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及其思想内涵_吉卉.pdf
下载文档

ID:206122

大小:1.59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道德经 中的 上善若水 及其 思想 内涵 吉卉
文道纵横184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提 要】道德经的第八章阐述了老子“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并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七个方面以水喻善,展现了老子所向往的“上善”即“道”的品质追求;此外,引申出水的谦卑、不争和奉献的品格,以水之德窥见处世之道。道德经“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关键词】道德经 上善若水 思想内涵道德经作为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阐释世间万物之道理,琢磨做人处世之品行,发人深思。其涵盖的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内涵寓意又较为深奥,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具有相应的影响。众所周知,老子所倡导的核心思想即为“道”,而道德经作为老子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主题思想就是倡导回归于自然之中的生命趣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法自然”。水作为万物之源,其品格特质就与这“道法自然”不谋而合,因此,老子就以水来喻道,从而阐述为人处世的“智慧之道”,这道便是“上善若水”。一、以水喻道“上善若水”,“上”指最高级别,“善”指品德、品质,单纯解释的字面意思,就是指最高的品质就应该像水一样。但是,在老子对这四个字的阐述当中,还注入了更为深入的价值意蕴,即与“道”的结合和把控。在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段文字回答了道的本质,即万事万物的根源,是世界的本原。在 道德经 三十七章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回答了道德的特性问题,在这里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的意思,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产生“有”,“有”再产生万物。因此,这里的“无”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能实现任何可能的强大的力量,“无为”也应该被理解为没有什么不可以实现和做成的。所以,道的特性就是自然无为,即能遵循自然本心而生之“道”,可无所不为。老子认为万物皆因道而生,万物的生生不息就是遵循“道”的具体体现,可以说道内化于万物之中,但是“道”并不会对万物加以干涉,而是让其以最自然的状态生长发展,因此也可以说道存在于万物之外。水作为万物之源,可以类比人身上的谦、仁、善、勇、智、法等优良品质,与老子所提出的“道”不谋而合。因此,老子以水喻道,在道德经中生动地阐述了处世哲学,水擅长于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且不与万物相争,愿意身处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处,彰显了道家所认为的生命智慧。以水喻道,彰显了老子的处世智慧,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品质,规范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以水喻善“上善”之所以若“水”,关键在于水的品格特性与“上善”不谋而合。万物因“道”而生,人类社会也不例外,“道”会赋予人生的整个进程以新的意义。于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上善若水”来引导人们遵循“道”的品行为人处世,具体来说就是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水的至善品行,简称为“七善”。此“七善”看似在称赞水,实则是想用过水的形象和品质来喻“道”,引导人们学习水的品性,达到对“道”的最高领悟。(一)居善地“居”含居住、停留之意;荀子曰“至下谓之地”,“地”有卑下、低下之意。“居善地”可译为水时常停留于低洼之地,这种品质与老子的处下、处弱之道不谋而合。人在处事之时,要待人谦逊,不可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修身养性。江海能够善于处下,居人所不欲之地,并能不择细流容纳百川,这种气度与精神是超凡的,也正体现了老子“道”的性质。(二)心善渊“心”有心胸,心境之意;“渊”即深沉、沉 道 德经中的“上 善 若 水”及其思想内涵吉 卉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11185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文道纵横静,即要善于保持心境的沉静。水深则广阔无边,渊深而不见底,看似平静,实则包容万物。老子曾提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要告诉人们,真正知识渊博的人,是从不自我夸耀的。无论一个人的知识有多渊博、能力有多高超,都不应过于外露,心境要像水一样汇纳百川而静默深沉。(三)与善仁“与”一指给予,二指相与;“仁”指仁爱、友善,即在待人处事时要真诚、仁爱。水润泽万物而不图回报,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曾提出,“水”乃五行之首,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管仲也曾提出:“水者,万物之本原。”水孕育万物且不图回报,也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水的仁爱之心告诉人们要对身边的人给予善意,施以善行。(四)言善信“言”指言语、表达;“信”指即言行要一致,讲诚信。水虽不言,却遵循着自然规律,默默真诚地承担着一切该做的事。老子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无论面对的人是否诚信,我们都要诚信对待,这是对自我的约束,也展现出了自我的道德品质。(五)政善治“政”是行政的意思;“治”指整治,即为政能善于精简处理。“政”含国政,亦含家政,谈及治理,各有侧重。水善约束,能静能动,能方能圆;水性柔弱,能荡涤污垢,维护万物之间的平衡,是品质高洁的存在。水的“自我规范”和“柔弱圣洁”的品质特性是值得每个人去学习的,作为个人,要有自我约束,从政者要清正廉洁,共同抵制恶劣行径,维护社会风气。(六)事善能“事”有办事做事之意;“能”指能力,即有办成事情的能力。水刚柔并济,动静皆宜,虽常常呈现出柔弱姿态,却能“水滴石穿”,战胜世上极为刚强的东西。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世间最为柔弱的东西是可以在世间最为刚强的地方肆意驰骋的,因此水无处不在,穿梭于天地之间。对于人来说,就是要懂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心无杂念。(七)动善时“动”即行动变化;“时”有时间、时机的意思,即在行动变化时要在恰当的时机,从而促成事物的变化发展。水不但能按照四季更替变化形态,也能奔腾不息,昼夜不止,遵循自然的变化而行。对于人来说,在做事时要能屈能伸,从政或修身时,也要进退合乎时宜,与“天道”保持一致。以上“七善”涵盖了为人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告诫人们只有从多个方面学习水的至善品行,不论身处何境,都可以保持一种心无杂念、复归自然的状态。