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读《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有感.docx
下载文档

ID:2059697

大小:37.03KB

页数:3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 2023 年读 政治经济学 批评 序言 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有感 第一篇:读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有感读序言有感 系别: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11电信姓名:陈杨木 学号:20230223124005 指导老师:肖平步 读序言有感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所作的简明而完整的概括,是世世代代想要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人们都不能不研读的经典论述。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明的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同时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运用和得到证明的过程,这一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序言说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开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说明了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结构,由社会根本矛盾运动决定的社会开展和社会革命的规律,说明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完美统一。[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经典表述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最根本的范畴,勾画出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范畴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些都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根本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这些科学范畴并运用它们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对社会历史认识中的飞跃。序言作为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总的结果的简要表达,集中地说明了这些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根本结构。 在马克思19世纪40年代的著作中,已经广泛使用“生产力〞这一概念,而生产关系当时是用“交往关系〞、“交往形式〞、“交换和消费形式〞等来表达的。这种物质关系作为国家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根底,那么被称为“市民社会〞。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们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力作为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对每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1](p43)而“在人们的生产力开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个人在生产力开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根底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根底〞。 到1859年,这些概念及其间的相互关系,都在序言中得到了更精辟的表述,从而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根本范畴被确立起来。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开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一论断明确地提出并说明了“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其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关系;其二,生产关系是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具有客观性的关系,如后来列宁所指出的,它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三,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开展阶段相适合的,也就是说,它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因生产力的开展阶段不同而不同的关系。制定“生产关系〞这一科学概念,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序言进而运用“生产关系〞的概念提出并说明了“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这一对重要范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根底。〞“经济根底〞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它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被称为“经济根底〞,是因为有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它是上层建筑的现实根底;而“上层建筑〞,那么包括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根底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制度、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根底,在经济根底之上竖立着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根本结构就这样被清晰地勾画出来了。这就使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开展规律成为可能。 2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过程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重要论断明确地指出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开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历史的开展最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是历史研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旧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总是从人们的头脑中,或从社会之外的神秘力量去寻找历史变迁的终极原因,而马克思那么揭示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及整个历史的根底,因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自己的历史观作了这样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根底,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说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里已经相当明确地表达了从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方式出发来描述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观。在序言中,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原理得到了更加简要而明确的表述。恩格斯指出,这个原理“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因为这个原理揭示了,“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一词在不同场合有过不同的用法。序言中的“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范畴,表达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经常在这种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比方他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一样,不仅不断再生产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再生产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再生产产品形成上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答复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制定了生产关系的科学概念,揭示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开展中的决定作用,也就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序言对这个问题明确地作出了同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答复。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中,唯心主义历史观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就是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把社会意识当作决定的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针对着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即使是人们头脑中的模糊的幻象,也是他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开展,它们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而改变的。在序言中,马克思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根本原理明确表述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根本原理确实立,从根本上划清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在整个世界观史上实现了变革。恩格斯在他写的书评卡尔·马克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这个原理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它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认了。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从前所有对于历史的见解,都是建 3立在思想观念是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的根底之上的。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历史才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根底之上,有关社会历史的各门学问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0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第二篇: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读序言有感 。1859年1月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了一篇寓意深刻的“序言〞,一篇“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性表述〞的文章,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阐释了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开展、社会形态的分类、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与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异同等观点,加深读者对序言的认识与理解,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理论基石。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1.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开展1.1序言与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 通常意义上所谓的两言,即是指是指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1859年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序言。虽然这两篇巨著写作时间、背景、目的皆不相同,但它们的根本精神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开展的根本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以及指出无产阶级和劳苦群众求解放的道路。 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大革命1以及英国的产业革命2是马恩合著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1847年,马克思、恩斯斯受“共产主义1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2英国产业革命:又称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带动了当时许多国家相继发生工业革命。同盟3〞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马恩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所暴露的社会弊端,例如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生产过剩而产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残酷剥削促使阶级分化日趋严重等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再不是空想〞,并因此断定“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防止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锋利、犀利的语言对资产姐姐进行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社会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社会。 宣言发表之后的第十一年,即1859年1月,马克思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做序言,“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原理做了经典型表述〞。4该序言不但寓意深刻,我认为在某些方面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开展。 1.2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开展 我认为在社会进化规律方面,宣言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是说,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这种说法在阶级社会是行得通的,但使我产生疑问的是在原始社会时代,是没有阶级的,当然也就没有阶级斗争,那么原始社会是又是如何进化、向前开展的呢。确实,恩格斯在著作里加了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但我仍然不能够彻底理解这种观点。后来当我读到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34共产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