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征“新中国”_1950年...》基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_吴果中.pdf
下载文档

ID:203605

大小:764.90KB

页数:2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表征 新中国 _1950 基于 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 范式 吴果中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 年第 12 期表征“新中国”:1950 年代人民画报基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吴果中内容提要媒介技术是社会关于世界的设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互动体现。1950 年代人民画报围绕新兴政权如何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和动员全国力量开展国家建设这两大任务,从政权合法性和新中国宣传的议题入手,想象性地建构集体化和大规模建设的新图景,形塑了新中国视觉文化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图像范式。通过塑造毛泽东“大救星”、“外交家”的领袖形象,工人与工厂、农民与农业、士兵与战场的工农兵视觉形象,人民节日的普天同庆形象,人民画报呈现出对欢欣鼓舞的新社会及新生活的视觉书写,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物、新事件、新世界视觉主题,在百废待兴的视觉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视觉精神建构中表征“新中国”及中国性。然而,在特定的时代与政治背景下,人民画报难以深入人民新的生活和新的情感,存在条文式的解释或口号式的说教问题,在政治性和艺术性之间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现象,为1960 年代 人民画报的图像实践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反思与借鉴。关键词人民画报新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图像范式视觉文化白馥兰认为:“技术是一个社会所特有的,是该社会关于世界的设想以及力争维护社会秩序的体现。”新中国初期摄影技术如何想象了“新社会”和如何通过视觉秩序的建设力争维护社会秩序的话题引人思考。具体来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种关于 20 世纪中期新中国的设想,对画报建构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多样性意义,是一个具有当代价值的理论命题。48白馥兰: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吴秀杰、白岚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6 页。毛泽东: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345 页。表征“新中国”:1950 年代 人民画报基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一、图绘社会的合法性及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研究,对视觉材料的关注远不如文字材料那般强烈。实际上,视觉经验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图像是“时代的表征”和“时代的提要”,以具体的感知力能生发“视觉劝服”(visual persuasion)的效用。据载,康有为 17 岁时,“始见 瀛寰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至 22 岁时,“尝注老子,后大恶之,弃去谢绝时文,并不就试薄游香港,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乃复阅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图像引导康有为归于西学。鲁迅因观看了幻灯片,弃医从文;林则徐因观看了伯驾详析病变部位的解剖图示,才愿意接受西医治疗,病情由此缓解。美籍越南裔摄影师尼克(Nick Ut),1972 年 6 月 8 日在越南战场上拍摄的 战火中的女孩(“Napalmgirl”),在美国各大报纸头版发表后,激起了强烈的反战情绪,促使美国政府提前结束战争。以上说明,图像基于共享的“文化信码”,“通过表征世界来产生关于世界的意义”,重塑了观看主体的认知以及新的主体性,体现了图绘社会的合法性基础。何谓“表征”?学界理解不一。一般来说,“表征”(representation)指的是通过某种媒介符号赋意义以文化符号的意指实践,或意义被符号化建构出来的文化表象。它是在语言中或通过语言被社会知识和文化权力的各种规则所建构的话语、权力以及主体问题,象征同一种话语以及历史文化的意义系统。象征性知识往往是“通过各种特定技术和应用策略在特殊的境遇、历史语境以及体制化秩序中加以运作的”。具体来说,新中国的未来规划、西方现代性思潮和58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研究的学者大多以文字材料为依据,代表性成果刘晓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张昆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及其“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丛书”共 13 本,但对视觉材料和视觉事实的关注较少。法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黄迅余、黄建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 25、40 页。Blair,J.A.,“The hetoric of Visual Arguments,”in C.A.Hill M.Helmers,eds.,Defining visual rhetoric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4,p.59.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廿二),香港:宏业书局,1987 年,第 7、10、11 页。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第 7 11 页。参见赵毅衡“表征”还是“再现”?一个不能再“姑且”下去的重要概念区分 (国际新闻界,2017 年第 8 期)和徐亮 representation 中译名之争与当代汉语文论(朱志荣主编 中国美学研究第十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年,第 147 157 页)两个文献中对于“表征”所形成的讨论。转引自 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第72 页。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 年第 12 期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互动地“描绘”了新中国的文化秩序,创建了关于“新中国”的宣传画、年画、连环画、摄影、画报等多样化的视觉形态。其中,自 1950年 7 月 20 日创刊以来的 人民画报,以国家级综合性摄影画报和“进行国际国内宣传”的媒介定位,向世界呈现中国以及提供中国的观点。它是新中国宣传史上没有停过刊、与新中国基本同龄、至今仍在发挥重大作用的主流视觉媒介,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表征,堪为社会主义视觉文化经典。本文采取的不是停留于“文化的政治工具化”描述,而是力图向“大规模的文化生产和创新的含义”转化的研究路径,考察 人民画报1950 年代如何构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视觉范式”及其表征“新中国”和中国性的视觉体系。