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汉水文化与襄阳人文风俗的渊源范文.docx
下载文档

ID:2064410

大小:29.51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汉水 文化 襄阳 人文 风俗 渊源 范文
天道酬勤 汉水文化与襄阳人文风俗的渊源 翻开文本图片集 “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汉代以降,武为群雄逐鹿的争雄之地,文为名士荟萃的登临之所,襄阳城2800多年的历史中,群星璀璨,气象万千,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共同构成了传奇襄阳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华夏文明从水文明开始。汉水流域越来越多的古人类化石证明,汉水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汉水流域位于我国南北交汇区,“亚圣〞孟子曾把“江淮河汉〞四大水系并提,对汉水在南北文化交汇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襄阳地处汉水中游,汉水在其境内逶迤195公里,湖北省“文化襄阳〞开展战略,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积淀大放异彩。可以说,“文化襄阳〞是以汉水文化为载体,以人文景观、地域风俗为依托打造的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城。 汉水,又称汉江,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上的一条“黄金水道〞。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尧舜禹到夏商周时期,汉水流域成为会聚南北、东西文化的大熔炉,冶铸出了魅力无穷的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诸侯国都将目光聚焦到汉水流域,当年楚国政治中心所在地域即为汉水中下游河段。战国时代,楚国经济文化兴旺,汉水像一道护城河环绕其北面至东面,故楚人有“汉水以为池〔护城河〕〞之说。汉水在楚文化、中原文化乃至整个汉文化的开展中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襄阳地处汉水中游,水陆交通非常便利,四面八方的人流和货物会聚在这里,为襄阳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襄阳也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地。在这里,襄阳接受了外来文化,集百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成为整个汉水文化的一个缩影。“文化襄阳〞是襄阳城市建设的生命和灵魂,弘扬和宣传汉水文化是襄阳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文景观因水而生 历史上最早的堤防——老龙堤 老龙堤号称十里长堤,襄阳府志记载:“老龙堤,起万山东麓。〔东〕曰长门堤,起城西土门,绕城北,迄长门。〞历史悠久的老龙堤,一直护佑着襄阳古城。中国水利史稿中说:“汉水襄阳大堤〔即今老龙堤〕始建于汉〔朝〕。〞它是襄阳地区历史上最早的汉江堤防。但它名为堤防实为堤埂,一遇汉水暴涨,堤防便被冲荡殆尽。三国曹魏景元四年〔263年〕,时任襄阳太守胡烈曾因河堤决口而重新修筑,重修后的堤防自万山至夫人城,长约10里。 关于老龙堤名称的来历,清代王万芳在其修撰的襄阳府志中写道:“老龙堤,襄阳护城堤也。城犹汉魏时旧址。堤以老龙为名,然堤之名由来已久矣。〞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洪水由保康、谷城奔腾而出,襄河不能畅泄,老龙堤在水位71.50米时溃口18处,洪水居高临下奔腾宣泄,造成平地水深丈余。襄阳环城皆水。樊城水势高出城垣,街市顿成泽国。竹条、张湾、东津等镇,均被淹没。沿江百里汪洋浩荡,房屋、器具漂没一空,人畜被淹死者无法计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汉江堤防建设,经过逐年筑修加固,抛石护脚,使老龙堤日益稳固。目前,老龙堤已能抗御汉江历史上出现过的有水文记载的最大洪水〔即民国二十四年七月洪水〕,它正为保障身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民生命财产平安发挥着巨大作用。 城外曾经的湖泊——檀溪湖 三国演义里“马跃檀溪〞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今日檀溪“为何有其名而无其水〞,人们却知之甚少。明朝万历以前,襄阳西门外有一个阔有数里,其波甚急的较小湖泊,名曰“檀溪湖〞,与汉江相通。“迥风动,水生涟漪〞,常有渔民驾轻舟在湖中捕鱼。 据湖北通志记载:“檀溪湖在〔襄阳〕县西六里,延四里,袤二里,雨那么泥,为行者患。〞“湖形假设仰釜,缺其南,以受田家等九冲之水;缺其西北,以受七里山等十八冲之水,盖雨集假设成河焉。〞每年汛期,城西南诸山之水皆聚集湖中,致使檀溪汪洋一片,湖周围数百亩良田均被淹没,不能垦种。从南漳、卧龙一带进城的人,只能沿万山、真武山的山间小路行走,稍不小心,就会失足跌入湖中。 明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冯假设愚目睹檀溪湖水为害,甚感不安,就亲自率领襄阳、南漳百姓沿西南山脚修堤,堤长七百丈,高一丈五尺。堤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九月破土开工,次年三月告竣。檀溪湖长堤修成后,城西南诸山之水皆流入襄渠而排入汉江。