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华
离散
身份
认同
华族离散与身份认同华族离散与身份认同 摘要:华人移民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离散的过程中总会涉及身份认同问题。透过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小说,可以管窥华族离散与身份认同的差异。其中,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华人都属于国家的少数族群,他们都难免受到主流族群的压制。马来西亚华人受到官方压制,但表现出一定的抗拒与反弹,其华族认同较为强烈。印尼华人在国家强制同化下却无力反抗,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更为内隐。新加坡华人是国家主导族群,由于语言政策的偏颇,不受重视的华文人才增强了跨界流动性,其身份认同则显得颇为纠结。关键词:离散;认同;马华女作家;新华女作家;印华女作家 作者简介:马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博士后,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华文文学、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朱崇科,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华文文学、鲁迅研究、文学理论(广东 珠海 519082)。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浙江省制造企业环保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政府和市场协同驱动”(2013QN076)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6-0099-13 华人流动性极强,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族裔散居(diaspora)指某个种族出于外界力量或自我选择而分散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情况(用通俗的话讲即是移民现象)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前言。中国人初离故土成为第一代移民,其身份具有双重性。海外华人从居住国再迁移,于是便有了三重身份。多次跨界就形成多重身份,而移民永远具有流动性、多元性与不确定性。移民是一种旅行文化,在居住中旅行,在旅行中居住,它本身包含着“连续与断裂、本质与变迁、同质与差异之间的历史性对话”。Clifford James,“Travelling Cultures”,in Cultural studies,edited by L.Grossberg,C.Nelson and P.A.Treichler,New York:Routledge,1992,p.108.廖建裕以“根”来概括中华移民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族群认同,将其分为归根、生根、失根与无根,在全球化年代,“浮萍无根”则变成了今天的华族新移民共有的概念。廖建裕:现当代的中华移民及其后裔:归根、生根、失根与无根,吉隆坡: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八届国际会议主题演讲,2013 年 8 月 17 日下午 2:00-3:00。霍尔(Stuart Hall)也认为,文化身份认同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混杂的(hybrid)。Stuart Hall,“The formation of a Diasporic Intellectual: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by Kuan-Hsing Chen”,in Stuart Hall: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edited by Davi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5,p.504.根性及混杂性都具有多元性,其实是相同概念的变体,都可言喻归属感的不断变化。在日常言语里,认同(identification)的概念牵涉到描述(describing)、命名(naming)及分类(classifying)的过程。Chris Barker,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4,p.92.从类别来说,认同可以包括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文化认同等多方面。海外华人的认同以地域性来看,可分为“在地认同”与“故国认同”。早期的华人大多属于故国认同,包括认同中国国籍、中华文化等。当前的华人多是在地认同,以政治上认同当地政府为主,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仍倾向于“文化故国”。文化故国,可称之为“想象的故国”,是一种精神的家园,喻指对本身民族文化的依恋而形成的归属感,主要指精神层面,而不是政治层面的故国。对海外华人而言,文化故国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是政治层面的中国认同。对海外移民群体而言,认同与离异都是主体的人对客体文化的反应,即对主流文化的应对策略。认同应该是自由平等的主观抉择,如果主流文化过分强势,以强制同化的方式去达到文化认同,那么必然产生离异。即使弱势文化迫于形势而屈从,也只能得到貌合神离的效果,结局导致两败俱伤,也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一 离散与认同 华人移民的离散经验影响其身份认同,根据移民的先后可以分为三个批次,每个批次都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第一批华人,也就是第一代移民,有着浓重的侨民意识及落叶归根情怀,只把移居地当作暂时的停留,大都具有衣锦还乡与光宗耀祖的念头。作为离乡背井的海外开拓者,他们既有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也有在当地安居奋斗的创业心。他们是远离故国乡土的离散群体,其认同倾向于中国,但对当地已渐渐产生留恋与感情。爱薇的回首乡关便体现了第一代移民对故国的回望情绪,这也是整代人的集体乡愁。想到中国家乡走走的念头不是没有,这是从前到南洋来的先辈们,心中隐伏着的共同愿望,杜竹标当然也不能例外。尤其是那些在那里还有亲人的,这份感情更是浓烈,纵然是远隔千山万水,也割舍不了。爱薇:爱薇文集中篇小说,蕉赖:方正出版社,2014 年,第 37 页。海外华人进入另一个文化空间,经历着文化断裂的焦虑与苦恼,特别是一旦与异邦异族的文化碰撞时,便擦出光亮,“乡愁”因之而转化为文化归属的大命题。杨匡汉: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年,第 61 页。第二批华人,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华裔群体,他们已落地生根。虽有一些“文化中国”的想象,但认同已定位于所在国,其“故乡”已指向本土所在地。“对于那些生在东南亚、长在东南亚的第二代、第三代华人而言,所在国理所当然的就是他们的祖国,是他们所依恋、所思念的故土与故乡。浓稠的本土情结,构成东南亚华人新的集体性记忆。”王列耀等:趋异与共生:东南亚华文文学新镜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第 32页。由于长期的本土滋养及隔代距离,他们对祖籍地已略感陌生。黄叶时的锦绣山庄表现东马小镇的华人家庭,虽然长辈们依旧保留华人传统习俗,但是年轻辈并不了解与中国的关系。“唐山,这名字,是留着泥土味,在上一代的记忆中是缅怀的,对水香来说又是陌生和渺茫。”黄叶时:露从今夜白,古晋:砂朥越华文作家协会,1992 年,第 71 页。第三批华人,多指第三代及其后裔,他们是新世代华人。面临世界全球化趋势,其认同观念趋于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性可指“地球村式”认同,此观念在所在国的政治变革及種族分歧时便会不可阻挡,也就是再移民潮流。这批新世代的华人再移民趋于精英化,留学生占有一定比重,他们往往学成定居当地。此外,还有技术移民及投资移民,多属高学历的专业人士及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