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老漂族
朋友圈
随迁
城市
社会
网络
构建
模式
研究
罗恩立
城市观察 2023年第1期Urban Insight,No.1,2023“老漂族”的新朋友圈:随迁老人的城市社会网络构建模式研究 罗恩立梅士伟吴可锐吴一凡金天摘要:我国人口迁徙和人口老龄化催生了“老漂族”这一特殊流动群体。在扎根理论基础上,利用NVivo 12 Plus软件,基于28份随迁老人深度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从不同地区随迁老人的城市社会网络现状出发,以网络构成类型为支撑,比较分析随迁老人城市社会网络的构建模式和路径。研究发现,随迁老人社会网络构建呈现出“芦苇型”“苔藓型”“劳燕型”“灵鸟型”等模式,构建路径包括基于关系秩序回归的微环境影响情感型网络、依托社区邻里的社交型网络、场域包容作用的政策保障工具型网络。被动回家或主动留下的选择背后均折射出随迁老人重“圈子”、想融入又缺乏网络构建支持机制及经济约束。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包括覆盖“老漂族”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本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社区积极开展“老漂族”适应性项目等。关键词:随迁老人;社会网络;社会融入;网络构建模式;构建路径【中图分类号】C913.6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3.01.011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加速、老龄化社会来临,“老漂族”已成为常态化的社会人口现象。参考学术界的已有成果1,本研究的“老漂族”是指那些为满足支持儿女、照顾孙辈或个人养老的需要,离开户籍登记地来到子女定居城市生活的老年群体。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 显示,我国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约占全国总流动人口2.47亿的7.2%。“老漂族”人口数量增长,但迁入地社会网络构建渠道未够通畅,使得我国流动人口服务和城市社会治理面临挑战。在国家层面,养老服务的“放管服”改革要求政府投入精准化;在社会层面,这一群体的诉求日益受到关注;在家庭层面,其城市生存状态对子女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119就业质量可能产生影响;在个人层面,随迁老人面临着原有社会网络断裂、新社会关系尚未建立的困境,这关乎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上海、苏州等城市进行资料搜集,通过掌握这些城市“老漂族”社会网络构建现状,聚焦随迁老人需求和融入程度,比较研究其城市社会网络构建的不同模式及路径,以期促进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助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一、文献述评(一)社会网络相关研究社会网络理论研究既定的社会行动者(包括社会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所形成的一系列关系和纽带,将社会网络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网络既会连接起没有纽带关系的行动者,也会将行动者划分到不同的关系网络。格兰诺维特(Mark S.Granovetter)认为个人社会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网络,弱关系更能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因而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在社会网络中,要获得新信息、新观念等,弱关系往往比强关系更能发挥较大的作用2。林南认为社会资源嵌入个人的社会网络中并通过个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所获得3。詹姆斯 科尔曼(James S.Coleman)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它存在于社会网络之中,其规模和异质性影响社会资本回报4。国内学者发现,强关系在经济转型期依然发挥重要作用。行动越能嵌入与目的相关的网络,行动者则越能借助社会网络实现目标5-6。费孝通基于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人际关系网络,描述了由个体作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表现亲疏的社会关系网络格局“差序格局”7。黄光国提出情感型、混合型、工具型三种遵循需求、人情、公平法则的“人情面子”网络模式8。基于此,本研究关注“老漂族”以随迁家庭为基础的关系网络发展状况,期待理解这一群体在随迁城市构建社会网络的情况。(二)“老漂族”内部网络发展研究社会交往关系方面,“老漂族”适应城市的过程也是其适应新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年纪大”且“另起炉灶”是影响其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城市生活的两大因素9。随迁老人来到陌生城市,逐步脱离原有社交网络,新社区交往多流于表面,相互了解较少10。相应地,人际关系疏离且信任度较低,生活方式隔离度高11。代际情感支持方面,流动性社交圈层结构往往以“己”为中心12,根据关系远近来构建,一般与家庭成员的沟通最为频繁。老人的生活重心主要是子女、孙辈和少数熟悉的人13。“老漂族”随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子女工作、生活和以后发展。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与工作压力影响子女与随迁老人的交往互动,容易使他们产生新的情感隔阂14。他们将大“老漂族”的新朋友圈:随迁老人的城市社会网络构建模式研究城市社会120城市观察 2023年第1期Urban Insight,No.1,2023多数时间用于照顾孩子或孙辈,减弱了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的主动性15。刘钰曦等人认为,配偶、子女未能给予老年人以关爱和经济支持也使得社会关系网络构建面临困境16。网络构建意愿方面,社会排斥影响“老漂族”对社区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感。这一群体内心渴望融入本地老人圈子,以实现社会关系的重塑17,但面临诸多阻碍,包括语言不通、本地居民的偏见、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兼容”等18。与本地居民经济社会处境的差异容易使“老漂族”形成心理隔阂,导致构建新社会网络的意愿相对弱化19-20。(三)“老漂族”社会支持网络发展研究“老漂族”社会网络构建需要适应其心理和行动的社区互动空间。由于年龄较大,生活习惯固化,随迁老人一般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故土”情结和传统乡村社会记忆21。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较为紧张,“老漂族”与本地老人缺乏互动的空间,社会网络构建的空间基础较为薄弱22。社区层面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有助于改变老人闲暇空间狭窄、封闭、单一的现状,提高社区参与积极性,拓展活动空间23。社会环境因素层面,地域差别影响“老漂族”的归属感。