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重新发现社会
2023
重新
发现
社会
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03090329播送电视新闻学岳淇任
内容提要:
作品虽然是一部社会学相关书籍,内容上难免会涉及一些当下较为敏感的话题,诸如“民主〞“自由〞、“左〞和“右〞、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互联网、宪政,等等。然而本书得以顺利初版,其间虽经曲折,最终颇受好评就证明了熊培云很好地平衡了文章的尺度,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都是些泛泛而谈的公共知识普及文章。
观点新颖、充分妥协、迂回着前进,无疑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乃至很多领域内有自己独立诉求的人必须选择的一条道路,在这个言论“根本〞自由、经济“根本〞市场化、人权“根本〞得到保障的国家,很多立场很多观点也“根本〞被和谐掉了。
关键词:
宪政、民主、自由、公民权利
论文正文:
1、作者生涯:
提及熊培云这个名字,无疑可以拉出一长串的履历关键词来,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分获学士、硕士文凭。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以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很难想象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某种意义上来说,熊培云本身就是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的见证者。加之其特殊的职业以及优秀的文字素养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都让他成为了一个行事老成而思想极具活力的社会学者。
也因此,熊培云才写成了思想国、自由在高处、中国之觉醒、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及本次要重点讨论的作品重新发现社会,毫无疑问,同作者本身一样,这些列举出来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一读。
2、内容综述:
与其说这是一部有着完整体系的思想作品,不如说是一部质量极高的社科、人文、历史专题文章的集结。但这并不阻碍整部作品的优秀。面面俱到往往是处处都有所欠缺,作者那么是选取各个时下讨论较为热烈的专题进行分类论述,文章虽然都不算长,但是观点十分犀利精准,论述引经据典、触类旁通,结论辩证而耐人寻味,在感慨熊培云才华的同时,也看出了一个社会学者应有的严谨与博学。
具体来说,作品虽然是一部社会学相关书籍,内容上难免会涉及一些当下较为敏感的话题,诸如“民主〞“自由〞、“左〞和“右〞、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互联网、宪政,等等。然而本书得以顺利初版,其间虽经曲折,最终颇受好评就证明了熊培云很好地拿捏了文章的尺度,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都是些泛泛而谈的论调。
观点新颖、充分妥协、迂回着前进,无疑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乃至很多领域内有自己独立诉求的人必须选择的一条道路,在这个言论“根本〞自由、经济“根本〞市场化、人权“根本〞得到保障的国家,很多立场很多观点也“根本〞被和谐掉了。
因此,做一个剧烈的革命论者,处处伸张正义,处处维持公理的态度往往是得不偿失也是不切实际的,今天更需要的态度是妥协与改进。熊培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先进社会出现的宏观问题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总结。尺度也在和谐与不和谐之间,这样的类似于走钢丝的行为着实让人捏把汗,但回过头来,他这钢丝走得也确实十分精彩。
3、章节分述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家与社会;第二章:经济与社会;第三章:物权与税权;第四章:从自由到民主;第五章:开放的传统;第六章:网络社会;第七章:补遗;
算上价值极高的两篇序言和书后的附录,约合共8章的内容。第一章:国家与社会。
本书的书名叫做重新发现社会,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国家与社会这个命题很明显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初衷与核心观点。回望中国从五四运动以来的思想史,国家与社会这两个关键的词汇似乎一直充满其中,从最初的“德先生〞“赛先生〞救国论,到著名的胡适、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再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再到现在为了民主与自由的争论,其实是问题的视角从国家向社会的慢慢转移。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今这样写道。“使人们能够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与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权利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服从而不卑躬屈膝。〞
反观中国的历史,不缺少“金戈铁马入梦来〞般豪情壮志式的爱国主义,也不缺少“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般居高临下的怜悯情怀,更不缺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样英雄气概的时代领导者。缺少的恰恰是这份看起来是从西方而来实那么是人的本性早已有之的权利观念。
可以这样说,在拥有真正的权利观念之前,中国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而重新发现社会的过程,正是对这份权利观念的重新认识,无关政治,无关“左右〞,也没有贵贱之分,是为公民社会的根底。第二章:经济与社会
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果是“让一局部人先富起来〞,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历史也可以大体上视为一部经济改革史。改革开放作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核心词汇,经济改革的动力已经不仅仅来自于国家经济开展的总体需求,更是来自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之初的“黑猫还是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论断,背后隐藏的其实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等泛政治化的大讨论,到现现在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在具体问题上的据理力争,油价上涨、物价不稳、国家资本垄断、国企分红的缺失,诸如此类都证明了,改革开放不仅仅是解放了经济,更是解放了思维,解放了民族的创造力,人们的注意力由国家向个人过渡。第三章:物权与税权
本章算是由前两章“国家〞与“经济〞这两个环境性问题向“权利〞这一具体问题的过渡,因为物权与税权正是一个公民权利的核心。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军队不能进〞这样简短而有力的话语是对物权的保卫,更是对公民权利的保卫,对公民社会的保卫。“波茨坦磨坊〞的故事中折射出的这个对物权的极端守护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公民意识强烈的起源。
