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清朝
官职
清朝官职
篇一:清代官职的称谓
清代职官的称谓
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
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官名。清代地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为便于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吏,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一般又通称为抚台、抚军、部院、中丞。巡抚官阶虽较总督略低,但与总督一样,都是直截了当对皇帝负责。
中丞:官名。清代对巡抚的别称。
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两丞即御史丞和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掌管兰台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诸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因其负责察举非法故又称“御史中执法〞。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中丞即为御史台之长。历代多沿置或为御史大夫之副或为御史台之长。明初置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的职责与前代御史中丞根本一样。清代以右副都御史为巡抚的兼衔故将“中丞〞用作对巡抚的别称。
御史中丞: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官名。秦始设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汉御史中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时需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此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常务的长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 2
东汉以后至南北朝,御史中丞正式成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独立行使监察之权。由于御史中丞执法殿中,接近皇帝,因此在两汉时期御史中丞位要权重。为表示对御史中丞的尊宠,东汉光武帝特命御史中丞在野会时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御史中丞直截了当由皇帝领导,其地位进一步提高。当时,御史中丞不但能够纠举百官,而且连尚书、王侯皇族有失也要纠察,其权限甚至扩大到能够“风闻奏事〞的程度。御史中丞的权限在这一时期的不断扩大,与皇权要通过御史台同门阀大族斗争有非常大关系。唐代复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为其副。宋代虽设御史大夫,但常缺位,又是加官,不管御史台事务,而由御史中丞代行其职。元丰改制时,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代行御史大夫之职,为御史台长官,但往往不委以专任,而多由其他官员兼任,甚至缺人也不增补,故而大大减弱了御史中丞作为监察官员的作用。元代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副长官,但官秩却提高到正二品,为历代最高。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废御史中丞之名,副都御史可与御史中丞相当。
布政使:布政使又称“藩台、藩司〞。官名。清制各省设督、抚为最高长官,布政使隶属于督、抚,主管一省的财政、民政和人事,从二品。每省设布政使一人,只江苏二人〔一驻江宁、一驻苏州〕。
方伯:明清时代对布政使的别称。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为一方之长,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称呼。清代定布政使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人。
按察使:按察使又称“臬台、臬司〞,清末改称提法使。官名。清代设按察使,隶属各省督、抚,主管一省的司法,正三品。
廉访:清代尊称按察使为廉访。官名。宋徽宗政和年间设“廉访使者〞,元代有“肃政廉访使〞,皆称廉访。
提学使:官名。1726年设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派往各省专掌生员之考课黜 。学政均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等官中进士出身者选派,三年一任。不管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平行,有“学台〞之称。清末改称提学使,隶属督、抚,辛亥革命后撤销。
3
学使:是省里主管的官员。清代省一级主管教育的官员〔主持院试的官员〕,各省称:提学道、提督学政、督学使者〔简称:学道、学使、提学,俗称“学台〞,又称宗师〕。
道员:官名。道员别称道台。俗称“道台〞。明太祖取鉴元末地点势重而尾大不掉的教训,废行中书省,以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同为一省长官。由于布政、按察二司辖区广阔,遂把一省划为假设干区域称为“道〞,由布政司佐官参政、参议,分守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也简称为守道;按察司之下设按察分司,有按察司的佐官按察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也简称巡道,这是道员称谓之初。明代道员是差使本身无品级,其品级视其带衔而定。清乾隆十八年〔1753〕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专设分守、分巡道,其职掌也逐步不分,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和府州之间得一级行政区划,道的长官,叫做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官。此外,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