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群体间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差异等在社区环境中表现明显24,形成其城市社会适应的又一障碍。如语言方面,他们来到城市后在社会适应过程中急需重建新的社交圈,而语言不通障碍带来极大不便25。当外来人员难以与当地人实现语言互通,将更难适应新的社会,缺乏心理归属感26。制度因素层面,政策影响体现在养老保障机制的完善上。社保体系对社会网络的构建及运行稳定尤为重要,建立跨区域的社会医疗保障网络体系,为“老漂族”提供更加个性化、便利化的生活服务,对其融入城市具有促进作用27。“老漂族”社会融入和网络构建仍存在难度,主要源于政策、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共同作用。关于“老漂族”社会网络的界定参考道格拉斯 梅西(Douglas Massey)等28的相关定义,即指迁移群体通过亲属、朋友或同乡等关系与迁出地居民(包括从未发生迁移的居民和曾经迁移而后返乡的居民)和迁入地居民(包括迁入的居民和当地原有居民)所建立的人际关系总和。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关注“老漂族”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互动关系,以应用为导向,探讨其社会网络构建模式,以期对流动人口治理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有所启示。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工具本文在资料分析处理上使用NVivo 12 Plus软件,同时运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有效编码,避免烦琐的资料处理,并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归纳出“老漂族”社会网络构建的不同模式和路径。(二)研究过程在调研地点的选择上,通过对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考虑样121表1受访者基本情况表编号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13A14A15A16A17A18A19A20A21A22A23A24A25A26A27A28性别女男男男女女男男男男女女男女女男女男男男女男女男女女男女年龄58676260646770646063616453726864606569536066615864715970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小学半文盲小学文盲初中小学小学高中小学小学初中文盲初中小学小学初中初中小学文盲大学文盲小学小学文盲小学文盲随迁时间6年13年2年20年3年2年20年16年5年3年15年2年1年1年20年11年3年18年10年30年1年7年3年12年19年5年14年17年迁出地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农村农村本代表性和样本获取便捷性,选出上海、苏州等外来人口占比较高的典型城市。通过查找调研地政府网站数据以及走访当地出租车司机等方式,确定城市中随迁人口较多的区域。考虑到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以便利抽样的形式着重关注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区域,积极发现潜在访谈对象。研究对象界定为年龄60周岁以上,离开户籍登记地来到子女居住的城市生活的老年群体。研究人员对随迁老人开展了平均时长60分钟以上的访谈,并且对部分老人进行二次访谈。同时,对于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差异性分析,删除冗余且不完善的样本,从中筛选出28份较为典型的样本作为下一步编码分析的资料基础(表1)。(三)样本基本信息本次研究采取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匿名访谈并录音保护受访者隐私。表2展示了参“老漂族”的新朋友圈:随迁老人的城市社会网络构建模式研究城市社会122城市观察 2023年第1期Urban Insight,No.1,2023与深度访谈的受访者基本特征:在28名访谈对象中,大多数人所在年龄区间为 6170 岁;受访者中男女性别比例趋于平衡,具有代表性;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者占到71.4%;随迁时间上,大部分受访者都在 20 年以下;迁出地上,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比例更大,占到总数的64.3%。(四)资料编码与分析借助NVivo 12 Plus软件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将访谈信息导入软件中,按照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选择式编码的顺序进行多级编码,具体情况见表3。1.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对访谈资料的词句和片段进行概念化、抽象化的标示,提炼出隐藏于资料中的相关概念。具体操作方式为:初步分析访谈资料,对自然语言进行精简,并对同一概念进行语义上的对比与选择。基于以上操作,共提取出32个初始概念。2.关联式编码关联式编码是在提取初始概念的基础上,寻找各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已提取概念的进一步分析,判断其是否能进行归纳整合并形成更高层次的范畴。在对以上32个初始概念进行反复辨析,并判断其合并关系之后,本研究将其归纳为13个范畴。3.选择式编码选择式编码要求系统处理范畴之间的关系,形成基于范畴关系的扎根理论。本研究在关联式编码所确定的13个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关联,最终选择出抽象程度最高的4个核心范畴:个体网络、亲缘网络、社区网络以及制度网络。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老漂族”社会网络困境1.既有生活轨迹的脱离“老漂族”融入城市是以身份认同为最高目标的递进过程。从编码表可以看出,心理距离问题谈及较多,对于“老漂族”社会网络构建影响较大。由于乡土情结,大多数老人始表2初始访谈样本特征(N=28)特征年龄5060岁6170岁70岁以上性别男女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及以上随迁时间1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迁出地城市农村N(%)9(32.1)17(60.7)2(7.1)15(53.6)13(46.4)20(71.4)8(28.6)15(53.6)12(42.9)1(3.6)10(35.7)18(64.3)123终认为自己是外地人。由于“外乡人”的身份认知,其社会网络构建更多地选择与相同籍贯或有随迁经历的人交流,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因为我没有这边的户口,而且也听不懂他们说话,从这个方面来看肯定还是个外地人,但我儿子又都在这边,以后肯定也是在这边时间更长,感觉又像是本地人。”(A19)大部分“老漂族”随迁是出于经济压力或隔代照料任务,日常生活主要围绕工作和家庭照料。他们难以将精力放在个体网络构建活动上,心理上也排斥和外界产生过多交往,呈现得过且过的心理。表3编码表主范畴C1个体网络C2亲缘网络C3社区网络C4制度网络副范畴B1心理距离B2生活满意度B3关系评价B4情感交流B5物质交换B6照料供应B7文化适应B8社区参与B9社区特征B10社区关系B11医疗保险B12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