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科技
新词
身边
科技新词,就在你身边
日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试用了204条科技新词,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新词原来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比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三维打印〞“细颗粒物〞〔PM2.5〕。
以年轻一代的网上购物体验为例:我们不经意地浏览网页时,网站将我们的浏览习惯记录汇总为“大数据〞〔big data〕,并进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自动向我们推送相关的广告,我们经过“线上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O2O〕模式提供的在线浏览和实体店的体验,确定自己的消费选择,然后运用安装有“移动操作系统〞〔mobile operation system〕的智能或其他设备,进行“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最后商品通过物流系统到达我们的手中,随后我们再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视频网站等“自媒体〞〔we media〕手段,将购物体验状况分享出去。
名词也有故事
关于科技名词的故事,有两个流传很广。一个是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论公分·公分·公分,他举了当时的一个例子:“今有长方形铜版一片,长50公分,阔40公分,面积0.02公分〔即2000平方公分〕。厚0.5公分,重8930公分,故其密度为每一立方公分8.93公分。〞他不禁在文中感慨道:“今那么单言假设干公分或公厘时,竟不知其究指何物,是何可者!在普通谈话与文字中,有时仅及一量,尚可特为说明长几公分,重几公分,以示区别;但累赘不堪,已令人有不快之感。〞因此,他提出:“凡百工作,首重定名;每举其名,即知其事,斯为上矣。〞
另一个是钱学森1991年写给钱三强的一封信〔见载于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2年第1期,现刊名中国科技术语〕。钱学森在信的结尾写道:“我写此信还有一个目的,因您主管科学名词的审定〔注:钱三强时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有两个词,不知是否已正式定了。一个是mesoscopic,一个是nanotechnology;前者有译为‘介观’的,后者未见有译名。我以为‘介观’是直译,介乎宏观与微观之间吧;但从字面看,未明确‘介’于那两‘观’之间。所以我建议mesoscopic在汉语中用‘细观’,从‘宏’到‘细’,再到‘微’,不是更带中国味儿吗?nanotechnology,可直接用字头‘nano’已定为‘纤’这一点,译名为‘纤技术’。这两个词在今后高技术开展中是重要的,我希望我们要把汉语名词定得妥当些。我的意见不知是否妥当,请您考虑。〞其中nanotechnology就是我们已经熟知的“纳米技术〞。虽然钱学森院士的意见并未被采纳,但是“激光〞“航天〞这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科技名词,都是出自他的提议,其中“激光〞更是被奉为经典。
我所了解到的故事还有一些。八年前,有一位地名专家曾经对我说:“你们名词委了不得,‘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同时参加一个会不多见,在名词委的会上我见到了。〞其实,这位专家说的就是全国科技名词委有一年的换届大会。其实这并不奇怪,了解科技名词工作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名词工作在新中国得以延续,从某种程度上真是源于我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对科技名词标准工作的高度认识。他们中大都从海外学成归来,带着世界上领先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效祖国,回国后,他们发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国内几乎一片空白,只能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撰写适合国内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著作和教材,将国外兴起的科技概念引入国内,科技名词术语的中文定名,就成了老大难问题。如何使科技概念的中文定名言之达意,有必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给科学界推荐统一的科技定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由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成立并授权开展工作的。
科技新词离我们并不远
回到如今的现实生活,如果一个名词指代几个概念,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以广为诟病的网速为例,其单位为“兆/秒〞,其中的“兆〞一个简称,有两种理解,可以是“兆字节〞〔Megabyte,MB〕,也可以是“兆比特〞〔Megabit,Mb〕〔1字节=8比特〕。别小看一个英文单词的差异,网速降了八倍。群众更熟悉前者,但是实际上通信运营商能提供的是后者。但他们在宣传中都被简称为“兆/秒〞,也难怪会有人要状告移动运营商欺诈消费者呢。其实,通信主管部门也向我们叫冤,他们希望及时澄清这一问题。结合此次公布的热点新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来说,根据通信专家的建议,目前公布的解释是“下行速度理论上可到达每秒100兆比特〔bit〕 的移动通信技术〞。虽然这算不上最严格、完整的解释,但是说明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刚刚提到的“兆比特〞问题,一个是强调“下行速度〞。
再谈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例子,这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s,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PM10〕。我国其实很早就开始监测PM10,但是自从美国驻华使馆开始公布PM2.5这一指标后,公众立刻感受到了它的威力。这一原本只用在大气和环境监测中的符号,被强行拉入了社会生活,而且传播极为迅速。其实PM2.5英文应该是fine particles,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粒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202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专家审定了该词条的中文名,最终定为“细颗粒物〞。当时,围绕该治理雾霾,还是首先为其定个中文名,网上莫衷一是,于是有人事后戏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是帮环保部门顶了一雷。