观察:为清朝道员的俗称。
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为太守。官名。适应上称知府、知州为太守。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秦代设郡守治理一郡政务。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魏晋冀南北朝时沿丞太守。隋代将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县两级,州郡没有区别,而州长官称为刺史,郡长官仍称太守。宋代改郡为府为州,知州为长官,但适应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
刺史:适应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官名。西汉设置,为地点行政长官之一,其职责为巡察郡县,官阶低于郡守,后改称州牧。自三国至南北朝,一般以都督兼任刺史。隋代刺史是州一级的长官,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守。唐代沿置,但刺史地位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常常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兼观察使,又兼所在州刺史,统制数郡,成为权力非常大的地点军政长官。宋以后废“刺史〞一名,设知州,治理一州行政事务。适应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
通守:官名。清代为通判的别称。隋炀帝时置,为郡太守之副,不久废。通判,宋代开场在诸州府设置,是仅次于州府长官的要职,有共同处理政务的权力, 4
凡州府公事,和长官连署,并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州监〞。明清于各府亦设,掌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清代另有州通判,简称州判。
知府:官名。始置于北宋,为“权知某府事〞之简称。是宋代地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知有主持之意。府之本意,为官吏治事之所,引申为政府的官僚机关。宋代府是路之下的地点行政单位,下领州县,各府领县不一。宋代府有监州之责,其规格高于州,常以卸任之宰相或大臣出任执事于府,这类府官在官衔上称“判某府事〞而不称“知某府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蔡京既请以太子领开封牧,又请以文臣为尹京府长官牧尹并置中央政府渐不再派京官知府事。南宋知府成为地点官正式定置。元代府官称尹或知府,另有达噜噶齐,地位略高于尹或知府,同领府事。明代府取州之地位而代之,中央对府官的人选特别注重,史称“明世府官〞。明知府久于任所,不轻易召调,治绩优良者于原任就地升官至三品、二品。明府有160个,分军民府、御夷府、一般府三类,下辖州、县。知府的执掌明史·职官志有载:“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知府的佐属有同知、通判、推官等,掌清军、巡捕、粮道、劝农、水利、屯田、牧马、刑名等工作。清知府秩四品,“统辖属县宣理风化平其赋役听其狱讼考核属吏兴利除害。〞知府佐属有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捕、江海防务及农田水利等工作,下属“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吏,另外还有“盐茶大使〞、“室课大使〞、“营仓大使〞、“递运大使〞等。
權守〔权守〕:旧指一个地点主官下的次官,称为“权守〞。清代指知府。梁章钜在五郡守中云:“道光戊申初冬,浙江大府以各属县催征不力,将绍兴、湖州、温州、台州、金华、严州五太守,并奏请摘去顶戴,时恭儿以权温州事,亦与焉,余勉之以诗云〞。附录摘顶记云:“恭儿權守温州,余就养郡斋一年矣。〞是时,梁恭辰为温州府知府。
司马:明清称府同知为“司马〞。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置。除掌军政外,还兼掌制赋,教军旅等,是治军的最高长官,其佐助称为少司马。从隋代开场,不再设大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那么称少司马。隋唐时州府佐吏有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明清因以称府同知为“司马〞。
5
篇二:中国清代官职的英语翻译
中国清代官职的英语翻译
泛瑞翻译
府学生员 Prefectural School / government student
内阁(大)学士 (grand) secretary of the Grand Secretariat
中宪大夫 grand master exemplar
军机大臣 grand minister of state
荣禄大夫 grand master for glorious happiness
驻藏大臣 grand minister resident of
太史 grand scribe (da-shi); grand astrologer (tai-shi-ling);
伊犁将军 general of Yili
兵部员外郎 vice director of Bureau of Military Personnel;
湖广总督 governor-general of Hu-Guang
直隶候补知府 reserve prefect of a superior prefecture
库伦办事大臣 grand minister superintendent of KULUN
太守 prefect(知州、知府)
御前大臣 grand minister in attendance
经筵官 participant in the classics colloquium
录事司 Administration Office
翰林(侍读)学士 awaiting/ studying Hanlin Academician
(南)御史台椽(院?) the (south) Censorate
参知政事 assistant administrator
燕南宪司照磨闽海宪司知事
兵部郎中director of the Bureau of Military of War
(燕南)宪司经历 registrar of Judicial Commission(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