相比于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的成果而言,中国当代画报和视觉文化研究略显冷清,相关文献大多是史料汇集、回忆录、编年史的简单介绍,近期有青年学者逐渐关注 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相关文献日益丰富,但仍是沧海一粟,研究方法无法脱离革命、启蒙和现代化范式,基于具体历史语境下图像叙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对于新中国视觉文化的想象性建构,未能引起更多关注。与西方视觉文化偏重个体经验不同,中国人希望看到的,“是置身于新世界中的新自我,一种公共的、集体的经验。”所以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是通过“培植、形成新的感觉方式和情感结构”来实施图像动员的集体化运作,这种运作是 20 世纪初苏俄宣传模式和美国进步主义宣传观念的进入所导致的文化断裂对人们传统认知的颠覆,与新中国视觉经验历史互动的结果。基于中国权力结构和世界语境的影响,社会主义视觉文化必须承担新中国政权合法性和社会主义新气象宣传的现实使命,催生了表征“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包含概念和假定两大要素,概念强调学科68孟韬:人民六十年 人民画报封面的多角度解读,人民画报社编:国家记忆:中国国家画报的封面故事,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 年,第 18 页。唐小兵: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28 页。关于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可以参阅吴果中: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 1874 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晚清画报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年。周宪主编的 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年)具有开创性贡献,值得推荐。但该书具有通史性质,且跳过了新中国十七年的历史,从 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进行研究,相关话题仍有待深入研究。关于 人民画报的研究,梁君健: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人民画报的图像建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20 年)和曹培鑫:塑造主人翁:人民画报中的工人阶级形象研究 (新闻知识2020 年第 2 期)可为代表。还有一些博硕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分别对 人民画报的封面、涉农报道、女性形象、儿童、抗美援朝战争等主题进行了分析,成果丰硕。关于 民族画报的研究,近期有笔者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 民族画报(1955 2018)封面对少数民族形象的建构研究(高佳雨,2020 年)等。吴果中:媒介科技、视觉现代性与传播观念 以中国近现代画报为中心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 年第 3 期。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187 页。表征“新中国”:1950 年代 人民画报基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体系中的核心知识构件,假定则指向一个学科的核心问题。不同的概念网络建构了不同的知识系统,进而形成人们观看和阐释世界的“思想之窗”。对摄影、画报等媒介来说,范式表明一种新的视觉审美观已经出现,以此汇聚视觉共同体并生产共同规则,从而建构一种新的支配性表征观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 1950 年代中国视觉文化生产的支配性表征范式。这套范式来自1932 年10 月29 日至11 月3 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全苏作家同盟组织委员会第一次大会,1934 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将之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写进 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它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渗透了社会主义精神的”、被社会主义世界观和现实实践所丰富了的现实主义。该口号最早于 1933 年由周扬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但周扬认为它是苏联政治 文化结构的产物,若生吞活剥地搬到中国,“是有极大的危险性的”。直至 1950 年茅盾以为时机成熟,提出“最进步的创作方法,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论断;1952 年 5 月,周扬为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纪念撰文时提出:“革命的艺术的新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应当成为我们创作方法的最高准绳。”1953 年 9 月 23 日第二次文代会的政治报告中,周恩来明确指示:“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我们文艺界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从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正式成为新中国文学、美术、摄影和宣传报道的支配性表征范式,并被广为接受。如吴印咸写道:正确的摄影的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在现实的革命生活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反映现实,其目的在于对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鼓足干劲,为社会主义造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反映阶级斗争,反映社会发展,反映新社会的新人物和新品质,新事件与新生活,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反映革命。从而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信心、志气,以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所以说,1950 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通过对所记录的人物、事件的特定观看,表达新中国图像实践主体对人们视觉审美观、价值观的折射和对国家主流文化的集体认同,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画报文化的重要表征。78美肯尼思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许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31 33 页。苏联作家协会章程 ,苏联文学艺术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第 13 页。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现代第 4 卷第 1 期,1933 年 11 月。茅盾:目前创作上的一些问题 ,茅盾全集第 24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27 页。周扬: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 ,周扬文集第 2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45 页。吴印咸:批判资产阶级摄影艺术观点 ,大众摄影1958 年 8 月号。新闻与传播研究2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