而漫长的封建史显然给更多的中国人注入了天子为大的核心观念,抵抗君主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十恶不赦的大罪,新中国建立以后又经历了极端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时期,拥有私产被视为资产阶级,被视为政治上污点。这使得哪怕在今天的中国,还是有很多人不知物权与税权为何物,更不必说公民权这样一个乍听起来什么都没说的权利。物权与税权被提起,显然是中国正式吹响步入公民社会号角的标致。这两种权利的重视,带来的是民间的兴起,也就是社会的兴起。第四章:从自由到民主
很长的一段时间,自由和民主在中国就像是洪水猛兽,最近20年才被解禁的五四运动事实上的导师胡适,正是典型的一个自由主义者,建国初期被抨击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这其实揭示了当时对自由与民主的恐惧本质上是对异己的恐惧。但凡有悖于社会主义根本原那么,有悖于人民的选择,甚至有悖于毛主席的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批判,都应该坚决打倒。这不仅仅是对说话自由的限制,按照胡适自己说法“是连沉默的自由也没有〞。所幸,这样的一段历史已经过去了。
今天的中国尽管还是有这样那样的“和谐〞,间或会听说一些离奇的事件如“躲猫猫〞“郭美美'〞“乌坎事件〞,比起以前的一无所知,生活中充满着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泛政治化的社会生活,我们今天的知情权、议政权确实有了巨大的改善。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假设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称之为“历史三峡〞的关口,自由和民主那么是我们逆流而上的绝佳工具。第五章:开放的传统
中国的历史上曾今有过一个与古代雅典式民主社会极为相似的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周天子的地位被弱化,人民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天子的权威,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实际上却是孕育公民思想的最好土地,百家争鸣的盛况便是这个时代的绝佳注脚。
然而秦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史,从此不仅政治上只有一个皇帝,思想领域内也变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期间虽有宋明理学之类的衍生学派,儒学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成了显学,容不下异己,这也成为了日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源头。
新文化运动废孔废儒的主张那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并没有摒弃儒学真正荼毒人间的不开放、非包容的传统。
随着胡适的解禁、互联网的兴起,公民的权利意识正在树立。“你可以与我保持不同的立场,而我也会誓死保卫你与我保持不同立场的权利〞正在成为许多人的行事准那么,我们在最该听信胡适的时候抛弃了胡适,好在现在把兼容并包的思想重新提及也不算晚。第六章:网络社会
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也就是近10年的事情,但是它却用不到10年的时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周老虎、郭美美、中石化天价酒、药家鑫、乌坎等等词汇,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博客、没有微博,都还将是与普通老百姓毫无关联的词汇。更不用说自由或者是民主了。互联网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某些人的视角中,互联网使社会变得更不易于控制了,而在我看来其实是社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透明更像一个社会了。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对舆论的控制已经不能继续采取“堵〞的做法,沟通与交流成为解决问题的解决纠纷的不二选择,社会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凝成一团,与高高在上的政府和既得利益者进行最大程度的博弈。
同样的,一呼百应的观点往往是最容易煽动人心的观点,往往也是非理性的观点,同时由于公民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互联网在逐渐形成一个网络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激进的、厌世的观点,但在纷繁信息的包围下,公民自己区分是非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互联网恰恰成为了诸多信息、观点林立的场所,而这个,也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雏形。
网络社会所畅想的明天,或许正是中国的明天。第七章。补遗
心得体会花了几天的时间集中读完了这本书,看起来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论调,诸如“民主〞“自由〞“宪政〞“公民社会〞“纳税人〞等等,但是看完了整本书,还是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启发,作者所谈,虽是些动辄关乎历史、关乎政治的大问题,在今天却又处处与生活相紧密联系,这恰恰总结了我们这个时代,争议与强权并存、自由与禁锢并存、问题与主义并存。而这一个个的并存,正是这个时代的进步,是以权利为出发点进行的斗争所换来的妥协。
问题还是回到最具争议的点上来,即本书第四章的标题“自由到民主〞。最近这个问题被讨论地十分热烈。源于两件事情,一个应该是乌坎的自治尝试与抵抗式维权;另一个就要数韩寒发表在博客上的两篇文章了。
乌坎事件的由来与经过不再赘述,这事件的反响与折射出的问题却十分值得玩味。先是内地媒体的集体失语,这或许不是媒体本身的问题,就像当年央视在“911〞事件中的失语一样,对于媒体的管制,对于言论的管制才是导致媒体集体沉默的原因。而话语权作为公民权利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权利,话语权的缺失意味着物权、人权、税权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乌坎的抗争式维权正是在这样一个缺少申诉渠道的舆论高压社会下发生的,当然,还有很多的社会因素也共同导致了最终的结果,诸如官僚体系的冗杂、庞大;办事效率的低下;严重的贪腐问题贪婪地侵蚀着基层本来就所剩无几的权利。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互联网上的对与民主与自由的剧烈诉求只是人们发泄对生活不满的一个渠道时,乌坎事件的发生无疑给一局部人当头一棒,给另一局部人注入了狂热的兴奋剂。这两者应该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多半不知公民权利为何物,并且坚信民主是社会开展到一定成熟阶段之后的产物,没有高度兴旺的物质根底,民主无从谈起,乌坎村民的自发式抗争维权,联系到此前厦门“px〞事件的用脚投票与散步式维权,再到过去不久的广州万人游行,都在向全体中国人宣告,公民权利的伸张在中国并不缺少群众根底;而后者大概是把这起事件理解为中国暴力革命的开端,确实乌坎事件的发生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