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理论源流及应用研究_刘彤.pdf
下载文档

ID:205539

大小:1.63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津液 理论 源流 应用 研究 刘彤
166第25 卷 第 2 期 2023 年 2 月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25 No.2 Feb.,2023“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理论源流及应用研究刘彤,杨芳(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3719);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RC200160)作者简介:刘彤(1998-),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藏象理论及中医病因病机理论。通讯作者:杨芳(1978-),女,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藏象理论及中医病因病机理论。E-mail:。摘要:脾胃病是现代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具有深刻影响,中医对脾胃病的治疗具有独特地效果,但目前中医论治脾胃病体系尚未成熟,因此对其源流及相关现代应用研究的探究尤为重要。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二者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该文基于“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这一理论,对其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从中医基础理论、治疗方剂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整理,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运脾汤、外台茯苓饮加减、升阳方、麻子仁丸等方剂均与该理论有关;并引用该理论对现代内科、儿科、妇科等临床多科疾病的指导的相关治疗经验,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提供新的借鉴与治疗思路,发挥中医药优势。关键词: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历史沿革;方剂;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3)02-0166-04Theoretical Origin and Application of“the Spleen Governs the Stomach and Moves Its Body Fluids”LIU Tong YANG Fang(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in modern times,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peoples work and lif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unique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However,the current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is not yet mature.So its origin and related modern applications research inquir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e spleen and stomach are co-located in the middle energiz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side and the inside is formed through the mutual belonging of the meridians.The spleen controls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tomach controls the absorption 社,2015:78.11 佟剑,李敬林.从气阴两虚痰浊血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浅探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5 ):65-66.12 孙文胤.丹台玉案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24.13 刘完素.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 M .柳长华,孙洪生,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6.14 吴以岭.络病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239.15 孔梦梦,黄平.从“血痹”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证经验 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5 ):457-459.16 罗天益.卫生宝鉴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9.17 龚信纂.古今医鉴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07.18 唐容川.血证论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5.19 黄帝内经素问 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70.20 李用粹.证治汇补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59.21 周学海.读医随笔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9.22 姜文龙.从脾虚痰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23 张介宾.张景岳医学全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91.24 王冰.灵枢经 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25 楼英.医学纲目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454.26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27 郑钦安.医理真传 M .成都:巴蜀书社,1989:67.28 朱震亨.格致余论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39.29 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150.30 顾靖远.顾松园医镜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78.31 王旭高.王旭高临证医案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1.32 李用粹.证治汇补 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3.33 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89.34 方朝晖,吴以岭,赵进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J .中医杂志,2017,58(7 ):625-630.35 梁晓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消渴兼证“筋痹”及其中医治疗 J .中国临床医生,2006(5 ):17-18.36 杨华,曾娟花,毕小娟,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J .辽宁中医杂志,2014,41(6 ):1192-1194.37 范冠杰,王映璇,熊莉华,等.11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规律探讨 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 ):1515-1516.38 许帅,朱章志,卢伟炽,等.朱章志从三阴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思路探讨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3 ):1273-1275.39 石锐,王国强.39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J .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2 ):13-16.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3.02.034167 25 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在降生之前主要依赖的营养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用于生长发育;降生之后主要依靠的营养转为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而水谷之精的获取与吸收又赖于胃的受纳作用以及脾的运化作用,故人体健康与否与脾胃生理机能是否正常密切相关。本文依据“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理论,从历史沿革及其对方剂和治疗疾病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1“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历史沿革1.1 内经 奠定了脾胃关系密切的基础中医名词术语选释 对“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释义为:胃在受纳饮食之后,需要通过脾的作用,把富有营养的津液输送到其它脏腑和人体各个部分,这说明胃只是一个给养仓库,而真正要“行其津液”,主要靠“脾主运化”的功能1。黄帝内经 中对脾胃有诸多描述,如 素问厥论篇2明确提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这也是对脾与胃之间联系的首次直接表述;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亦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岐伯从脾胃二者所属经脉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方面阐述脾与胃只是因膜相连,脾却可以接受胃中精气,并转输于各脏腑的机理的原因。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云:“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再次说明心、肝、脾、肺、肾五脏所受精气皆来源于胃。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通过对人体吸收精气途径的基本描述,进一步说明饮食物经口咀嚼后先入于胃,由胃进行受纳腐熟,转为精气,精气输送于脾,经脾运化,才转输其他四脏、肌肉、皮毛,运行人体周身,输入膀胱,经蒸腾气化代谢排出人体。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云:“胃者,水谷之海藏于胃,以养五藏气。”及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3云:“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亦说明谷物最开始进入的是胃,继而“溉五藏”,有“水谷之源”之称。中医早在秦汉时期就对脾胃功能之间的联系具有初步认知:认为脾胃通过经络相连,互为表里,饮食物进入胃中转化为精气,通过脾气布散,输布至全身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1.2“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理论与现代脾主运化的关系目前,王宏利4认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脾主运化”,“津液”则演变成“水谷精微”。难经三十难5曰:“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受于气。”亦说明精气由水谷演变而成,但其演变需进入胃,经胃才能传于五脏六腑,且五脏六腑之气皆由此而来,并未具体提到脾之运化功能。难经三十一难 亦云:“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再次注重胃的功能,明确提出胃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6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直接表明胃主受盛饮食水谷,脾主精气运化,将水谷“磨”成水谷精微,饮食水谷才能得到吸收利用。诸病源候论虚劳胃气虚弱不能消谷候 云:“胃为府,主盛水谷;脾为脏,主消水谷。”直接点明胃属六腑,作为水谷的容纳之所;脾归五脏,主宰水谷的运化,二者各司其职,共同作用于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又云:“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水谷痢候 亦云:“脾与胃为表里,胃者,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气主消水谷。”进一步阐述了饮食物入于口,贮存于胃,脾将其运化,形成精气;胃为脾之腑,脾为胃之脏,互为表里,脾在体合肌肉,又主运化,与胃共同作用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气散精,得以将精气输布全身脏腑经络,护卫体表,充养肌肉,濡润全身血液、形体、官窍。宋代 太平圣惠方7载“夫脾与胃合,为受载之府,化谷精气,灌溉身形,二气调平,则四肢安畅。”又提到“脾与胃为表里,脾主化谷纳食,胃为水谷之海。”亦说明胃起“容器”的受纳作用,脾主“动力机”的运化作用,二者共同调节饮食水谷在体内代谢,为人体各部位提供营养,二者功能相辅相成,平和协调,则人体顺畅康健。北宋 圣济总录 卷四十五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 有云:“论曰: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二者气盛则能运化谷食,荣养血气”8,亦赞同上述脾胃共主纳运,荣养周身的观点。刘完素9所著 素问玄机原病式 中也有“故食入于胃,而脾为变磨,布化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养荣百骸”的论述。而陈言10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产科二十一论评 中云:“败血散于脾胃,脾受之,不能运化精微而成腹胀。”认为水谷精微的运化过程失调可能and decay.Both are the source of Qi and blood biochemical and acquired.Based on the theory that“the spleen governs the stomach and moves i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