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北宋
政和
六年大荐福寺
重修
塔记碑
小雁塔
修建
年份
考释
葛天
2023年 第01期50三百九十二年,风雨摧剥,檐角垫毁。有山谷迂叟因出往游,偶见是事,喟然伤乎。岁月浸久,将就倾圮,使夫妙缘圣迹寂寥,数百年来未有修崇之者。众但咨嗟,莫能办集。盖此巍然宝塔,实为诸佛无量劫来,熏修妙行,誓愿所成,灵牙舍利,悉贮其中。普为一切众生,作大高广福田。故我喜于修完,勇跃成就,愿此殊胜净行,利乐无穷。普沐妙因,岂不韪哉?于是负粮(襄)费,自竭其力,虽一毫不假于人。以是年二月己卯兴功,越四月戊寅告成。洎以徘徊副屋,堕砖所击,上漏下湿,损弊(尤)甚,悉皆修完,遂复一新。由是观者如堵,凑沓瞻仰,众复归向,溥发善缘。始,山谷子庐于临泾之白龙庵中,方宴坐间,嗒然隐几而寐,梦现一宝塔,白光亘天。踌躇之间,傍有人云:“此廼(乃)般若宝塔也,子欲游乎?”梦中谓曰:“宝光充塞,殆不能前。”又若有云:“但随吾行于光明中。”往来升降,洞彻无碍。遽然惊觉,所梦宝塔,犹在目前,移时方散。后二年,获修此塔,以白垩饰之,素光耀日,银色贯空,正如梦中所见之像,略无少异。何报应之若是耶!愿力冥契,成就斯缘,喜揭庆赞,聊纪梗概云。大宋丙申政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李壄(野)记。劝缘主持传法沙门永明立石大荐福寺重修塔记为北宋政和六年(1116)五月二十七日李野撰写。碑为长方形,碑首右上角缺损,断为三截,已修复。碑高173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碑额篆书“荐福寺重修塔记”,四行,每行二字。碑文正书,十八行,满行31字,计543字。虽距今900多年,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现立于西安博物院荐福寺古建天王殿基址西侧。小雁塔是荐福寺中的佛塔,原称荐福寺浮屠,清代始称小雁塔,与慈恩寺大雁塔相对。后小雁塔成了荐福寺的代称,甚至成为地名。1949年后,荐福寺僧人移住他寺,寺院则改为其他机关单位驻地。1964年,小雁塔保管所成立。2007年,以荐福寺古建筑群为核心的西安博物院建成开放。一、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文荐福寺重修塔记(额书)大荐福寺重修塔记 长安城之西南三里余,有寺曰大荐福。自唐高宗时立为献福寺,至天授元年,始改荐福,并御书飞白额。中宗大加营饰,以神龙年后,翻译佛经,并于此院。按两京记:“西北隅有荐福寺浮图院,实景龙中宫人率钱造立。浮图凡一十五级,高三百尺,为祈福之地。”自景龙至本朝政和丙申,葛天2023-01内文.indd 502023/2/12 14:09:21DOI:10.16805/ki.11-1671/b.2023.0005佛教文史51二、考 释根据碑题“大荐福寺重修塔记”及长安志类编长安志两书中“荐福寺条”记载,碑额右上角缺字应为“大”。“长安城之西南三里”句,唐代荐福寺位于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东开化坊南部。荐福寺塔院位于安仁坊北部,此时的荐福寺位于长安城内。而碑文中的长安城指北宋的京兆府城,其面积较唐长安城大为缩小。以北宋京兆府城南门为基点,荐福寺则位于南门外西南方向。唐会要中记载:“荐福寺,开化坊,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中,赐尚书右仆射萧瑀为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不欲与姑异居,遂于园后地造宅。公主卒后,官市为英王宅。文明元年三月十二日,敕为高宗立为献福寺。至六年十一月,赐额改为荐福寺也。”1有学者对唐会要中的“至六年十一月”之“六年”不解,认为:“关于武则天赐额改称荐福寺的纪年,与长安志等文献截然不同,记载明显有误。目前,流传下来的唐会要系清人整理而成,其中难免有错讹之处。六从字形上来看与元近似,此处六年应为天授元年之误。”2这种认识欠妥,因为文明元年后年号变更频繁,文明元年与天授元年之间还存在诸多年号。文明元年为公元684年,是唐睿宗李旦在位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只有一年。“文明”与之后的“光宅”(684)在同年,“垂拱”(685-688)、“永昌”(689)、“载初”(690)、“天授”(690),均不足六年,武则天即皇帝位时的十三个年号,也均不足六年,至唐玄宗“开元”之前,均是如此。