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农”发展的变局与挑战_杨维军.pdf
下载文档

ID:205488

大小:1.06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三农 发展 变局 挑战 杨维军
2023年第1期GANSU NONGYE7农业现代化“三农”发展的变局与挑战 杨维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甘肃省委员会,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强县域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甘肃省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地理版图、人口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均发生巨大变化,“三农”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局,迎来了全新挑战。关键词:变局;挑战;农业生产;工作机制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19(2023)01-0007-03作者简介:杨维军,甘肃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三农”和扶贫开发政策理论。E-mail:一、“三农”领域出现的变局“三农”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以及乡村振兴的新目标,催生“三农”发展现状、问题需求、功能定位、应对举措的重大变革。一是脱贫攻坚的巨大“溢出效应”将改变区域发展版图。脱贫攻坚是近年来“三农”领域发生的最大变革。甘肃省在脱贫攻坚期间,除了让近7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外,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三农”工作体系、产业发展、农民精神面貌等方面产生的巨大“溢出效应”,也显著增强了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韧性,拓宽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甘肃省在脱贫攻坚期间,全省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1 720个,11.4万户49.9万人“挪穷窝”,深刻改变了一些地区的城乡发展格局。二是农村人口数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带来了连锁反应。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之一。随着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农村居民大量向城市流动。甘肃省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4.41%上升到2021年的53.33%,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农村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有关数据计算,甘肃省户籍人口意义上的农民有1 195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47.77%;但作为实际农村人口的农民,已减少到5.1亿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6.11%。农业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农业人口的减少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量应用,必将打破当前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三是先进生产要素不断涌入“三农”领DOI:10.15979/62-1104/f.2023.01.0242023年第1期8GANSU NONGYE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变。先进种植技术、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商等新技术、新业态的运用,使脱贫县种植业发生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二次振兴。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素质高的农业人才成为各地乡村产业的“领头雁”、管理带头人,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优质资本、新兴业态等大量先进生产要素不断进入“三农”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使传统农业加速向以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等为特点的现代农业转变。四是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目前,甘肃省农业托管等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1.9万个,托管服务面积201.07万hm2。农业生产托管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化服务,有效破解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种地难题。近年来,甘肃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成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等重大改革稳步推进,在保持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生产效率快速提升,为“三农”变革提供了动力。如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如何进行经营模式创新,进而如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农民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均出现了新的变化。认识和把握好“三农”功能定位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成为各级各地新时期开展“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推动“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三农”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三农”格局和做好“三农”工作带来深刻影响,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等方方面面产生的变革,特别是带来的农村形态、乡村功能、农业发展模式的巨变为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一是工作任务的变化。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自然流动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人口向城镇集聚,给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城镇化带来全新挑战。比如,农业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农业人口的减少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量应用,必将打破当前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如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如何进行经营模式创新,进而如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农民利益之间取得平衡,需要根据农村发展实际调整相应的措施。在现代化视野下,乡村的功能不仅仅是承担农民居住、农业生产,其定位在不断丰富。二是“三农”工作中的内容发生变化。“三农”新变革及基层遇到的新问题,归结为一个迫切的时代命题:在新时期,到底该如何看待“三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近些年来,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实际提出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四化同步”等战略举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三是工作方法的变化。部分地方在开展“三农”工作时,仍存在城乡二元思维,在政策取向、资金使用、规划建设等方面仍表现为就农谈农、靠农兴农,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进展缓慢。比如,有的地方不考虑村庄人口减少的实际,平均化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造成了“撒胡椒面”式的浪费;有的地方在产业发展、要素流动、规划建设等方面出现城市与乡村“两张皮”的现象;有的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步伐跟不上城镇化进程,一些“新市民”脱离了农业现代化2023年第1期GANSU NONGYE9农业现代化农村但也难以融入城市。这些因认知局限而产生的偏差,成为新征程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阻碍。四是工作机制的变化。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解决,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巩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未实现,“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最关键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最为迫切的就是要更为清晰地认识新时期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把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三、推进“三农”工作的针对性举措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立足“三农”领域的新形势新变化,转变就农谈农、靠农兴农的思维,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一)农村建设方面根据农村人口变化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农村布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避免投资浪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加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使农村成为良好生态产品的供应基地和能够记得住乡愁、传得下文明的生活休闲空间。(二)农业发展方面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先进技术、实用人才、先进模式进村,加大三产融合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做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因地制宜扶持小农户,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建立更加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三)农民生活方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在村农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为健全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大城镇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力度,着力解决制约“新市民”融入城市的堵点痛点。(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方面充分发挥改革在推动新时期“三农”工作中的作用。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持。在新时代,农村应不仅仅是农民的居住空间、农业生产空间,还应该是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职业农民的综合性就业空间、良好生态的提供者、乡土文明的传承者;农业不仅仅具备粮食安全的保障功能,还承担着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功能,除了传统粮食生产,更多将以三产融合的形态呈现;农民也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更多将以职业农民、新市民、产业工人、新兴业态从业者等面孔出现。立足新变化做好“三农”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县域范围内切实转变就农谈农、靠农兴农的传统城乡二元思维,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产业发展、进城农民安置等方面,强化城乡一体化理念,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资本、土地、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城乡之间高效配置,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编辑:景建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