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社会主义
和谐
基础
思考
社会主义和谐根底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底。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开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开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深化的结论
人类与自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开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开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开展。
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开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外表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开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一些地区洪水、干旱的肆虐,沙尘暴频频发威……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或是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状态,或是矛盾迅速激化,大自然的报复可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再适合人居。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随着科技开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深化。古代社会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智者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认识,而芸芸众生面对自然力的不可抗拒产生了对自然的神秘和崇拜。近代工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使征服支配自然的认识在很长的时间里占了主导地位。随着工业文明的开展,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相关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有限环境与无限增长的矛盾,由此诞生了可持续开展的理念。自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走可持续开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开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问世。2022年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开展观。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讲话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开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而得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结论。
人与自然开展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常说我们以7%的土地、8%的淡水养活22%的人口,这些数字本身就凸显了我国的生存压力。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我国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维系人根本生存的淡水、耕地、草地、森林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1/2和百分之十几,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在世界开展的进程中,我国又处于追赶兴旺国家的地位,总体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长期沿用传统开展模式以拼资源换增长,不仅造成了资源迅速衰减、退化、枯竭,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不断退化,草地过牧,森林超采,海洋渔业过度捕捞,自然灾害频繁加剧。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开展态势。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开展,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2023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如今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恶化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开展。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22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人民群众健康也深受生态环境恶化之害。不少专家已经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电力、钢铁供求紧张,投资增长过快等等,而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新结构危机〞。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实际上是两大和谐,即人与人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载体,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逐渐失去家园,中华民族将失去生存的空间,其他一切和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将无从谈起。由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开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开展的根本大计。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开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开展道路,世界开展的潮流和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开展模式。循环经济以3r原那么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准那么,即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减量化(reduce)、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reuse)、资源再循环(recycle),力图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初始资源消耗、不增加甚至减少污染排放、不破坏甚至恢复生态环境的根底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循环经济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开展之间的冲突,使我们走向生产开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使我们在文明开展的现阶段与自然和谐相处。
开展循环经济,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需要国家、企业和社会联动,但国家意志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度创新(包括法律、体制、政策等)和加大投入,推进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淘汰和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开展节能、降耗、减污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降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建设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治理,是防治自然环境退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循环经济的一个核心内涵。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根底上,开展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地“三化〞,同时,强化城乡污染治理,特别是重点流域、区域和海域的水污染、农田污染治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开展,既要解决制度、技术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人自身的素质问题。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合理的生存态度和需要定位,选择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二要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开展的观念,开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三要培养人们的环境伦理和道德,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气。在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的目前开展阶段,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提高人的素质,义无反顾地走可持续开展的道路,抛弃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在科学开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工业化道路,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奉献。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