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舍身
尸骸
图片
千年
误读
舍身崖下尸骸图片_千年误读舍身崖
在禅宗历史上,黄梅县东山是个神圣之所,诞生于此的“东山法门〞,改写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和格局,东山上的五祖寺也因之被称为“禅宗祖庭〞。 东山白莲峰上,有一处舍身崖。这里危石高峻,云烟翻涌,让人一见心惊。据说,常有人在这里飞身跳崖:有的是舍身求法,有的是想不开……
记得1984年秋天,笔者第一次爬上高高的东山,听着舍身崖的传说,真有说不出的惊叹,觉得那些不惜生命的人,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了结生命的地方〞,也就成了舍身崖在我记忆中的刻板。
其实,在名山大川中,舍身崖并不鲜见。各地的舍身崖有着不同的传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总免不了与死亡瓜葛。因此,舍身崖往往成为自杀率很高的地方,常常关联着死亡和悲情。
日前,偶翻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不觉惊出一身冷汗:千年以来,舍身崖或许根本就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含义。
“舍身〞一词,有着多种含义,最主要的解释大约有两个:一是,信徒为宣扬佛法或者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六朝时此风最盛,历史记载中还经常出现皇帝“舍身〞事佛的故事。
“舍身〞的第二个解释是牺牲自己。本指佛教徒牺牲肉体,彰显大慈大悲精神。后来也常用于为国家、人民和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
“舍身崖〞,大多出现在险峻的风景区,更常与宗教道场联系在一起。与宗教关联的“舍身〞,有着特别的含义,其实与“舍身法〞有关。
有关宗教典籍记载:
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净,铸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断攀缘,窈窈冥冥,凝净心虚,那么几泊恬乎,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假设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应如是,此是作法。
舍身之法者,即假想身横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这些解释“舍身法〞的文字,说得很玄奥,人们也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已不大被人关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舍身法〞本是宗教一种修习的禅法,决不是简单的舍命。
印顺法师认为,“舍身法〞可能是遗弃小我的修法。“铸想玄寂〞“心性寂定〞“凝净心虚〞,是设想一种虚无杳冥的安心境界。“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是修到身超象外、真我独存。初修时,从“假想身横看〞下手,是假想自己从身体中“超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山法门〞中就有专门的“舍身法〞禅修之法。宗教典籍中,就记载着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舍身法〞的修习方法:
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宽放身心,尽空际远看一字。
证后,坐时状假设旷野泽中,迥处独一高山,山上露地坐。四顾远看,无有边畔。坐时满世界,宽放身心,住佛境界。清净法身无有边畔,其状亦如是。
突然记起,26年前第一次看到的东山舍身崖,与上面这段文字描述的场景竟是如此惊人的一致。可见,东山的舍身崖,本是入道安心之处,是修习禅法之所,大家在这里追求的,本是一种禅境。在真正的舍身崖上,该舍弃的不是珍贵的生命,而是心里的杂念。
让人遗憾的是,如此一处超然的道场,经历千百年之后,竟然演变成充满悲情的场所。这样的误读,不知误了多少生命,酿成多少悲剧。
生活中,类似舍身崖之类的误读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总是因为人们看待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甚至是对本义的根本性误读。可叹的是,有些误读竟然让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诱惑和压力。有的人选择逃避,极端悲观者选择自杀来了结生命。他们的选择,其实也是对挫折和磨难的一种误读。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先生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个漫长的过程。挫折是人生必要的经历,也是成熟的阶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该放弃的,是对挫折的放大和功名利禄的“执一〞;不能轻易放弃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即使千百年来充满悲情的舍身崖,原本也不赞赏我们舍弃生命。因为,生命的舍弃与否,本来就和成佛关系不大。在舍身崖上最重要的是,能否做到“身超象外〞“真我独存〞。否那么,任何形式的举动,不仅不是悲壮和伟大,反而是一种痴妄和不智。
许多时候,对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理解,换一种姿态去选择。因为,即使是对于“常识〞,我们也可能完全误读。给“误读〞一点纠正的时间,是我们对生活和自己的宽容。
摘自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