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2061274

大小:20.78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国情 核心 素养 初中历史 教学研究
天道酬勤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年明点 摘 要:学生初中学习阶段是获取知识、培养独立思考习惯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开设历史课程、开展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跨越时空维度进行独立思考与培养人文情怀,还要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这一核心价值在新一代人身上传递。历史教学培养爱国的人,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关注个人的成长与可持续开展,也关注人类文明进程的开展历程与未来。本文主要阐述在新时代教育下以“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3〕1-020-001 一、“家国情怀〞内容阐述 1.什么是家国情怀 人不是无根浮萍,依赖家庭、社会、国家存在而存在。沒有千千万万的小家,就组不成大的国家,国倾覆,人民流离失所,小家也不存在了。家国一体,休戚与共。马克思定义“国家〞为:“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1]这种定义过于突出其政治色彩,而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那么赋予“国家〞以亲情意义,具备人文情怀。 2.“家国同构〞是家国情怀的逻辑根底 “家国情怀〞这一概念就是政治与人文的结合体,来源于“家国同构。〞其内涵包括“忠孝一体〞、“民族文化认同〞、“集体意识下的国家归属感〞。古代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纽带,作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依据,小到家族群体关系,大到国家治统。儒家有“君父同伦〞,用家庭伦理来构架“家国同构〞的想法。 将家庭伦理的定义放大到对于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从早期部落融合有华夏概念后,几千年朝代更迭,割据分裂,又衍生“大一统〞思想,进而各民族继续融合,逐渐形成文化认同体。在这一文化认同体里,又有忧国忧民的个人代表,比方范仲淹,就把个人理想实现与国家开展相契合。“家国情怀〞的形成是历史大势所趋,小到家庭和睦稳定,大到国家的稳固与安定,都是家国情怀想要维系的。 家国情怀的内涵中的集体意识下的国家归属感,那么解释了为何中国那么多仁人志士毁家纾难,奔波救国,1279年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我党为实现建国伟业,多少坚决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捐躯赴国难。当今社会,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理想同社会主义事业开展相结合。大国工匠,爱岗敬业,十年磨一剑,在本职工作上发光发热,只为国家技术不受制于人,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爱国情感是强大的武器,让这些人有了理想信念,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结合其时代内涵的归属感表达。 3.家国情怀价值 从个人角度看,从家国情怀出发,能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形成道德纪律约束,在法治社会,合法行使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树立公民意识。从家庭角度看,有利于良好的家风建设,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用家国情怀去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融洽家庭关系,从而重视亲情。从民族的角度看,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今那么重点表达在两岸关系的交流,利用好家国情怀这一有效沟通情感的纽带,有利于促使祖国早日统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 1.家国情怀与教育任务“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思想,从初中历史学科看,意味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范围内,指引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穿,形成能力,进一步地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表达人文关心,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让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才学报效祖国。 2.家国情怀培养方法 我国大多数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员都有意利用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注意到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培养,家庭的亲情衍生我爱我家,我爱吾国的情愫。学校强化学生道德,培养优良传统,开设志愿效劳活动、博物馆参观,从而使学生近距离感悟历史,体会背后的家国情怀。 在情境化策略中,强调以背景知识来创设知识情境,讲好历史故事,引经据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有一定的考验,既要有充分的史学依据,把教材深度挖掘,又要设置经典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爱国者的使命感。初中教材中五四运动一课,可利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发言,采用情境化教学: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坚决拒绝日本对山东问题的无理要求,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权益,保卫了民族的尊严。当日本代表提出要继承山东的权益时,中方代表顾维钧据理力争。顾维钧把“西方人对耶稣的信仰和中国人对孔子的信仰比照,西方人不会放弃耶稣被钉死的耶路撒冷,中国也不会放弃孔子出生地山东〞。弱国无外交,虽然当时国家衰弱,但是作为中华儿女,具有的家国情怀,让他沉着镇定地据理力争。通过顾维钧这个人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家国情怀在个人身上的表达,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明白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 杜威强调的“做中学〞,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在情景的刺激下,通过搜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观察,逐步开展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做中验证自己的想法。〞[2]教师作为先行组织者,给予学生要实践的活动主题和内容,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从而培养家国情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知识习得是自我建构过程,教师是无法通过直白的讲授从而取代此过程的。 三、结语 教育著作大教学论说:“国家的根底是青年的开展。〞[3]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也就是培养他们的家庭亲情关心感、民族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感、历史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想要培养家国情怀并不容易,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不断学习经验,用科学的指导方式,逐渐渗透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页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