这里的“六年”,应指文明元年(684)后的第六年。武则天于载初元年(690)九月壬午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至六年十一月”,应指天授元年(690)十一月。因此,碑记“至天授元年,始改荐福”,与唐会要长安志等记载“献福寺”改称“荐福寺”的时间相符。但是,碑记“自唐高宗时立为献福寺”的说法,有误。长安志载:“文明元年,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3类编长安志亦载:“大荐福寺在开化坊文明元年,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4从高宗去世到立献福寺的百日间,长安政局剧变:“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崩,遗诏皇太子柩前即帝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改元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5由于,唐中宗李显不满于武则天掌权,与武则天产生矛盾。高宗去世后第二月,刚即位不久的中宗李显即被废黜。“嗣圣元年,则天朝,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仍临朝称制。”6创立献福寺在高宗崩后百日时,睿宗李旦已即帝位。可见,碑记中“自唐高宗时立为献福寺”的记载有误。文明元年(684)二月,不仅唐中宗被废黜,他在藩时的旧邸也被立为献福寺,这是武则天对李显的又一次重大打击。不仅暂时安抚了效忠李唐的政治势力,同时客观上也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开始借用佛教大造女皇的舆论。7“飞白”指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武则天所赐飞白体的“荐福寺”寺名,随着唐末荐福寺毁弃而消失。两京记(两京新记)为唐玄宗时史官韦述所撰,是记述唐两京长安、洛阳的最早著作,原书为五卷,内容包括长安、洛阳两京总说及宫城、禁苑、皇城,长安县、万年县所领诸坊等。因原书久已亡佚,现存卷三残卷为日本镰仓时代抄写2023-01内文.indd 512023/2/12 14:09:212023年 第01期52的尊经阁卷子本。辛德勇先生在曹元忠、周叔迦、岑仲勉等前人校补的基础上,又增补了若干条新发现的佚文,名为两京新记辑校,并依原书卷次分为五卷。8查两京新记辑校,并无开化坊及荐福寺的记载。该碑文作者李壄在北宋政和六年前看过两京记,时两京记并未亡佚。故碑文“按两京记:西北隅有荐福寺浮图院,实景龙中宫人率钱造立,浮图凡一十五级,高三百尺,为祈福之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为2006年出版的两京新记辑校未捕捉,若再版,可补遗。宫人即宫女,景龙四年(710)夏六月,中宗去世,唐少帝即位的第二天即颁诏:“宫人比来取百姓子女入宫者,放还其家。”9正是包括这些宫人在内的功德主,在景龙年间募钱建造了荐福寺浮屠小雁塔。身份低微的宫人为何要募集金钱建造小雁塔呢?神龙元年(705),唐中宗第二次在洛阳即位,定长安为京,洛阳为东都。神龙二年(706)冬十月从洛阳回到京师长安“冬十月己卯,车驾还京师。戊戌,至自东都。”10长安是唐中宗的成长之地,也是第一次即帝位的地方。荐福寺原址是他的旧邸,第一次帝位被废黜之后,旧邸成了献福寺,为其父祈福。因此,唐中宗对于荐福寺的感情非同一般。唐中宗在位时,至少三次巡行荐福寺。神龙三年(707)夏四月庚寅,唐中宗“幸荐福寺,曲赦雍州”11。景龙二年(708)“十二月六日,上幸荐福寺,郑愔诗先成,旧邸三乘辟是也”12。景龙三年(709)春正月癸酉,中宗“幸荐福寺”13。荐福寺在唐中宗心目中地位极高,宫人为了取悦唐中宗而募钱修塔,也在情理之中。荐福寺浮屠(小雁塔)建立的时间,碑记引现代亡佚的两京新记记为“景龙中”,也为后来的长安志引述。景龙共有四年,景龙中即景龙二年(708)和三年(709)。至于建于景龙二年还是三年,曹讯先生在二龙塔考证和呼救14一文中,认为是景龙二年,没有出处。也有学者赞同此说:“目前存世的荐福寺奉和应制诗共七首,虽然重点描述的都是潜龙旧宅的寺院,但是其中有两首也提到了佛塔。郑愔的雁塔昌基远和宋之问的涌塔庭中见,诗句皆用了佛教典故,应该不完全是虚写,也可能包括对隔街相望的荐福寺浮屠的实景描绘。