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同源
共生
魏晋
经学
玄学
关系
同源共生:论魏晋经学与玄学的关系
() 魏晋经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七经〞为研究对象;玄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三玄〞为研究对象。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其思维方式也有区别。但是,从哲学内涵上考察,不仅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和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释,贯穿了儒道融合的内在理路,构成了与经学的理论联系;而且以“易〞为核心的思想交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本体、以“名教〞为核心的价值判断,也使玄学与经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哲学和思想上的同源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 魏晋;经学;玄学;同源共生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2)01-0164-09
经学与玄学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理论阐释的思维方式也不相同。因此,经学与玄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从早期陈寅恪、汤用彤到当代汤一介、余敦康、许杭生等学者的专著,以及方立天、张海燕、张永路等学者的论文都分别论述了这一问题。他们或研究从经学到玄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或探求经学与玄学内容的联结点,或揭示魏晋玄学儒道融合的思想特质等。概括而言,均认为“天人关系〞和“名教自然〞是经学与玄学的根本联结点,儒道融合是玄学的根本特点。①然而,玄学联结儒道的内在理路是什么?经学与玄学的思想交集点究竟落实在哪儿?学界似乎并没有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也就是说,经学与玄学的关系仍然是一个还有待于深入开掘的学术命题。
从哲学内涵上考察,经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七经〞为研究对象;玄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三玄〞为研究对象。不仅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以及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释,贯穿了儒道融合的内在理路,构成了与经学的理论联系;而且以“易〞为核心的思想交集、以“道〞为核心的本体哲学、以“名教〞为核心的价值判断,也使玄学与经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哲学和思想上的同源共生的关系。
一、玄学:联结儒道的内在理路
道家以自然为核心,儒家以名教为核心,二者形成了思想上的矛盾。学界的共识是:魏晋玄学竭力调和儒家名教与道家自然的思想矛盾,援道入儒、儒道合一是魏晋玄学根本的思想倾向。这一结论自然符合玄学理论的本质属性。但是,玄学联结儒道的内在理路在哪里?学界并未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玄学主要通过对道家的本体哲学和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释,贯穿了儒道融合的内在理路,完成了援道入儒的思想建构。
(一)对道家本体哲学的解构性阐释。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都是以本体哲学为逻辑起点,以抽象思辨为思维形式,二者理论形态具有近似性。然而玄学的本体论与道家的本体论有着本质的区别。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的解构性阐释,完成了儒道的接榫。
老庄以“道〞为哲学本体,探究宇宙万物的生本钱原;以“无〞“有〞为现象存在,探究与“道〞的内在关系。在老子哲学中,“道〞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本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道,先天地而生,是宇宙万物的生本钱原;无形无名,“返化终始〞,“无所不至〞(1),“通行天地〞,“无所不包〞(2),运动轨迹呈圆环状态,具有永恒性、周遍性。作为本体性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道,是一种绝对的终极存在,不可言之名之。然而,因“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藉“无〞可以观始物之妙,藉“有〞可以观终物之本。“无〞与“有〞都是以道为本体的现象存在。庄子继承老子“道〞既是现象存在的本体又是宇宙生本钱原的哲学观,特别突出“道〞周遍一切、超越时空、不可为理性判断所认知的特点:“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天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无所不在〞(知北游),具有周遍性与无限性;“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具有永恒性与绝对性;因此,“大道不称〞(齐物论),“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知北游),具有神秘性与抽象性。可见以本体之“道〞为逻辑起点,由形下之现象而向形上之本体抽象,是老庄哲学理论形态的根本特点。
王弼、何晏以“无〞为哲学本体,探究宇宙万物的生本钱原;以“有〞为现象存在,探究“有〞“无〞的关系。王、何二人论学宗旨相同,以无为本是其本体哲学的逻辑起点。晋书·王衍传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3)王、何从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的哲学理念出发,抽去道家以“道〞为体的本体论,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又表现出与老庄哲学理论内涵的不同。无论是老庄哲学抑或魏晋玄学,“有〞“无〞都是相互依存的一对根本范畴。所不同的是,道家之“无〞仍然是现象存在,玄学之“无〞那么是哲学本体。何晏道论曰:“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4)王弼亦曰:“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注第四十章)“有〞是现象存在,“无〞为哲学本体,一切“有〞都是以“无〞为本体。因此在魏晋玄学中,“无〞与“道〞是同一级次的范畴,异名而同质,故何晏無名论曰:“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道论又曰:“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那么道之全焉。〞(5)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既是“道〞的本质属性,也是“无〞的本质属性。玄学之本末、体用等等,都是以有、无的关系为逻辑起点而推演生发。可见,以本体之“无〞为逻辑起点,凸显形下之现象与形上本体的共生关系,使何、王玄学与老庄哲学的理论内涵不尽相同。此后,虽然出现了裴頠崇有论、郭象独化论、张湛至虚论,对宇宙万物本体的追寻各有不同,但是以本体哲学为逻辑起点,由形下而抽象形上的逻辑思辨,那么使魏晋玄学又与道家哲学表现出近似的理论形态。
然而,王弼认为,圣人“体无〞,老子尚“有〞;老子所说的“无〞,只是补充圣人之说的缺乏。王弼传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缺乏。〞(6)此那么材料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所谓“体无〞,即是以无为本体,以“体无〞作为儒家圣人的思想核心,强调儒道在本体论上的一致性;第二,抽去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本体论,凸显现象存在之“有〞与恒言本体之“无〞的本质联系,强调儒道在现象论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