点建设荷沙线城镇带,XX县区的芳畈―阳平―XX县区村镇线,XX县区的小河―XX县区―周巷集镇走廊,XX县区的“组团式〞城市开展路子,XX县区的“6+1〞的城镇建设,XX县区的城郊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他们都已具备了开展城镇带 的根底。二是开展一批产业规模镇。对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产业根底的城镇,加强以工业和商贸物流为重点,推动产业和人口上规模。把具有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的重点村镇建设成为一定区域的中心镇。全市5个国家级、9个省级和一批镇区人口过万人的重点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三是开发一批特色中心镇。挖掘特色资源,开展边界口子镇、旅游镇、大宗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生产加工镇。象汤池镇的温泉资源、王义贞镇的古银杏群落、小河镇的明清古建筑、宣化店镇的红色旅游等,都进行了必要的开发利用。经过前段的努力,目前,全市镇区人口过万人的建制镇开展到33个,其中,3万人口以上的镇到达6个(马口镇超过5万人);2万人口以上的镇到达7个,1万人口以上的镇到达20个。 运用试点带动的方式,促进了中心村社区功能不断提升。全市共有行政村2936个,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已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