科技名词标准的意义,就在于给科技概念一个恰当的特定名称,这一名称无法承载过多的额外意义。很明显的是,通过这一定名活动,使大多数公众了解了PM2.5的具体含义,不懂英文的公众也能知道他特定的所指了。因此,科技名词的标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厘清科技概念、告诉公众真相的过程。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的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就生动说明了让公众准确认识科技概念的重要性。无视这些概念,不仅仅可能是大家不知其所云,更重要的是这些疑惑会被利用和无限扩大,造成一些本可不必激化的不稳定因素。这次公布的新词中的“三维打印〞也是如此。正如一位语言学家所说,“‘三维打印’和‘3D打印’都是四个音节,很好。〞确实,为什么不用“三维打印〞而一定要漫天盖地用“3D打印〞呢?如果是为了炫科技,炫英文,大可不必,毕竟公众的英文水平、科技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一般认为,科技名词标准的主要任务是给科技概念取个好“名字〞,但是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对名词释义的阐述也很重要。提到“大数据〞,如今几乎人人知晓,但是怎么描述它,可能很难说清。此次发布的首批科技新词中也有“big data〞一词,其中文定名“大数据〞专家意见很统一,但是对其内涵,那么莫衷一是。此次公布的解释是“具有数量巨大〔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在T级或P级以上,即1012或1015以上〕、类型多样〔既包括数值型数据,也包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非数值型数据〕、处理时效紧、数据源可靠性保证度低等综合属性的数据集合。〞这个解释,是计算机专家根据国外专家最早提出的大数据的四个属性: “Volume,Variety,Velocity,Veracity〞而撰写的,期间多方征求了相关学科的专家意见,八易其稿。直至发布之日,对于“处理时效紧〞这一个属性还未完全取得统一意见,分歧主要在于,是不是大数据一定要近乎实时处理。而在T级或P级之后加上“1012或1015以上〞,是参考了一名科技编辑的意见,为的是让大家对T级或P级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类型多样〞这一属性的备注信息,最初为“包括数据、信号、文字、多媒体等〞,但有自动化专家提出,这样的描写还是不明确,应该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两大类,更加易于群众联想到这一概念对“数据〞传统认识的深化。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释义也是如此,“由位于网络上的一组效劳器把其计算、存储、数据等资源以效劳的形式提供应请求者,以完成信息处理任务的方法和过程。在此过程中,被效劳者只是提供需求并获取效劳结果,对于需求被效劳的过程并不知情。同时效劳者以最优利用的方式,动态地把资源分配给众多的效劳请求者,以求到达最大效益。〞这种解释方式,最大限度地考虑了普通公众对科技概念的理解水平,能更容易掌握。
科技名词要标准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开展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公布的权威机构。随着近年来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科学技术名词标准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科技名词委自1985年成立以来,陆续组建了90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其中包括新词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协调委员会、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3个专业工作分委员会,依托全国性学会团体或其他权威科研机构,邀请包括5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内的数千位专家,投身科学技术名词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其工作已逐步涵盖根底科学、工程技术、农林水产、医学、社会科学和军事科学等几乎现有的全部科学技术以及科学领域,陆续出版了百余种标准名词书,并通过网站向全社会提供100多个学科,共计30余万条标准名词的免费查询效劳,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统一工作,自从第一次汪辜会谈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目前已公布近30种学科名词对照本。术语学的研究工作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也取得了重要成绩,我国科技名词标准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随着近年来标准科技名词的宣传推广工作逐步提上日程,全国科技名词委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已经在编辑出版、科学研究、培训教育、新闻传播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逐步形成以标准词查询检索效劳、标准词应用培训、标准词社会推广为主的三位一体的宣传推广格局,并逐步朝着向社会提供标准科学技术知识的方向良性开展。
正如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所指出:“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开展,新科技概念、新名词术语不断涌现,新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标准,防止因名词术语混乱给科研和教学,以及经济、文化和民生带来不利影响。〞新词工作是名词审定工作的难点,也是加强科技名词宣传推广的良好途径,通过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科技新词的收集和整理,提高科技名词标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可以到达集思广益的效果,此外,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新词,通过网络开展讨论研究等,都是有益的尝试。此次发布试用新词的新词工作委员会,正是为了回应社会需求而组建,通过及时、连续的方式向社会发布最新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成果,负责多渠道开展科技新词的收集和审定工作。
正如开篇提到的年轻一代网购体验的例子,首次科技新词的收集、审定和发布工作带给我们的一点重要启示是:“科技新词〞,尤其是“热点名词〞,正以一种大家所熟知的方式深入我们的生活。科技专业领域和公众日常生活这两者,因为“热点名词〞的存在而变得不再遥远,科技新词俨然成为两者连通的重要桥梁。正确掌握和理解这些新科技新概念,已不单单是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已然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局部。
〔本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23年第17期,个别文字作者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