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小课本大宣传.docx
下载文档

ID:2071098

大小:22.35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课本 宣传
小课本大宣传   摘 要:教科书作为人类文明精华的重要承载物,由于它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培养一代新人、开启民众智慧,宣传方针政策、促进社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根据地时期的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教科书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即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一刻都没有放松过教科书建设。根据地那小小的教科书,在全面“宣传党的政策、确立党的形象〞,号召民众“服从抗战需求、强化抗战意识〞,“扭转城市化倾向、效劳农村生产〞等方面,发挥了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共产党;根据地;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23)05-0005-07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我国进入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时期。这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国民党领导的国统区以及日伪占领区三种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在目前的中国甚至在全世界还找不到任何一个政权能像今天边区政府这样,用它的经费的25%以上的钱来从事教育事业。〞但是,尽管是25%的经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在总经费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教育如何在紧迫的民族危机面前发挥最大最重要的作用,仍然是一个急迫的任务。因为在根据地共产党领导看来,旧式教育,即传统的教育形式,“是脱离人民的,因此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和政府对之也就不发生多大兴趣〞。而所谓的“新式教育〞,即1902年以来实施的新学制,是“资本主义高度开展国家的产物,不合于中国的需要〞;是“资产阶级统治者的产物,不合于中国民主根据地的需要〞;是“和平时期的产物,不合于抗日战争的需要〞;是“大城市的产物,不合于农村的需要〞,“我们是在中国,在民主根据地,在战时,在农村,抄袭这套制度课程方法,就毫无出路。〞  这迫使抗日民主根据地政府探寻一条新的路径。事实上,早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发表宣言号召全民抗战。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一文中,提出实施“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方法,一改废弃〞。8月25日,中共中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第八项规定“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这是根据地实行抗战教育的总政策,也是根据地政府确定的新的教育方向,它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新旧两种教育的开展方向截然不同。  因此,根据地政府在实施中小学教育、设置课程体系、编写教科书等方面都突出表达了新方向新需求,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一、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创办新的办学形式    抗战时期,贫瘠的社会环境以及紧迫的民族矛盾迫使根据地政府对学校教育及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战争的需要为尺子对学校课程进行裁剪。而抗战的最强烈的需求是:扫除文盲、培养干部。这便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学校课程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  然而根据地经济文化非常落后,仅陕甘宁边区文盲就达90%以上。加上战时的混乱局面,要这些文盲群众都脱离生产去学习,事实上绝不可能。且限于自然环境(地广人稀,山地占全面积80%以上,村庄狭小分散,不易集中学习)和农业工业生产的落后(影响到劳动力的过度消费,不独成人青年要整天参加生产,就是学龄儿童也要从事砍樵事杂等劳动),使群众缺乏学习时间和时机,能整年进学校读书的那是极少数。这种状况下,国统区的学制系统和课程体系无法也不宜照搬过来。因此,面对边区的特殊情况,根据地政府对旧式国统区百科全书的课程框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剪,力求建立一套适合根据地边区的课程体系。  扫除文盲的任务主要由初等教育承担。初等教育课程以抗战为中心,以扫除文盲为任务,教学科目以国语、政治常识、自然常识、算术、体育为主体。1941年2月,边区教育厅修正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规定:小学为进行政治教育而设政治课程;语文教育设国语课程;科学教育设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等课程;艺术教育设美术、音乐课程;劳动教育设劳作课程;健康教育设体育、卫生课程。初小应将政治、自然、历史、地理、卫生课程合并为常识课。所以当时初小规定设置六门课程——国语、算术、常识、美术、音乐、体育;高小设置十门课程即国语、算术、政治、自然、卫生、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  而培养干部的任务那么主要由中等和高等教育承担。与初等教育相比,根据地的中等教育开展更为艰难。1937年以前,在延安仅有一所省立第四中学。1937年初,在延安成立了鲁迅师范,1938年建立了边区中学。1940年以后,中等学校由3所增至7所。中学阶段学制因地制宜灵活设置。1940年,学制改定为“二·二〞制,即初师和初中、高师和高中均修业二年。1942年改为“三·二〞制,把初师与初中学制各延长一年,高师和高中仍是二年,从此根本稳定下来。以后又把初中三年分为两段,前两年为一段,后一年为一段。前一段期满后,即可调出工作,未调出者第三年仍留校学习。在抗战初期,中等学校的任务虽未明确规定,但主体上偏向于干部教育。中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模仿高级干部学校,重政治教育,轻文化教育。比方鲁迅师范的政治课采用抗日统一战线指南、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作课文;军事课教授普通军事知识、技术训练和游击战术;自然常识课以防空、防毒和日常生活常识为主;国文课多项选择用有关民族思想的内容;地理科主要配合抗战和军事进行有关地理知识教育;中国历史课重点讲革命史和近代史;社会科学授予学生社会开展史、中国革命问题和辩证法等内容。1940年以后,提出中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员及新知识分子。延安整风以后,明确规定中等学校担负“提高现任干部和培养未来干部〞的双重任务。1944年5月,中国共产党西北局宣传部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在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拟定了中等学校新课程,其中规定边区各中学师范三年(六学期)的课程工程及各科主要内容,规定开设“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数学〞、“史地〞、“自然〞、“生产知识〞、“医药知识〞八门课程。对过去中等教育繁杂的课程体系作出了精简,课程的设置考虑边区的实际情况,减轻了与战争与实际关系不大的课程负担。  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同时,根据地政府规定学习期限应尽可能地缩短,以多设学校,多收学生,使广阔群众都普遍地有受教育的时机为原那么。为了适应群众生活的需要,吸收更多的学生接受教育,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办学形式。如延安市、延安县的小学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在村里设有村学,在村学的协助之下有冬学、夜学、识字组等多种形式。延安的办学经验在边区得到了推广,边区政府采取小学阶段民办公助的方针,提倡人民自办小学,政府在物质上给予支持,在方针上加以指导。而在实际的课程实施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