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下载文档

ID:2042996

大小:12.82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高 历史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参考总结(通用)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根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XX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截了当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络)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操纵力有限(详细内容:要求理解)   各附属国根本保持原有的社会构造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非常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根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稳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成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权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构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稳固分封制构成的统治秩序,处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本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缘故:社会消费力的开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展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展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制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确实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根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本人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治理军务。   ②互相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根底,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严重阻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缘故:①历史缘故: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截了当缘故: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场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稳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步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能够获得王国的一局部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截了当操纵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点实力,使中央   对地点的操纵逐步加强)   3、作用:   ①积极:稳固、开展了大一统场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开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留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络,文化上之因此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通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乱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场面。   三、五代十国   1、本质:唐末藩镇割据的接着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根底。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局部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别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减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局部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点割据权力的物质根底。   2、阻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场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点的斗争根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成功而完毕。)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确实立及其演化   1、三省六部制确实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好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开展(宋朝)   三省长官根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身掌管六部。(专制皇权到达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身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场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步上升。   留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严重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阻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开展的重要标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