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学语文
项目
学习
探究
小学语文工程式学习探究
高梦
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建议中小学延期开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开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底,也是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根底。工程式学习(PBL)强调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任务驱动,将学习内容以工程活动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充分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合作探究、开展创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基于此,我尝试在线上教学中开展工程式学习,对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习作教学进行工程式设计,总体上借鉴陕西师范大学张文兰教授总结的网络环境下工程式学习实施流程,从确定工程、制定方案、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总结评价[1]六个环节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先云编审提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可以围绕“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与“初步审美能力〞四个维度来进行培养[2],我据此细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基于在线教育的工程式学习应用实践。
在学习“家鄉的风俗〞这个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本单元中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对风俗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缺乏真实体验与创作技巧,不熟悉工程实施流程,很难抓住表达重点与思路,从而展开合作探究。尤其是在当前线上教学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掌握创作方法与技巧,描写出家乡独有的民俗风貌,开发出相应的学习产品,这就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本次工程式学习整体设计如表1所示。
在对“家乡的风俗〞工程式学习的整体设计和创作中,涌现出习作、海报、摄影集、课件、视频五类作品形式,其中以“习作〞居多。
下面我将重点围绕这类作品,从提供学习支架培养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组织交流互动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开展分享点评启发开拓学生思维能力、作品辨析欣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四个维度展开具体论述。
提供学习支架,培养学生语文理解能力
理解文本是语文理解能力形成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结合积累的语言材料,最终形成语感。通过前面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对祖国各地的民俗风貌、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能理解文本内容,而与选题有关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成为完本钱次习作的关键所在,教材中明确提到: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是查阅资料或咨询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因此我制作了微课、设计了导学案,为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言理解能力搭建学习支架,具体做法如下。
(1)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方便随时学习,我以家乡宜昌枝江地区的一项风俗活动“抓周〞为选题,设计制作了“说说抓周〞“抓周的活动形式〞“抓周的寓意〞“抓周的由来〞“你怎么看〞等五节微课,并上传到钉钉在线课堂供学生反复观摩学习。微课对“抓周〞的各个环节:由来、寓意、具体的活动形式、人们的看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同时对“抓周〞材料信息的收集、分类、提取、运用做了具体的示范指导,向学生展现了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有“法〞可依,提升语文理解能力。
(2)在预学时,我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先帮助学生翻开思维,知晓与家乡有关的风俗活动,再引导学生聚焦感兴趣的风俗内容,分小组展开探究,积累语言材料。在导学案中,我将本次习作所需的素材以表格的方式分类罗列出来,为学生搭建了根本的写作支架,既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也为后期作文的完成做好了铺垫。在表格中添加了信息统筹栏目,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出积累语言材料的路径,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去。导学案既可以作为学生的预学工具,也可以作为教师的备课指南,教师可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备课,调整教学思路。
组织交流互动,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做到交流顺畅,文从字顺。学生需要访谈家中长辈,在线上小组群进行讨论、交流,进行线上汇报展示;习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组内、组间互评,以此相互学习、促进。每一次的访谈,每一次的讨论与交流,每一次的线上展示汇报,每一次的习作点评,都是学生的学习体验,磨砺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形式多样化的线上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缓解了线上学习的枯燥。
线上教学最大的痛点莫过于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我在学生完成导学案后,邀请学生分组上麦汇报预学成果;在习作完成后,也邀请学生上麦展示习作。在钉钉平台,每一轮直播后均会生成直播数据,便于教师了解学情,并做好反响。我结合直播课后生成的数据知晓了全班所有学生的学习时长,并及时在群内对学习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在课后也借助钉钉视频 功能访谈了未参与直播学习的学生,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回播,加油跟上。值得注意的是,网课期间,学生学习差异性较大,教师应多在学习群反响学情,鼓励表扬,以此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
开展分享点评,启发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人教社陈先云编审说过:“语言的开展与思维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根底的,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份导学案、一份方案设计、一次创造,均是对学生多项能力的考核。学生既要积累好素材,还要懂得将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与素材、体悟进行整合,形成文字。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还验证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导学案及作品的完成情况来看,大多数小组的活动形式未能写出家乡独有的民俗风貌,介绍时多了拿来主义,少了真实生动。其实,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而形象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语言和客观事物的认识深度不够,评判意识不强,需要教师做细致的指导。导学案中活动形式的介绍是习作的核心所在,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做好统筹规划。
在学生汇报结束以后,我利用组内和组间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进行组内点评、组间互评,启发学生思维,梳理出学生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习作评价重点,同时指导学生该如何写好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的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重点介绍风俗特色;一种是紧抓体验来写风俗活动。我先让学生默读作文范例,再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这个活动形式介绍好在哪里?〞学生分别申请连麦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做总结。如“秭归的端午节〞这篇习作把家乡的端午节活动与其他地区的端午节活动做了比照,总结出了秭归端午节独有的特色,并将这些特色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介绍。这样写既抓住了特点,又写出了重点,真是一举两得。我还借助“哭嫁〞这个案例勾起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我也对该案例进行了讲解点评:很多同学都有过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临下笔时,又不知从何处入手。我们可以在活动形式介绍中把自己参与活动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作者在这个片段中看到的是人物——新娘,他把新娘子哭的动作、语言、神态都进行了描写。读者读完,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哭嫁时的画面,心中也顿时对这个风俗活动多了几分了解。
汇报结束后,学生主动提出申请,还要再单独做选题。直到习作完成,全班的选题也由最初的10个增长到了37个。即便有同一选题,学生也能从不同角度展开写。以端午节为例,有的学生侧重于写端午美食,有的学生侧重于写龙舟竞渡,还有的学生侧重于写自己过节的体验。给予学生范例引路,将抽象的写作形象化,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启发了学生的思考,翻开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学生完成习作以后,我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作的故事。这次交流会我引导学生回忆了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归纳总结,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品辨析欣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风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开展过程中形成和开展起来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开展,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被“淡化〞。在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訪谈,了解到学生最苦恼的便是选题确实定。虽然在单元的课文学习中已经对祖国各地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参与民俗活动很少,对于自己家乡民俗活动具体的活动形式也很少做系统的了解。学生缺乏真实的学习体验,又怎能发现民风民俗之美呢?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线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搜集、积累与习作主题有关的语言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线上交流互动,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交流互动中思考运用,感受家乡的民俗风貌、文化内涵,体悟家乡文化风俗之美。本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将完成的习作进行辨析欣赏、修正完善,最后统筹分类为风俗活动、风味饮食、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四类,并将学生作品整理制作成一本家乡风俗活动文集。相信这一次的习作体验,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重新审视、感悟我们的传统风俗,感悟祖国的文化之美。而有了美的体验,也就有了审美能力的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与训练学生语文学习关键能力,即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审美能力。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教学实践,值得深入分析与挖掘,提炼出更有价值的经验,诚然也有诸多缺乏,我将持续优化改进,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张文兰,张思琦,林君芬,吴琼,陈淑兰. 网络环境下基于课程重构理念的工程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22(2):38-45+53.
陈先云.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J]. 小学语文,2022(Z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