人若能学得水的七善,其性情与能力也就远远超过了他人,既无须与他人争,他人也无法与你争。学会放下负担,不让心中的执念困住手脚,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超脱自然、宁静致远的境界,最终达到在与世无争、顺其自然中实现循环往复,进而才能真正体会到 道德经 的深奥内涵,感悟真正的“道”。老子善用比喻,以水之七善喻人之七善,既展现了老子自身的处世哲学,又体现了老子的理想人格和追求。三、水,几于道(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世间万物生存法则,乃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所以竞相向上、明争暗斗也是常态。但是水与世间万物不同,它从高处向低洼之处奔走,孕育万物,谦让无争,最终汇向大海。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的恩泽,但是水也从未从中谋取任何利益,不图回报,永远保持本心,造福众生。此外,水形状不定,能随外界的变化随意变换形态:低温成冰,高温成汽;遇阻则止,遇风则起;奔流成河,汇聚成海。这其实也都是水“不争”的体现。老子以水喻道,水善利万物、润泽众生被视为“上善者”,身处低处、不图回报视为“不争者”。就“不争”这二字的理解,大部分人并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意思,甚至还存在相应的误解,并将其与无能联系在一起。但是,事实上“不争”并不是代表因为自己的软弱和能力低下导致没有实力与人相争,而是代表我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的一种十分淡然、安静、平和的处世态度,是意志刚强内敛的体现。在道德经 的第七十八章中也曾提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底下最柔弱好拿捏的大概只有水了,用不同的容器盛装便可随意改变水的形态,但是在攻克坚硬强大的东西方面,世间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它,水虽柔弱,却可侵蚀穿透任何东西。水的特性在于利而不争,主要包括了“利他”和“不争”这两方面的内容,“利他”是目的,“不争”是前提,二者相辅相成,是内在统一的整体。在与人相处之时,只有真正做到利于他人,便也不会想到与人相争,而从不追名逐利,才可能利于他人。因此,老子所提出的“善利而不争”,并不是一种消极保守的提法,而是对天下人的一种积极的引导,是得到最终“道”的最高奥义的必由之路。文道纵横186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道生万物,水润万物,“上善若水”世间之“善”皆与万物息息相关,人人都能得到德的蓄养,也都有利他的可能,从而实现与他物的和谐共生。(二)处众人之所恶处众人之所恶,即水的流动趋势都是由高处向低处奔涌,且汇入低洼之地,这都是外物所排斥不喜的。世间万物无一不是想向更高的地方发展,诸如花草树木的生长,人等级职位的晋升等,不会说甘愿一直处于低洼之地。但是水却一直保持着谦卑的态度,甘愿向下,处于万物避之不及的低下之地,最终回归于自然之中,既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与外界事物争斗对抗,只是默默地滋润着世间万物,展现出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老子以道言教,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即寻求并遵循自然的规律,主张万物可以在最自然的空间里自由地生长。水也一样,会因外界的状况而改变形态,一直保持着无欲无求的内在心境,顺其自然,与道家理念相契合。此外,老子也曾提出“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水似有若无。从水所处境地来说,水存在于其他生物厌恶的地方,属于外物之外,因此,水可以说是无的;但是,如果我们从水是万物之源,滋润庇佑万物的生存和生长的角度来说,水又是有的,其存在于万物之中,在万物的岁月更替、光阴交错中循环往复。(三)几于道“水”的高尚品质与“道”的性质惊人地相似,因此铸就了老子以水喻善、以水喻道的经典论述。但是,辩证地看待这句话,“几于道”指几乎等同于道,也就是说在肯定水的高尚品德时,也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一方面,在道德经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早于万物,万物皆由道而创生,水也不例外。虽说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水,且水能顺其自然,谦卑低下,润泽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些都诠释了道的本质,只是水并不是道本身,水由道产生,只能说是对“道”的具象化体现。另一方面,世上并没有全善之物,水也不例外,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也会呈现出较为恶的一面,从而造成对世间万物破坏和打击,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比如海啸、暴雨、洪水等,这些都体现了水恶的方面。总的来说,水并不是绝对的完善,与“道”的完善性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辩证和全面的角度来说,也不可能将水完全等同于道。“道”是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追求的至善之境,因此老子才在道德经 中以“几于道”对水做出评价。(四)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这里总结到,只有遵循水的品行,不与他物争斗,最终才能实现无所担忧的目的。众所周知,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是代代相传的道理。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以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高尚品质作为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在为人处世时,不执着于追名逐利,而是能顺其自然。这些便是老子道德经关于“上善若水”中所蕴含的生命智慧,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只有以此为人生信条,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够以“上善者”身份达到“故无尤”的人生境界。四、总结水润泽万物,是一切生命诞生和生长的源头;水处下低调,流势向下,低处汇聚,静默无声;水温柔平和,能随容器和气温的改变变换形态;水兼容万物,各种形态的物质都可进入;水刚柔并济,润物无声,起风时也能掀起滔天巨浪;水透明纯净,从不遮掩,也能荡涤污浊;水谦和不争,不图回报,不争利益这些都是水的品质和气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水,或汇聚成海,或凝结成冰,或腾空成云,或奔流向前,或泽被苍生这都能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精神内核,给世间俗人提供了最好的精神参照,是中华传统文化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发人深省,历久弥新。参考文献王 博 1991 管子 水地 篇思想探源,管子学刊第 3 期。张尚仁 2011 道家哲学,人民出版社。杨钧仁 2012 企业发展之根 ,中国商人第 9 期。许 慎 2013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左少杰 2015 论道家“上善若水”的人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