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政务
公开
部署
工作
意见
政务公开部署工作意见
全市政务公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年。深入贯彻科学开展观,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主线,以深入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为根底,以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核心,全面提升政务公开工作水平,为推进科学开展,促进阳光施政,建设效劳型政府,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一、以公开促进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一)加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公开力度。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开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开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大局,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扩大有效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开展社会事业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公开,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公开关于“十大工程〞、“四区建设〞、“三条高铁〞和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促进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全面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二)加大主动公开力度。坚持把主动公开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渠道,完善信息更新维护、保密审查、发布协调、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等具体工作流程,确保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公开。切实加强群众关注的热点信息公开,围绕行政执法、财政性资金管理和使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公开内容。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平台建设,标准信息分类方式、发布格式和展示形式,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和网站建设水平。
(三)妥善处理依申请公开。强化依申请公开工作意识,准确把握依申请公开处理原那么,完善受理、审查和答复程序,标准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建立健全网上依申请公开处理机制,方便公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四)健全监督保障机制。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报、统计、考评等制度,研究制定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评估核心指标体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网民等参与评价的工作机制。
三、扎实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五)大力推进决策公开。建立健全决策规那么和程序,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专家咨询评估等制度,努力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努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推进网络问政,政府网站要开辟专栏,建立和完善对网民留言的收集、整理及回复制度,加大跟踪处理和催促落实力度,不断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六)清理确认行政权力。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清理审核行政权力,明确管理事项、依据、内容、程序、承办岗位、办理时限、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权利等,编制行政职权目录,绘制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行政职权目录除涉密外全部向社会公开,并实行动态管理。各地、各部门今年内要完本钱单位行政权力的清理审核、目录编制、运行流程图绘制工作,并汇编成册,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或政府门户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布,方便社会公众查询。
(七)标准行政自由裁量权。对行政职权的运用范围、行使条件、实施种类、具体程序等内容进行细化,对裁量幅度分档设限,制定执行标准,纳入行政职权目录,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八)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加快市“网上行政效劳工程〞工程建设,实现市直相关部门在市行政效劳中心网络平台上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并联审批和电子监察。充分发挥市、县(区)二级行政效劳中心体系健全的优势,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和“监督到每一个环节〞的目标,逐步建立覆盖市、县(区)二级的行政效劳和电子监察网络,增强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九)积极推进内部公开。建立机关干部职工参与机关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机关内部管理的透明度。加大部门预决算、政府采购、基建工程、资产状况等公开力度,既要公开结果,更要公开过程。
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政务公开
(十)认真抓好财政预算公开。加强预算公开制度建设,重点是公开政府公共支出、根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以及“三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大财政专项支出情况,做到公开透明。加大预算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开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的预算、决算;同时,要逐步扩大各级公开的范围,增加预算公开内容,积极推动部门预算公开。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财政预算公开透明作为今年政府信息主动公开重点,市、县(区)财政预算主管部门要研究具体方法,指导各部门做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市、县(区)行政监察部门要会同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加强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催促检查。
(十一)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认真研究制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的制度规定,切实把公开透明原那么贯穿于工程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推进工程建设工程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工程信息公开目录,制定相关标准和程序,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
五、加强和标准行政效劳中心建设
(十二)切实强化行政效劳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标准各级行政效劳中心建设,积极打造政务公开和行政效劳综合平台。按照“进中心是原那么,不进中心是例外〞的总体要求,除经批准外,各地、各部门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一律进入行政效劳中心办理。同时,大力推动政策咨询和公共效劳等事项进入行政效劳中心办理,不断拓展效劳领域,完善效劳功能,提高综合效劳能力。
(十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直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首席代表制〞,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提高现场办结率,确保进入中心办理的有关事项,办事人无需再到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各地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使窗口真正有职有位能办事。区县行政效劳中心要积极探索审批方式的改革创新,完善并联审批、全程代办、协同办公等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效劳的质量和水平。
(十四)推进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工程,统一审批标准,标准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推动简政放权。推行市、县(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全市行政审批无差异化效劳,逐步形成标准统一、上下联动的政务效劳工作体系。
六、不断拓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效劳新领域
(十五)加快“三个窗口〞工程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相关部门和市、县(区)协同机制,全力推进“三个窗口〞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最权威、最系统、最标准、最便捷〞的新科技成果、招商工程和就业劳务等公共信息效劳。各区县要切实加强公共信息效劳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体系完善、运转协调、权威高效的全市公共信息效劳体系。
(十六)深化基层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把群众关注的教育、卫生、住房、电信、旅游、食品、药品、农资、环保等热点问题纳入办事公开领域,制定具体实施方法,完善公共效劳平台,提高效劳效率和效劳质量。扎实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并与村务公开有机结合,加大财政收支以及征地补偿、涉农补贴、救灾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公开力度,保证党和政府的各项强农惠民政策措施在基层得到落实。
(十七)着力开展好“制度执行年〞活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执行年〞活动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是新形势下标准深入地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力措施和强力抓手。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执行年〞活动的通知(皖政务办()2号)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强化对主动公开、信息发布、监督保障等六大方面20小项制度制订、执行的研究,不断新建、修订、完善制度及细那么,确保制度科学、有效。各地、各部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执行年〞活动要着重在制度细化上下功夫,在提高执行力上做文章,在群众感受到实惠上见成效,确保活动总体目标实现。各地、各部门“制度执行年〞活动总结于2023月15日前报送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将会同有关单位适时对各区县和市直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执行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检查,通报检查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作为今年全市政务公开考评的重要内容。
七、加强政务公开根底工作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政务公开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把政务公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各级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优化工作机制,加大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召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各种存在问题。同时,加强与廉政建设、效能建设、政风行风建设和推进依法行政等工作的协同配合,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
(十九)加强队伍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设立专门政务公开工作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政务公开工作,明确责任,切实抓好政务公开工作。市政务公开办将在8月份举办政务公开工作培训班,加强对市直单位和各地政务公开工作骨干力量的培训。
(二十)加强交流调研。继续开展政务公开示范点建设交流研讨活动,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级政务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要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分类指导,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不断改进提升政务公开与政务效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十一)加强督查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考核机制,要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同时做好催促检查,及时解决本辖区、本系统、本单位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将不定期对各地、各部门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暗访和抽查,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通报,其结果将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