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弘扬
特色
文化建设
文化
麻城
优秀
弘扬特色文化建设“文化麻城〞[优秀范文5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陇山职业中学党支部书记张涛
20
11、
12、2023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陇山职业中学党支部书记张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开展大繁荣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根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决定高度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根底性地位。“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整体战略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强国〞战略包含在国家整体战略之中,没有“文化强国〞战略不可能有完整的、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整体战略。因为,有了钱只能称作“富〞,只有在有钱的根底上又有了兴旺、丰富、先进的文化,才能说是“强〞了。现在,我们只是到达了初步的富,还没有到达强,建设富强国家这篇“大文章〞只做了一半,因此,需要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来完成“大文章〞的另一半。
一、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势在必行
现在,我们文化的状况(我这里说的是文化深层的状况),实在让人担忧。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文化传统研究得不深,更由于禁锢过久,面对西方强大的工业、武力,曾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一无是处,应该彻底抛弃,于是大口大口地吞食西方文化食品。但是,西方文化食品中,既有丰富的营养,也有过量的激素,食之过久,浸透了我们文化肌体的每个器官,造成了文化肌体的“亚健康〞。其主要表现是: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满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现在,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社会环境、心理问题,弥漫在各个领域的“三浮〞现象(急躁、浮夸、浮浅),无不与这种激素在文化肌体里发生作用有着密切关系。这种“亚健康〞的文化肌体,需要扶正祛邪,为此,必须下很大的力气,费很长的时间。
那么,当今世界上的情况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可以说。曾经给人类作出巨大奉献的西方文化已根本走到了尽头,它对解放人类思想、对推动科学技术开展、对社会进步的奉献和推动力、它的再生机能,都已经枯竭,再也无法给人类做出新的奉献。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各个民族和国家恢复被西方文化冲毁的自身传统,以多元文化交融代替一元独大。这一点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许多学者的共识。
2还有许多西方学者虽然在努力批判他们自己三百年来的文化传统,而且得出的结论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还是在“隔山唱歌〞,虽与中国有所照应,但并不真切,更没有联起手来。因此可以说,中国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促进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的丰富内容,其体系之完整、论述之细密、人性之饱满,为世所罕见。但由于以前我们曾妄自菲薄,毁坏过重,因而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内容不为国人和世界所知。今天,我们思考文化战略,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视野、自信的胸怀、创新的胆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虽然由于受历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难免有封建糟粕和迷信杂质,但其主体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内容适应人类社会开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等经典名言,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思想情操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
我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从不同方面来总结。孙中山先生曾经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个字来归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或许可供我们参考。他肯定了“忠孝〞的现代价值,认为扬弃了对君主、帝王的愚忠,仍不可没有尽忠之心,尤其要效忠人民。“孝〞道是我国的特长,“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象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244页。)在现时代,忠、孝的内涵有了适应于时代的变化,但忠、孝仍是国民重要的美德。“仁爱〞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孙先生号召国人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发扬光大。从长远的社会目标来看,儒家“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这对于天、地、人、物、我日益疏离和紧张的现代社会,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信义〞的继承同样重要,孙先生
3说,国家民族之间,工商业交易之际,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讲信义。没有信义,就没有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国格、人格、族格。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特别提扬“和平〞的价值。他指出:“中国更有一种极好的道德,是爱和平""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246-247页。)
我们认为,在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元素中,“仁爱〞的价值尤应予以深度的挖掘与阐发,“仁爱〞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长期以来在我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在今天尤其应当推广。同时,自启蒙运动以来,我国的“仁爱〞这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与西方“博爱〞的理念早已经处在沟通与对话的过程之中,并成为我国对世界的一种奉献了。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肯定世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没有凌驾在世界之上之外的造物主或上帝。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中国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彼此隔碍的,即打破了天道与性命之间的隔膜。中国文化是“一本相生〞的,其全部体系中有一个主要的中心,即以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强调教化,重视人文教育,但不与宗教相敌对,不与自然相对立,不与科学相对立。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不断消化、吸收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这一文化比较平易合理,平和而有理性,不至走向偏激与迷狂。和而不同、即凡即圣、动态平衡的中庸之道,具有深层的智慧,也是重要的中国元素。
目前,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人类困境,当代宗教、民族、阶级充满误会与紧张,在财产、权力、资源、信息的分配极不合理,贫富悬殊,往往出现紧张、对抗与冲突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可以为家国天下提供相处共存之道。西方的价值——以强力、功利、竞争横决天下为背景的近代西方的理念——自由、平等、理性、人权、法制等,与以天、地、人、物、我和谐相处的中国文化的理念——仁爱、忠孝、信义、和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4下等,实际上可以相互融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价值理念已超出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具有世界的、普遍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五千多年文明开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亦可以对现代西方文明起到互补的作用。我们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全面客观地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维护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特征,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开展规律
我们应该和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文化长期战略。这似乎既不是我一时能够答复的,就学界来说,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只想说,思考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生、开展、壮大以及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规律;必须对症下药,针对当前文化的状况和走势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文化的发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时,因为有了文化,人类才成为人类。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孟子说:“人之与禽兽也,几希。饱食暖衣而无教,那么近于禽兽。〞他所说的“教〞,就是教化、文化、人化——获得人之成为人的品质。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更悠久。从文化开展史来看,文字发生得较晚,即使最早的文献中有“口传历史〞的内容,但实际的文化历史要比这些记载还要早得多,因为更早的传说已经不可得知了。所以,后人所有对文化最终之源的追寻,都是猜测多于证据,永远成不了“信史〞。
文化的坚韧性决定了文化的长期性,而坚韧性那么来源于文化,也就是人类生活的方式、内容、习惯以及风俗,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部落、部族、民族)生产、生活、相处的根底和条件,因而必然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任何外部力量都对之无可奈何。虽然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必然有所丰富、变异、开展、衰落,但只要文化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相处的需要,特别是如果形成了人们的信仰和哲学,而这种信仰和哲学又已经浸透在其它种种文化形式之中,就不会被颠覆。在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中(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从未中断,原因就在于此。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只能在前代文化的根底上开展,绝不可能突然种植出或移栽来一种全新的文化,原因也在于此。文化的培育是个长久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原因还是在此。
四、学校教育是维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干
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样的,但其主干那么只有一个:教育。
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在蒙昧时期,教育只限于部落、部族中的生活训练或长辈的教导;出现家庭后,那么主要是父祖辈亲人的言传身教;一旦形成国家,一般都会出现学校性质的机构体系,对年轻人进行正规的系统教育。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学校几乎都是以传授道德、信仰以及书写、计算知识为主(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这一阶段教育内容和性质所做的概括),生产技能那么主要是由长辈进行“现场教学〞,手把手,口传心授;工业革命之后,传授知识和技能变为学校的主要职能,特别是在政教别离之后,西方学校不再主要承担培养伦理、信仰的职责,“纯知识〞、“纯技能〞成为其主要特征。
我国从1906年正式开始废除旧学,兴办“洋学堂〞,但是中国人从来重视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道德培养中的作用,所以在洋学堂里也讲究“德、智、体〞的培养,于是学校就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在西方社会,虽然学校不承担对学生进行德化教育,但是宗教和社区发挥着极其巨大的教化功能,再加上媒体、影视等工具,补充了学校的缺乏)。
学校对人进行教育具有系统、综合与形成独特环境的优势,所以虽然家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还是要“易子而教〞,把孩子送到私学(如村塾、家塾或学校)和公学去学习。
所谓“系统〞,即根据学生的年龄施以相应的教育,先重感性教育,渐重理性教育,由浅入深,自成体系。这一教育的核心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