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相见时难别亦难.docx
下载文档

ID:2030156

大小:22.62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相见 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晚唐诗坛占有重要地位并以其极具特色的诗作闪现异彩的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此句原本是抒发恋人之间爱之深思之切的绵绵情意的,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且被后人奉为经典名句常常引用;不过范围却已从爱情扩展至亲情和友情了。而今,我亦引此佳句作我文章的题目,因为只有它最能概括我自己对于凉山对于西昌,怎样由相识相知直至依依不舍的这段渊源,这种深情;并且借用此佳句抒发我对这片沃土这方山水这方人民的赤子情怀。  曾经不识凉山不知西昌有很长很久。假设我在少年时,不曾就读于成都市立女中的话,那么,我这一生也许只能从地图上一瞥而过地知道这两个地名而已,根本就不可能亲近它,当然也就更不会依恋它了。然而,命运却安排我考上了当时与省立女中(成都一中)、石室中学(成都四中)齐名的优质中学——成都市立女中(成都六中)。于是,就在这所学校里,在一位女英雄的引领下,我的脑海里第一次深深地印人了凉山西昌这两个地方,并且被深深地感动着。这位女英雄便是为凉山的解放为西昌的人民英勇献出年青生命的丁佑君。成都市立女中,正是她的母校。  当年的市立女中素以历史悠久、校风严正、学风浓厚而著称于省内外。按惯例,必在新生入学第一天,由校长亲自作校史校规的训导,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就在这一天,马立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后为成都市教育体育局长)告之全体新生;丁佑君烈士牺牲前是本校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她的英雄事迹,既是全校师生的典范,亦是市立女中的骄傲,她虽死犹荣。全体学生要向这位大学姐学习,要有为革命为人民献身的决心和勇气。  当校长详尽地讲述佑君大学姐怎样投笔从戎,怎样一路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行近一月才抵达西昌,后来又怎样为平息叛乱在西昌河西壮烈牺牲的时候,我们——一群初中一年级的小女生因为感动,因为敬佩,在瞻仰烈士遗照时,(学校设有纪念室,内有佑君生前照片)在我们稚嫩的心中迸发出一个强烈的愿望;佑君大学姐为之献出生命的西昌究竟在哪里,真想去见识去了解;将来如果能到西昌去工作,那才真的是向烈士学习呢!然而,对于只有十二岁的我来说,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要步行一个月的路程究竟有多远,这时总是从记忆深处冒出耳熟能详的两个诗句来:“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猜想凉山和西昌的遥远,大约就如李白屈原所描述的那样,既远且难。假设是冀想去那里,非要有坚强的意志不可,这种想法时时萦绕于我的心间。  如果说,是丁佑君让我初识凉山初识西昌的话,那么,最终鼓励起我满腔热血与决心,立志为凉山民族教育事业奉献力量并且付诸行动的,那么又是另外一位优秀女性了。由此可见,典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力是何其巨大啊!  我在丁佑君母校初中毕业后,又考上了后来改称为成都第一师范学校的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罗家蕙女士,学识渊博人品高洁举止温文尔雅,是全校学生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楷模。正是罗校长的言传身教,再加上诸多优秀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使得当年就读于该校的风华正茂的年青学子都树立起一定要像她们所敬爱的校长那样,终身不渝地把自己献给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一定要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志向。仅管这样,罗校长及所有老师,都不是引领我走人凉山的人!  在日复一日地学海修范的日子里,想不到有一天来了一位并非前采求学的姑娘。她的到来非同凡响,打破了校园里往日的平静,使得那些一向以举止文雅娴静为仪表风范,温良恭俭让为处事准那么,求学路上以勤为径苦作舟的准教师们,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其欢腾冲动的程度,在省立女师可谓是空前绝后了。这位姑娘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着一头乌黑的秀发,白皙细腻的肤色,与土生土长的成都少女相比毫不逊色。亭亭玉立端庄秀丽的她,本是中等个子,但因身着色泽绚丽的彝族服饰而显得身材颀长。如果我不把这近半个世纪前的往事表达出来的话,也许连这位姑娘自己也未必意识到当年的她,竟有如此非凡的魅力。她是一个彝家女儿,名字叫阿角,正是因为阿角的到来,奇迹般地便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航向,因此说,是阿角引领我们走进了凉山。  当年的阿角是作为忠诚民族教育事业之楷模来成都第一师范作报告的。  在学校能容纳千人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师生们凝神屏息地倾听阿角柔声细语的讲述。她讲述自己在凉山创办山村小学时的曲折与艰难;讲述山村小学的简陋;讲述山村学校生活之艰苦,执教之辛劳以及教师的奇缺,使在座者,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对阿角的钦佩崇拜化为熊熊火焰燃烧在心间!然而,更为强烈地震动着全校师生心弦的,是那里的彝族同胞多么地缺少文化,那里的孩童对知识是多么的渴求。这种境况让当时不黯世事的我们唏嘘不已,认定这种境况皆是缺少教师而造成的。继而生出一种不可遏制的热情与愿望——那就是要不顾一切地跟阿角到凉山去,到那些迫切需要文化的彝家村寨去,把文明的种子播撒于他们极需润泽的心田。觉得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才智奉献给当年丁佑君为之献出生命的凉山,才算是真正地向烈士学习。凉山、西昌,那在少年时纳入记忆仓库的印象,此时通过阿角的报告变得更加清晰更加鲜活了。如果说,彼时因丁佑君的英雄事迹而感动,而向往凉山的话,那么到了此时,便已将那感动与向往升华成为奉献的意志了。  就在阿角到学校作报告的那年秋天,成都第一师范学校的一百二十名毕业生中,便有占总数三分之一的优秀学生,志愿采到了凉山来到了西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啊!凉山,啊!西昌,我就要见到你们,而且,还是那么挚着那么坚决那么热情地投入到你广阔的胸怀!从此,我们将在这里实现被阿角激起的愿望,将在这里考验我们立下的誓言和意志。  这一切发生在一九五八年初秋。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似乎只弹指一挥间,四十余年就过去了。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当最初的欣喜与激情逐渐平复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便是辛劳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年阿角报告中所讲到的一切艰难困苦,我们都一一体验到了,但没有惊异与叹息,有的只是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的积极行动,一切都是那样地自然而然,一切又都是那样地顺理成章。在这个过程中,我悟出了一个生人哲理,那就是当你处于某种艰难境地之中根本无法逃避更无法后退,你只能平静地去面对。所以呵,在那逝去的流金岁月里,我们——成都第一师范学校赴凉山的四十名优秀学生,无怨无悔地在凉山各地的中小学里,努力地工作着,像园丁那样辛勤耕耘浇灌,用汗水与心血培育一茬又一茬的幼苗。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我们深感欣慰之余,也猛然觉察,岁月融蚀了我们的青春,青丝已然披霜,白发已然如雪,我们已不再年青,我们老了,应该退休了,应该回到那求学成才并且魂牵梦萦的故土成都叶落归根了。  然而,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我对工作生活了四十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