这样一来,檀溪湖长堤就隔断了山间溪水,而此前由于汉朝、唐朝和明朝相继在夫人城至万山修筑老龙堤,又截断了檀溪湖的重要水源——汉江,檀溪湖就失去了补给水源。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不断在檀溪湖围垦种植,使水面逐渐缩小。现在,檀溪一带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新型的城区正在这里形成。 华夏第一城池——襄阳护城河 襄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城池历史悠久。据考证,襄阳古城池始建于汉朝,宋改建为砖城。现在保存下来的大局部是明清时期的墙体。城墙的周长到达7.3公里,平均高 8 米,宽5~15 米。古城共有六座城门,据陈锷襄阳府志载:“东门曰‘阳春’,东长曰‘震华’,南曰‘文昌’,西曰‘西成’,大北曰‘拱宸’,小北曰‘临汉’。〞护城河北段是利用天然屏障的汉江,其余三面为人工开掘。其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约180米,据考证,这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襄阳古城也充分彰显了水在城池建设中的科学理念。人们把汉水引入城池体系,古城北面以汉江为池,东西南三面均是护城河,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如今历经沧桑的古城墙气定神闲,墙上顽强的树木生机盎然,宽阔的护城河温柔娴静。城在山中,水在城里,既有宁静之意,又有动态之美。 宁静背后的古老与沧桑——汉水码头与会馆 襄阳古属荆楚,东依大别山,西靠大巴山,驿道北通京洛,汉水南抵江湖,素有“南船北马〞之称。襄阳城外的大、小北门、官厅等古渡口乃襄阳之咽喉,北聚川北、陕南、豫西南之舟,南汇江湖、湘沅之船,商埠码头,水陆联运,自古就有“一口锁方城〞之说。汉江两岸的开展,起初主要依靠汉水的水运,所以产生了许多水码头。襄阳自古为繁华的商业城,5公里的江岸就有20余座水运码头。最有名的要数襄阳小北门码头,它是现存最大的一座码头,建造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位于汉江南岸,隔江与樊城公馆门码头相望。 史载自古襄阳“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足可以看出商业的繁荣。到了明清时期,襄阳的商业更是“商贾联墙,列肆殷盛,客至如林〞。晚清时期,襄阳两镇是鄂、豫、川、陕交界区域农副产品集散地和京、津、沪、杭、粤、桂、湘、赣等地日用百货、绸缎、布匹、茶叶的中转站,外来商人在襄阳经营商业及从事手工业者甚多。繁华的商贸活动,让襄阳因此而获得了商业古城和鄂、豫、川、陕商业文化中心的地位。 商人们需要一个沟通聚会的会馆,船帮们也需要一个相互联络的场子,于是各种会馆应运而生,形成了独特的“会馆文化〞和“会馆经济〞现象。汉水中游的樊城,地理位置优越,全国11省和有些行帮相继在这里建起21座会馆,如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抚州会馆等,其中山陕会馆位于襄阳市二中院内,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始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新建了祭祀天、地、水的三官庙。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了山门和戏楼。山陕会馆是历史上的樊城作为繁华商埠的缩影,也是表达樊城特点的重要历史遗存。 集山水精华——人杰地灵 襄阳不仅诞生和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本籍名人,而且还吸引了众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佛学家、文学家、大诗人来此隐居、求学、著书、传道。如著名辞赋家宋玉,更始帝刘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雄才大概的诸葛亮,“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五言律诗的开拓者杜审言以及其孙子“诗圣〞杜甫,一代名相张柬之,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以及张继、皮日休等,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著名佛学家释道安;还有参与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刘公,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早期在襄阳闹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谢远定、吴德峰、黄火青,等等。他们的文治武功、理论建树、文采风流虽各有千秋,却同样大放异彩,对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对推进人类文明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 地域风俗因水而兴 襄阳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而独特,秦巴山脉从这里蜿蜒西去,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这一方土地山川灵秀、景色壮美。保康的九路寨奇景、南漳的七彩瀑布、谷城的薤山云海、襄州的鹿门松涛、宜城的汉江旭日、枣阳和老河口雄浑的鄂北岗地风光,都让人目不暇接、神思飞扬。市区内号称“武当第一山〞的真武山、历史名山岘山、“中原第一洞〞九天娘娘洞等自然景观,无不奇绝秀美,令人叹为观止。