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型眩晕痰浊上蒙证临床观察_刘涛.pdf
下载文档

ID:205025

大小:973.92K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半夏 白术 天麻 汤加 治疗 眩晕 痰浊上蒙证 临床 观察 刘涛
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47半 夏 白术 天 麻 汤 加 减治疗颈型眩晕痰浊上蒙证临床观察刘涛周正新朱磊徐寰摘要: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型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痰浊上蒙型颈型眩晕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6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组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连续治疗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通过比较颈型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ESCV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中医证侯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更加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颈型眩晕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供,疗效较好。关键词:颈型眩晕;痰浊上蒙;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023)02-0047-02DOI:10.20002/j.issn.1000-7156.2023.02.020基金项目:丁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作者简介:刘涛,男,在读硕士研究生,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00);周正新、朱磊、徐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周正新,E-mail:颈型眩晕(cervical vertigo)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骨科多发病,主要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听力下降甚至耳鸣等症状,在患者颈部位置发生改变时会出现症状加重。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笔者基于“无痰不作眩”理论,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上蒙型颈型眩晕1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安徽省中医院就诊的颈型眩晕患者32例,且患者临床症状符合痰浊上蒙证型,随机分为两组各16例。治疗组男7例,女9例;年龄4462岁,平均(52.264.01)岁;病程0.924.67年,平均(4.121.01)年。对照组男6例,女10例;年龄4361岁,平均(51.393.67)岁;病程0.834.83年,平均(3.980.9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制定。(1)主要症状表现:眩晕,伴有或者不伴有颈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与此同时,在颈椎位置变化(旋颈或屈颈)症状可加重;(2)体征:颈椎棘突及棘突旁压痛(),旋颈实验(+);(3)辅助检查:X线检查结果符合颈椎退行性病变;经颅多普勒彩超提示椎-基底动脉存在供血不足以及确定病变的部位。1.2.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制定,诊断为颈型眩晕-痰浊上蒙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如蒙,或伴有视物旋转,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1.4排除标准:(1)因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等;(2)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妊娠或哺乳期女性;(4)临床资料不全者。2 治疗方法2.1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30003)10 mg,每晚口服1次,连续服用6周。2.2治疗组: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药用:陈皮、茯苓、葛根各15 g,川芎、白术、竹茹各12 g,钩藤(后下)、半夏、天麻各9 g,僵蚕8 g,甘草6 g;合并有热者,加黄连6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连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2.3注意事项:(1)所有病例均适当休息,症状反复发作且较重者,应当绝对卧床休息或者佩戴颈托;(2)所有病例避免受寒以及进行体力劳动,保护颈部;(3)所有病例需要纠正对颈椎不利的姿势与习惯,并进行颈肩部肌肉的锻炼。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3.1.1颈型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以1998年的公布的颈型眩晕综合量表为标准3,主要从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进行评分。分值越高,则表示颈型眩晕的症状越轻,功能越好。3.1.2中医证候积分:以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4中颈型眩晕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为参考,主要包括主症、次症及舌脉3个项目;主症以眩晕、头昏发蒙、视物旋转为主,根据病情无、轻、中、重分别量化为0、2、4、6分;次症为恶心胸闷、呕吐痰涎、食少多寐,根据病情无、轻、中、重分别量化为0、1、2、3分,舌脉以舌苔白腻,脉滑为主,并根据正常、好转、异常划分为0、1、2分。主症与次症的各项总分,分值越48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大,则表示症状越重。3.1.3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由安徽省中医院超声科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仪器上检测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正常参考值:3354 cm/s),数值越高,表示血流速越快,效果越好。3.1.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该研究期间是否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3.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性分布者,采用 t 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数据描述,采用秩和检验。3.3治疗结果3.3.1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椎基流动脉血流速度比较:见表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ESCV评分明显升高,中医证侯积分明显降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改善,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更加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s)组别n时间ESCV评分(分)中医证候积分(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cm/s)治疗组 16治疗前 17.654.2818.422.3631.962.84治疗后 32.846.541)2)8.763.691)2)41.073.791)2)对照组 16治疗前 16.285.2519.042.4732.172.92治疗后 27.434.831)9.974.251)37.233.311)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3.3.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期间,所有研究病例均未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情况。4讨论 颈型眩晕由Ryan在1955年提出,是一种源于颈椎,以眩晕或失去平衡为特点的临床疾病5。目前,现代医学对颈型眩晕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尚无统一的定论。可能的学说主要包括对机体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交感神经异常刺激学说,颈部机械本体感受器紊乱等学说。依据这些机制,西医对于颈型眩晕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以促进血液循环、营养神经及肌松药的应用为主,配合非手术智能化的颈椎理疗方式。眼花为眩,头旋为晕。其论述肇始于 内经 ,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血虚,气郁,邪中”等因素有关。张仲景认为眩晕的致病因素为痰饮,从而以从痰论眩为治法。唐代孙思邈提出“痰热相感而致风”,风性上扬,上行而扰头目,发为眩晕,认为眩晕的发病因素仍然与痰相关。元代医家朱丹溪对眩晕见解独特,集百家之所长,在 丹溪心法 著“头眩治痰为主”,力倡“无痰不作眩”学说,主张治眩者,当治痰为先。周正新教授在多年诊疗生涯中,以颈型眩晕患者的局部颈椎症状为基础,兼顾全身整体,总结出颈型眩晕多以痰浊上蒙型多见。基于“无痰不作眩”理论,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型眩晕,效果甚佳。脾为生痰之源,故该方以半夏、白术为君药,半夏燥湿痰,畅气机,白术健脾元,化痰湿,两者相配,健脾化痰,以治其本;臣以天麻、僵蚕、钩藤,共奏化痰熄风定眩之效,君药治其本,臣药治其标,君臣相用,标本兼顾,正如 脾胃论 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非天麻不能除”。方中以陈皮、茯苓、葛根为佐药,既可健脾理气助君药化痰,亦可以升举阳气助臣药化痰定眩。川芎其性升散,擅“上行头目”,既可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也可以引药上行。甘草为使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纵览全方,既可健脾化痰治其本,也可以熄风定眩治其标,理法方药,丝丝相扣。在该研究中,也证实了该理论与理法方药的合理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症状(眩晕、头痛等方面)改善更为明显,ESCV评分及中医证侯积分的改变有着显著差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作为评估颈性眩晕的重要指标,也证实了在服用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后,血流速度有着明显的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参考文献:1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M .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1-13.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4.3 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6-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3.5 Treleaven,J.Dizziness,unsteadiness,visual,disturbances,and sensorimotor contral in traumatic neck pain J .J Othop Sponts Phys Ther,2017,47(7):492-502.(收稿日期:2022-09-11)本文编辑:宋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