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冬令
食补
冬令食补冬令食补“四宜四宜”:”:冬令食补冬令食补 食补,是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据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千金方“食治”卷中,也分类介绍了各种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和鱼虫对人体的补养和祛病作用。食补虽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惟冬令进补尤为重要。中医学认为,冬季是人体滋阴潜阳的时期,人体的生理活动有所减弱,吸收能量和营养于体内,好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准备。故民间久传“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的谚语。近年来,人们对冬令进补的重要性已有所了解,但不少人补法不妥,有人甚至因为进补不当而损元伤体。因此,冬令进补要科学合理,要讲究“四宜”。一、因时而宜 所谓因时而宜,就是根据冬季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选取适宜的食物。(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为闭藏,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阴气极盛,寒气逼人,万物生理功能降低,阳气、精气内藏。一日三餐,应选取滋阴潜阳的食物。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在低温条件下,人体热能消耗明显增加,因此,冬季膳食的特点应该是增加热量。国外有报告说,同一劳动强度的人每日热能需要量在 33时为 3100 千卡,而在-35时则增加到 4900 千卡。根据滋阴潜阳和增加热量的要求,选食的品种有:牛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海参、鱼类、龟鳖、虾、牛奶、鸡蛋、藕、木耳、银耳、核桃、栗子和白薯等。冬季虽宜食热,但亦应有度,一定不可使营养失衡。再则,过食燥热之物,容易导致人体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伤及脾胃。因此冬季还应选食富含维生素 C 的蔬菜与水果,如番茄、菜花、马铃薯、油菜、绿豆芽、柑橘和莓类等。从五味的益害看,冬季应少食咸,多食苦,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摄入较多,就会使肾水偏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故适量多苦少咸,可助心阳。二、因人而宜 因人而宜,即不同身体素质的人,进补的食物应有所区别。以中、老年人为例,按中医理论,体虚可分阴阳、气血、五脏虚损等 4 大类 12 种。阳虚包括心阳虚、脾阳虚和肾阳虚;阴虚包括心阴虚、脾阴虚、肾阴虚、肺阴虚和肝阴虚;气虚包括心气虚、肺气虚和脾气虚;血虚包括心血虚和肝血虚。就大类而言,阳虚者宜食羊肉、羊肾、猪腰、牛骨髓、狗肉、鹿肉、核桃、栗子、韭菜、豇豆等。阴虚者宜食海参、牛乳、猪肾、蜂蜜、银耳、芝麻、黑豆等。气虚者宜食羊肚、鸡肉、鹌鹑、鸽肉、鲫鱼、鳝鱼、泥鳅、燕窝、大枣、桂圆肉、饴糖等。血虚者宜食母鸡、猪肝、羊肉、猪心、大枣、桂圆肉、荔枝、胡萝卜、菠菜等。可见,在不了解自己属于哪种体质的情况下,不能盲目乱补。最好请教医生咨询清楚后再做选食。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片面认为进补就是为了壮阳,专食壮阳食品,或看到他人吃什么便人食亦食,结果非但没能起到滋补作用,反而带来一些副作用甚至诱发某种疾病,这样的教训值得记取。三、因病而宜 因患疾病的不同,故饮食方面的宜忌也不同,在食疗理论上叫做“辨病施食”。实践证明,饮食对路,对疾病会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反之,则会加重病情。以常见的几种疾病和冬季多发病为例:慢性支气管炎在缓解期内,表现为肺、脾、肾功能虚损,饮食应以益肺、健脾及补肾为主,宜食瘦肉、豆制品、核桃、莲子、萝卜、冬瓜、枇杷和梨等,忌食海鱼、虾蟹和肥肉。高血压症,中医认为多因肝肾不足、肝阳偏盛、肝风内动,血瘀上扰所致,应服食补肝益肾、平肝潜阳、熄风祛瘀、降压降脂的食物,如:核桃、胡萝卜、木耳、茭白、芹菜和香蕉等。多食含钙高的食品也是预防血压升高的措施之一,奶类、豆类、豆制品、油菜、通心菜、萝卜缨含钙较高。再如慢性结肠炎多为湿热下注或肝脾不和日久及肾,以致脾胃阳虚,宜根据具体病症分别选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温补脾肾和清淡并易于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肥厚、黏腻和辛辣。四、因性而宜 食物之所以有补益人体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是因为它们有性味的偏盛。食性和药性一样,分为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热温凉、辛酸甘咸苦。只不过不如药性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只分成温热性和寒凉性。从食补的角度讲,对正常人而言,应冬食温热夏食凉。对于疾病患者,则应该是寒证宜食温热忌食生冷,热证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忌食温热。为了增强食物的营养保健作用和食疗效果,人们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食用,一般说来,搭配后通过相互影响,不仅可以增强其中单一食物的功效,而且还会产生合成功效,这种现象称之为相和相助。但必须注意,并非任意配伍都会相和相助,由于食物的性味不同,有些食物配伍后,会产生相恶,甚至相反的作用,食后对人体会造成不良影响。就以冬季进补的一些食物为例:食牛肉、羊肉、狗肉之后,即食绿豆、鲜萝卜、西瓜,则会使前者的温补功能大大削弱。另如,鸡肉与鱼肝不宜同食;鸡蛋与龟肉不宜同食;鳝鱼与狗肉不宜同食;蟹肉与苋菜不宜同食;蟹与蜂蜜同食会产生毒性。因此,建议诸君在食物配伍时,还是先查一查有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后再饱尝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