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楚文王始迁都城鄢郢的所在地、楚人卞和的故里以及和氏璧的产地,也是战国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的隐居讲学地、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故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荆楚文化厚实的文化背景也显示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形成了独特的楚人文化风俗,如源于楚国的舞龙、舞狮、划旱船、司老爷查街等民间舞蹈,襄阳腔〔京剧二黄腔的母体〕、襄阳花鼓戏等戏剧,牵钩之戏〔拔河〕、坠子书等曲艺,正月二十一的穿天节、五月端午的划龙舟等节俗,也反映出襄阳地区民众群体社会生活的文化意识、文化心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之乡,以诸葛亮等名人为主要角色的传说故事以及道教音乐、汉水磨调、汉江民歌、口丝弦、沮水巫音等民间音乐,襄阳土漆工艺“襄样〞、老河口的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薅草锣鼓、端公舞、老背少、滚灯舞等民间舞蹈,也反映出襄阳地域文化的特色。 文化特色因水而美 襄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具有南北过渡性特征,使得襄阳文化的总体特征呈现出融合性、开放性、包容性、中和性等特点,具有“兼顾东西南北,融合传统现代〞的特色。 朝气中有暮气 襄阳境内的南漳、保康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深深浸润在这片土地上。襄阳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含有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髓,这就是襄阳文化中的朝气。但襄阳地处中国之“中〞,得自然条件的便利,土地肥沃、水量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耕文明兴旺,只要不是灾年,靠勤劳之手,人们总能维持温饱。因此,在襄阳这块土地上,鲜有冒险之举,“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起义事迹鲜有发生,人们缺乏“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霸气与决绝之气,善守中庸,“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襄阳文化中的暮气。朝气与暮气奇特地糅合在一起,这也是襄阳文化的奇妙之处。 大智中有市侩 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之乡,曾经养育和孕育过一批富有智慧的传奇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千古名相、智慧之神诸葛亮了,他的隆中对改写了一个时代、创造了一段历史,堪称中国的筹划鼻祖、谋略大师。而与其相关,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的故事有32回发生在襄阳。与诸葛亮的“客居〞不同,与襄阳有关的另一历史名人汉光武帝刘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襄阳人, 他开创了大汉王朝“光武中兴〞的盛世,是东汉王朝的创始人。受他们思想和智慧的熏陶,襄阳文化中自然含有智慧的灵气和光辉,襄阳人为人处世显得颇有大智,于无为处有为,于不争处有争,有时看似木讷,却深含一种大智慧。另一方面,襄阳文化中与生俱来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凡事注重眼前,多少有些急功近利,爱斤斤计较,又显得有些市侩气。但这种市侩气既不让人心生敬畏,也不让人生厌。 多元中有主流 如前所述,襄阳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交汇之地,因而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深受现代文明洗礼。在襄阳文化中,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既有儒家文化,又有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各有自己的阵地,又互不相扰,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从时代文化的角度看,既有2000多年前的薅草锣鼓、端公舞、汉江民歌、沮水巫音,又有流传几百年的襄阳花鼓戏、坠子曲艺,还有当代都市歌舞剧。但在当代襄阳,最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当代新文化有着较广泛的群众根底,也是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根本文化生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群众性。纵贯古今、兼容百家、多元中有主流,就是襄阳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现。 文化襄阳因水交融 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这样评价襄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