这些应制诗一般被认为写于景龙二年十二月六日中宗巡行荐福寺之时,因此推测小雁塔可能建成于景龙二年。”15本文认为,荐福寺浮屠院、小雁塔开工于景龙二年(708),建成于景龙三年(709)。原因如下:第一,荐福寺应制诗中有“雁塔昌基远”“涌塔庭中建”等句,被认为可能作于景龙二年(708)十二月六日唐中宗巡幸荐福寺之时。唐中宗在随后的景龙三年(709)正月癸酉,又巡幸荐福寺。唐中宗为何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密集巡幸荐福寺?在小雁塔建成前去观看,还是在小雁塔主体已经建起来了去观看的呢?荐福寺浮屠院和荐福寺隔着大街,小雁塔在建设过程中不影响唐中宗巡幸。若小雁塔主体已经起来,荐福寺的奉和应制诗句“雁塔昌基远”“涌塔庭中建”也属正常,其中“雁塔昌基”对于主体完成的小雁塔更加应景。荐福寺是为高宗祈福所立,而宫人也都在募钱建塔,小雁塔主体起来之后,唐中宗两度巡幸荐福寺,更能凸显孝道。第二,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就是以今天的技术建造小雁塔,一年内完成也必定紧张。在唐代,建造荐福寺浮屠院及小雁塔这样大规模的工程,从开工到塔建起、施工材料等撤离完毕、塔院整理,两年内完成是合理的;第三,2023-01内文.indd 522023/2/12 14:09:21佛教文史53一项如此大型的重要工程,开工时间和完工时间都很重要。“景龙中,宫人率钱造立”句,将开工的景龙二年(708)和完工的景龙三年(709)均可包含其中。如果是景龙二年(708)开工,同年完工,两京新记很可能就记述为:“景龙二年,宫人率钱造立。”因此,小雁塔开工于景龙二年,建成于景龙三年,似可定论。“自景龙至本朝政和丙申,三百九十二年。”“景龙”为唐中宗李显的年号,707年至710年。“本朝政和丙申”为北宋政和六年(1116),以政和丙申前推392年,为724年,已在开元中。即便是从景龙四年(710)至政和六年(1116),也有406年。可知“自景龙至本朝政和丙申,三百九十二年”一句,表述有误。“山谷迂叟”即李壄,此次修塔的发起、组织者。由“数百年来未有修崇之者”一句可知,小雁塔自景龙年间修成之后四百余年间未获修缮。“灵牙舍利,悉贮其中”一句,可知小雁塔藏有佛陀舍利。“1963年冬季,在小雁塔塔心室地面下找到了塔的地宫,形制基本完好,但未见舍利等供奉物品。根据其中堆积的残存来看,地宫早在民国年间已被发现。据考古调查和实测,小雁塔地宫位于地面之上的塔基座中,坐北朝南,青砖砌筑而成,由竖穴入口、甬道和宫室三部分组成。地宫的发现是小雁塔唐时为安奉舍利而建的又一证据。”16此次修塔,“以是年二己卯兴功,越四月戊寅告成。洎以(徘)徊副屋,堕砖所击,上漏下湿,损弊(尤)甚,悉皆修完,遂复一新”。此次修缮,三个月内即完工。小雁塔之“副屋”,由于塔的坠砖可击到,故应为凭依小雁塔的第一层所建。小雁塔“副屋”,也称“缠腰”。后人对北宋张礼游城南记荐福寺塔条续注载:“贞祐乙亥岁,塔之缠腰尚存。辛卯迁徙,废荡殆尽,惟砖塔存也。”17贞祐为金宣宗年号,乙亥岁为贞祐三年(1215),辛卯为金哀宗八年,即1231年,该年四月,元兵克凤翔,金兵将西安地区的居民迁往河南。也就是说,直到1215年,小雁塔的副屋尚存,但最终毁于1231年的蒙金大战。“缠腰”一词也说明,小雁塔“副屋”以塔台为地基、凭依小雁塔第一层塔外壁所建。若以地面为地基,凭依塔台侧面所建,则不是“缠腰”,而是“缠足”。由“以白垩饰之,素光耀日,银色贯空”,“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李壄将小雁塔涂成白色,故政和六年(1116)以后的小雁塔成了白色。可能由于白垩与塔砖的粘合性不强,后历经数百年的风蚀雨浸,现在塔身丝毫看不到白垩的痕迹。三、结 语总而论之,该碑记载了献福寺创立及改寺名为荐福寺的历史过程,可与唐会要相对照。碑记对两京记的引述,为2006版两京新记辑校所未收入,可补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经研究,荐福寺浮屠(小雁塔),应开工于景龙二年(708),建成于景龙三年(709),首次明确了小雁塔修建的具体年份。碑记中小雁塔的“副屋”,也称“缠腰”,即塔台上环绕小雁塔第一层的房屋。后人对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荐福寺塔条的续注中所提到的“缠腰”,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